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由老三代经秦汉至隋唐,玉器一直是皇公贵族的专有装饰用品。两宋时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由于手工业技术进,玉器加工变得更方便快捷,玩玉赏玉之风大盛。此时出现大量制作精巧、加工细腻、构思奇妙的玉摆饰、玉佩件。
明清时玉器制作及玩赏达到顶峰,品种也更为丰富多彩,小到玉头簪,玉纽扣,大到整片的玉屏风、玉山、玉船。王公贵族家还常用玉石来制作日用具如玉碗、玉杯、玉壶等等。一般来说玉质以白玉(特别是新疆产的羊脂白玉)为上,黄玉次之,青玉再次,杂玉(如南方玉,河南玉)为下。
清初时翡翠传入中原,其动人心魄的碧绿马上赢得了国人的倾心。用翡翠制成的玉饰件大行其道,成为时人竞相追逐的时尚。但在传统的中国人眼里,翡翠制成的玉饰却远远比不上古玉。直到今天,如果我们拿起一件翡翠,我们只会去评价它的颜色,它的质地,它的制作。可当我们看见一件古玉,欣赏它的造型,它的沁色、它的质料的时候,心中油然而生的却会是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究其原由,就是因为古玉里孕含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沉淀以及炎黄子孙的民族精神。
从研究角度来看,隋至清的玉器并不为考古学家重视。直至明代、唐、宋的玉器方受鉴赏家和收藏家的珍爱,在正史和一些著录中还记载了官方的鉴定活动及鉴赏家的直观印象、诠评见解、鉴别心得和扬抑褒贬等诸多评述,然而真正能够深刻认识唐宋玉者却为数不多。
古玉之所以有鉴赏价值,是由于材料本身有特殊的鉴赏价值,再加上从古代展转流传到今天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所产生的一种残缺美。玉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基因。玉这种物质材料跟我们中华民族的性格有许多吻合之处。古玉一般刀法比较精美,纹饰比较古朴,鉴赏古玉,更应重视的是其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玉是一种天然矿产,矿物是中药中的一类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中国对它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而宝玉石又占其中很大一部分。中国古老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唐本草》、《神农本草》、《本草纲目》中均称玉可:“安魂魄,疏血脉,润心肺,明耳目,柔筋强骨……”,据现代科学测定,玉材本身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如锌、铁、铜、锰、镁、钴、硒、铬、钛、锂、钙、钾、钠等,它的疗效已在外科独占鳌头。它曾是我们祖先防治疾病的武器,也曾长期作为养生防老和炼丹术的主要药物。用于肿瘤治疗更显示出异乎寻常的作用。
从药物学角度来讲,长期配戴自然矿物可以补充人体不足的元素和微量元素,吸收或排泄过剩的元素和微元素,使人体保持一个特有的正间值。比如;紫晶、石英:有镇静、安神之功;金刚石:避邪恶,使人精力旺盛;红宝石:对男性阳痿患者很有效;绿宝石:能提高人的生育能力;蓝宝石、海蓝宝石:能缓解呼吸道系统的病痛;琥珀:能帮助人克服抑郁;软玉:润心肺、清胃火;白玉:镇定安神;玛瑙:清热明目;绿松石:解毒、清肝火;青金石:解毒、清黄水、解鼠疮、滋阴乌须;孔雀石:治痰迷惊、疳疮。
历史上的《本草纲目》中早过著述,玉具有:“除胃中热、喘急烦懑、滋毛发、滋养五脏、柔筋强骨、止渴、润心肺、助声喉、安魂魄、利血脉、明耳目”等疗效。如今,我们以玉石为原料,加工成精美的装饰品美化生活、陶冶性情、以至怯病延年。其产品直接用于健身保健的有:玉枕、玉垫、健身球、按摩器、手杖、玉梳等,对人体具有养颜、镇静安神之疗效。御府工坊提醒长期使用,会使你精神焕发,延年益寿。
有些人在研究玉石养生的机理后认为,玉石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如锌、镁、铁、铜、铬、锰、钴等,佩带玉石可所含微量元素被人体皮肤吸收,产生特殊的“光电效应”聚焦蓄能,形成相当于电子计算机中谐振器似的电磁场,与人体发生谐振,从而使各项生理机能更加协调地运转。
某些玉石尚有白天吸光,晚上放光的奇妙的物理特性。有人认为,当光点对准人体的某个穴位时,能刺激经络、疏通脏腑,有明显的治疗保健作用。位于人手腕背侧有“养老穴”,常佩戴玉镯,可得到长期的良性按摩,不仅能祛除老人视力模糊之疾,且可蓄元气,养精神。
嘴含玉石,借助唾液所含营养成分与溶菌酶的协同作用,能生津止渴,除胃中之热,平烦懑之气,滋心肺,润声喉,养毛发,不失为玉石养生的又一途径。玉在山而草木润,玉在河则河水清,由此可见玉石养生有益无损。
古代人们佩玉,主要不是简单的装饰,不仅仅是表现外在的美,而是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和自我修养的程度,也就是表现德,同时还具有体现人的身份、感情、风度,以及语言交流的作用。古代君子必佩玉,也即要求君子时刻用玉的品性要求自己,规范人的道德,用鸣玉之声限制人的行为动作。
时至今日,珠宝玉饰仍然视为幸运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并已逐步成为表现个人性格、装饰、品位、风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从外表上令整体的衣饰打扮得更加明艳照人。现代玉饰的品种款式多种多样,有:各玉珠串、各玉手镯、各玉发夹、翡翠挂件、套装饰品、各玉戒指、金镶玉品、各玉腰带等琳琅满目,除岫玉、玛瑙、密玉等玉料外,还采用翡翠、青金、鸡肝石、孔雀石、东林石、珊瑚、水晶、芙蓉石、木变石等等玉石原料。规格款式不断翻新,单珠串就有平串、宝塔串、花色串、异形串、随形串等等。这些珠宝玉饰通过精心的配带,会给你的生活、衣饰起到珠联璧合的效果。
根据玉器用途的不同,玉器可分为玉兵器、玉工具、礼器玉、丧葬玉、佩饰玉、玉器皿和玉摆件等几大类。玉兵器和玉工具——随着青铜制造业的发展,到了商代,绝大多数玉兵器和玉工具已经失去了实用价值,而成为一种身份地位的标志和礼仪的象征;玉礼器——早在新石器时代,华夏祖先就已经大量使用玉礼器;丧葬玉器——丧葬玉,也称葬玉,指的是古人专为保存尸体而制造的玉器,而不是泛指一切随葬玉器;佩饰玉器——佩饰玉是古代玉器中重要的一个种类,是古人挂在衣服上或带在身边作为装饰用的玉器,体小,精巧,轻便而质佳。
由于佩饰玉是古人身份和修养的象征,所以自古以来,佩饰玉中就多材质上佳、雕工精湛的珍品,更是玉器收藏中的重点;玉器皿——玉器皿最早见于商代,但是因其制作难度大,直到明清时期才成为玉器生产的主流产品。玉器皿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玉摆件——玉摆件,又称观赏陈设性玉器,主要包括玉雕动物、玉人、大型的玉牌、玉屏风、玉山子、玉如意等等。
说到北京城的玉器行业,在明末清初的时候还没有正式建立起来,大多是一些贩卖珠宝玉器的商店里代卖,直到清朝正式定鼎中原之后,才在北京城中建立起了专门的市场。在此之中,最为著名的就要算是青山居玉器行了,咱们通过老人们的回忆来看看这个行当当年的风采吧。
北京崇文门外北羊市口里有个青山居玉器市,过去一些经营珠宝钻翠、象牙雕刻、古玩磁器的商贩和做珠宝钻翠加工的手工业者,每天清晨都要到这里进行交易和招揽加工活计。这个玉器市交易繁盛,人烟稠密,车马行人常为之阻。现在,这个玉器市早已不复存在了。前不久,一家以“青山居”命名的专营珠宝钻翠、古玩字画的商店,又在崇文门外大街路西开张了。看到那块写着“青山居”金字的匾额,不禁使人想起过去的青山居玉器市来。
要说青山居玉器市,得先从青山居说起。在明末清初,有个山东人鞠某在北羊市口里开了个黄酒馆,名叫青山居。这个小酒馆兼卖茶水,门前挂有两块横匾,一块匾文“陆羽三篇”,一块匾文“卢仝七盌”。陆羽和卢仝都是唐代的文人,均嗜茶,也会种茶、采茶,且好考究茶具。陆羽撰有《茶经》,被人视为“茶神”;卢仝著有《茶典》(注:曾有“茶仙”美誉)。青山居茶酒馆的生意兴隆,不仅因为有高手给写了这两块匾壮了门面,还因为地处繁华要衢。
清时,崇文门是京城很重要的一座城门,是从左侧入京城的必经之地,南接运河,东下天津,给皇帝的贡物诸如帝室日用柴炭等,都要由此门输入。而崇文门外又有个税课司,统管京城课税,进京的货物都要在这里验帖上税。所以,各行各业的人,多找附近的茶酒馆打尖歇脚,青山居茶酒馆自然是买卖兴旺了。
明末清初北京城内还没有玉器市,只有古董铺,但全城亦不过十数家。古董铺经营的货物品种包罗万象,举凡珠宝钻翠、陶瓷器皿、象牙犀角、古墨宝砚、法帖字画、钟表什物一概经营。到清末,古董业中人深感掌握如此众多经营项目的本领不易,才各吃一门,把行业项目分散,玉器行即“红货”行,才单独分了出来。
开始,从事玉器行又有雄厚资本开座商的人不多,大部分人没力量开业,均以“跑城儿”餬口。“跑城儿”,就是玉器商人每天到全城各处沿街巷向各家住户收买玉器什物,然后再拿到“掇上”去卖。“掇上”就是同行人约定的几个茶馆,大家每天都到那里去交易,青山居茶酒馆即是其中之一。随着清王朝的衰败,一些王公大臣的潦倒,官宦人家珍藏的珠宝玉器常被跑城儿的买到手,跑城儿的也颇能赚大钱。因此从事玉器行业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很需要有个交换行情,进行交易的场所,遂有人提议就在崇文门外磁器口内药王庙路北开设了一个琳琅馆玉器市场,这是北京的第一个玉器市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