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宫廷,手串成了帝后们颇为喜欢的佩饰,从许多清宫绘画中可见一斑。清宫收藏的手串种类十分丰富,尤其是各类十八子手串,制作精巧,流行不衰。
影视剧《延禧攻略》剧照
按照制式,佛珠通常可分为持珠、佩珠、挂珠三类。
持珠,就是佛教徒手中持念的佛珠。这种珠串俗称手持,其珠数为18-54颗不等,常配有雍容大气的坠饰和流苏。
佩珠,即戴在手腕上的佛珠,也就是上面我们说后来发展成手串的念珠。
佩珠俗称手串,珠数以18颗子珠最为常见。这也与当今手串的珠数相差无几,由佛教佩珠演变而来的手串在清代宫廷里就已经开始流行了。
清 黄碧玺十八子手串
清双桃红碧玺、翡翠十八子
挂珠,即挂在脖子上的佛珠,通常由108颗子珠穿成,并配以佛头、隔珠、弟子珠。
朝珠构成示意图
随着清朝舆服制度的不断完善,宫廷创制了森严的着装等级制度,它逐渐被赋予礼乐教化的功能,而朝珠也逐渐成为宫廷冠服佩饰的定制。
孝贤纯皇后朝服像 局部
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就已经开始奉行支持藏传佛教的政策,并经常把佛珠赏赐给属下,各级官吏将领也把佛珠当作礼品进贡。后来作为清廷冠服佩饰标准的朝珠,其样式就源于藏传佛珠。清皇室的佛教情缘不仅影响着朝廷礼仪服饰,也同样融入到后宫女眷的日常服饰中,宫廷手串因此应运而生。可以说,朝珠兴起于朝堂之上,手串滥觞于后宫之中。
清中期 珊瑚朝珠
一般而言,清代女子佩带手串,穿对襟衣时,挂在第二颗纽扣上;穿大褂衣时,则挂在腋上方的襟钮上,也可挽在手腕或握于手中。
清 沉香木团寿108数珠
自康熙帝以后,历代帝后的朝服像显示均佩戴有朝珠。
孝庄文皇后
皇帝、官僚、命妇这一庞大群体,在正式场合均佩戴朝珠,平时生活所用多为手串,品类和样式更为丰富。
清中期 翠玉莲子形十八子手串
此款手串由18颗粉色碧玺珠穿成,间有翠质结珠两个,俗称“佛头”。共有红白米珠10组。碧玺的颜色柔和清澈。
十八子手串是由佛教念珠演化而成的一种饰物,可以佩带于衣服上、挽在手腕上或闲暇时把玩,由18颗珠子组成,故而得名。
清 红玛瑙十八子手串
其材质一般为翡翠、珍珠、碧玺、蜜蜡、珊瑚、伽楠木等。
清乾隆 伽南香金粟寿字十八
现代人喜爱手串,更多的是因为它已经逐渐演变成一种时尚文化的符号。
观复猫屋·金刚珠串套件
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点缀在手腕间,就像是久旱逢甘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观复猫屋· 小叶紫檀手链
观复猫屋·无齿金刚手串
越来越多的人,不分男女,会戴上一个手串,这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与安心的意味。
|美物推荐|
观复猫屋
观复猫屋手串,它可以很炫丽,又优雅而高贵,带给您双重魅力,也为您送上双重祝福。
令人一见倾心的外观,让人放心的高端品质,使人备感舒适的佩戴体验,猫屋手串,每一串都是你的不二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