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轩哥。
种、水、色、工、地一向是衡量翡翠价值的重要标准。
而其中的「地」和「种」,经常被人混为一谈。
甚至有不少翠友笼统地认为,「地」和「种」就是代表着翡翠的透明度。
这种简单粗暴的想法当然是不对的。
「地」和「种」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
假如有人把「晴水底」说成了「晴水种」。
仅一字之差,就暴露出自己是个外行人。
那么何为翡翠的「地」和「种」呢?两者究竟有什么区别?
且听轩哥细细讲来。
「种」,可以理解为翡翠的晶体结构。
翡翠本身是由大量的矿物晶体在低温高压的环境下挤压而成。
这些晶体的大小、还有结合的致密程度就是翡翠的「种」。
晶体结合得越紧密,「种」就越好。
我们常说的「种老」,指的就是肉眼看不到任何颗粒特征,例如玻璃种。
相反,晶体之间结合的空隙越大,结构就越疏松,「种」就越差、越嫩。
像常见的干青种,就是「种」差的典型代表。
「种老」与「种嫩」的区别就像是棉布和纱布。
由于丝线的紧密程度不同,棉布的显然要比纱布致密且结实。
「地」指的是翡翠除去绿色后的综合情况,也可以称之为底。
我们可以把翡翠想象成一张手绘画,绿色是这幅画的主要内容。
那么「地」就是这幅画的画布,可以理解为绿色的载体。
这张画布的颜色、致密程度、杂质等综合情况,便是「地」。
若是这张画布看着感觉带灰色调,便是「底灰」。
若是这张画布颗粒感明显、质地粗糙、透明度不高,便是「底干」。
若是画布上面有些不知名的杂质,便是「底脏」。
回到翡翠上,「地」一般包含了两个关键要素和三个一般要素。
关键要素便是透明度和质地,其实就是种水。
也就是说,「种」其实也是包含在「地」之中。
一般要素便是光泽度、净度、基础色。
以上种种相结合起来,才能判断「地」的好坏。
而「地」的分界线其实是比较模糊的,更多是翡翠的一种外在感觉。
总的来说,「地」和「种」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值得注意的是,两者并不是必然关系。
「种」差的话,「地」一般就好不到哪去。
但「种」好的话,「地」却不一定好。
比如说常见的冰种翡翠,「种」必然是不错的。
但如果翡翠内部出现有棉、裂、黑点等杂质,透明度必然也会受影响,那它的「地」就算不上好了。
因此,万万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
关于翡翠的「地」也有不同的分类。
像蛋清地、清水地、紫水地等等。
这些分类都是包括颜色在内。
这一点,就跟「种」有显著区别。
关于翡翠的「种」和「地」,大家现在应该可以简单区分了。
总而言之,「地」最重要的是种老、色好、水透、瑕疵少。
我是轩哥,关注我,专注每天分享翡翠干货!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