有些人会认为翡翠的“莹光”和“荧光”是一个意思,“荧光”和“莹光”只是彼此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但其实,在翡翠的知识中,“莹光”和“莹光”不仅是一字之差,更是品质优劣的差距,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什么是“起莹”?
翡翠起莹,是一种正常的光学现象,即翡翠内部的微粒晶体排列得整齐、有序,导致出现光线进入翡翠后,整体折射率明显的情况。
由于翡翠0.001 mm 左右粒度的微小硬玉晶体致密集合体组成,在不同的方向上产生了硬度差异而在其抛光表面出现了微波状起伏,使入射光产生了漫反射的现象。
主要表现为翡翠经光线作用后其表面呈现出白色、柔和、朦胧的亮光,好似晚上的薄云,游动在月亮周围的感觉,这就是翡翠的莹光。
在正常光线照射下就能观察到翡翠的弧面便有一片明亮的光斑出现,转动翡翠的时候就会发现光斑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但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翡翠都有“莹光”反应的,“莹光“主要是精品级翡翠的表现,翡翠产生“莹光”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翡翠的要种质细腻,水头充足,透明度高,光线才能照射进去并反射出来;
二是翡翠要有一定的弧度,可以增加光线的反射面。一般来说,反射面越多反射率越高,从而增加“莹光”的强度,相反没有任何弧度,整体平整的翡翠,莹光效果是非常弱的。当然,倘若翡翠本身种水较差的话,即使切工再好,“莹光“性也是不如意的。
什么是翡翠的“荧光”?
在珠宝玉石的鉴定检测中,经常会利用紫外荧光灯(或红光灯)来检测各种宝石的荧光效应,如果出现荧光效应,则说明宝石经过人工处理,这是鉴定和评测宝石的重要特征之一。
翡翠在紫光灯的检测下,而发出荧光,则说明翡翠经过了人工处理。会出现荧光反应的,多为翡翠B货、C货或B+C货翡翠。
一般而言,天然的翡翠在紫光灯下是没有荧光反应的,只有少许白色翡翠会有微弱的橙色荧光。另外翡翠经过上蜡处理,如果结构不够紧密,翡翠表面渗入过多的蜡,翡翠在紫光灯下的荧光反应会相对强一些。
经过酸洗去除了杂质后,通过染色、注胶等手段处理过的翡翠(B货、C货)在紫光灯下会有非常明显的荧光反应,所以紫光灯照射常常用于鉴别翡翠的A货、B货和C货。
翡翠的“莹光”和“荧光”的区别?
看到以上的解释,相信大家都知道,翡翠的“莹光”和“莹光”两者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实却没有任何联系。
翡翠的“莹光”是由于玻璃种或者冰种翡翠等这些种水较好、透明度极高的翡翠,具有很强的玻璃光泽,使得翡翠看起来有晶透的感觉,透过光会泛起莹光,也就是起莹。
而翡翠的“荧光”则是翡翠造假后留下的类似“证据”的东西,两者最本质的区别就是翡翠品质的优劣,高品质的天然翡翠起莹光,而经过人工处理的翡翠B货、C货会在紫光灯出现荧光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