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圆雕又称立体雕,具有三维空间,是艺术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由于圆雕作品极富立体感,生动、逼真、传神,所以圆雕对石材的选择要求比较严格,从长宽到厚薄都必须具备与实物相适当的比例,然后雕师们才按比例打坯。打坯的目的是确保雕品的各个部件能符合严格的比例要求,然后再雕刻出生动传神的作品。圆雕一般从前方位开雕,同时要求特别注意作品的各个角度和方位的统一、和谐与融合,这样圆雕作品才经得起观赏者全方位的透视。
2、浮雕顾名思义,形象从平面上浮起,其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刻工艺技法。面上浮起的形象高,称为高浮雕;面上浮起的形象低,称为浅浮雕。它们的观赏面一般只有正面。玉器的圆雕和浮雕不能截然区别,有时圆雕中有浮雕的形式,浮雕中也有近似圆雕的表现。玉器琢磨往往把圆雕、浮雕、线刻融和在一起,成为独特的工艺形式。
3、透雕也称镂雕,透雕工艺是穿插于圆雕工艺和浮雕工艺中的一种特殊工艺手段,即雕空、镂空、挖空,刻意去掉形象以外的虚体部分,使器物形成通透、灵动的空间感。透雕工艺使形象清晰,具有玲珑剔透的效果。
玉不琢,不成器。翡翠的雕刻技法多种多样,各有各的特色,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翡翠雕刻世界中的浮雕工艺。
什么是浮雕?所谓浮雕,就是在呈现平面或者弧面的翡翠原石表面上,对未来是立体的人物、动物、山水、花卉等形象采用了压缩体积的方法。一般来说,只会压缩厚度,通过保持原有的长与宽的比例来表现翡翠的艺术形象。
为了表现出翡翠的立体感和空间感,雕刻大师会利用厚度被压缩为不同的程度,使用凹凸面的不同形象、受光后所形成的明暗幻觉和各种透视变化来表现出更强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如此一来,翡翠的浮雕在其雕刻的表现形式上是比较接近绘画的一种方式。因此,可以说浮雕是一种介于绘画和圆雕之间的雕刻艺术表现形式。根据厚度被压缩的不同深度,浮雕又可以被分为三种:浅浮雕(也称薄意雕)、中浮雕、深浮雕。
什么是浅浮雕?翡翠的浅浮雕就是将设计好的形象轮廓之外的空白处去掉等深的一层,使形象可以略微地凸起。雕刻对象就会因为自身结构的原因而微微地呈现高低起伏。因为其最高点与地平之间的距离很小,所以这种方法被称为浅浮雕,来表示其厚度很小。一般来说,浅浮雕适用于高档翡翠。例如硬币上的图案和纹理就是典型的浅浮雕。因为硬币本身的体积非常小,正好与浅浮雕的理念相吻合。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浅浮雕为何又被称为薄意雕。其实薄意就是取其薄如纸的寓意。
什么是中浮雕?翡翠的中浮雕采取的是另外一种雕刻形式,主要是将轮廓用减地法做出,但雕刻对象的凸起较高,并因为自身的结构关系而会呈现出较高的高低起伏。其最高点与地平之间的距离较大。因此,中浮雕的用处也是最广泛的。
什么是深浮雕?翡翠的深浮雕的厚度与圆雕相同或略薄一些,雕刻对象因为自身结构的原因而有较强烈的高低起伏。如果不是其后面与背景相连,几乎可以当做圆雕来对待。在实际运用中,深浮雕又常与浅浮雕或中浮雕一起结合使用,以此充分表现前景、中景和远景的空间立体关系。玉雕技法有多种,线雕、圆雕、浮雕、透雕等等,它们各有特色,最终呈现的作品表现力也不尽相同。
圆雕或许是传承时间最长,技法难度最高,写实感最强的一种玉雕技法。
什么是圆雕?
圆雕是指不附着在任何背景上、适于多角度欣赏的、完全立体的雕刻。
圆雕的构思有两种情况:
1,“因势造型”,即根据玉料的自然形态、肌理所蕴含的美感进行创造;
2,先有构思,然后选用适当的玉料根据构思进行创作。
圆雕最能展示设计者水准
圆雕又称立体雕,是指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把玩的三维立体雕件。圆雕是最能展示设计者水准的一种艺术形式,他充分体现设计者对料子的态度和解读。同时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欣赏玉雕的各个雕面。好的圆雕作品,其主体鲜明、强烈,让人一眼可见,再细细品玩,又能从其造型、主体、线条等各方面获取更多信息,品位更广阔的意境。
虚实结合的立体
立体感是圆雕的基础,但一件好的圆雕作品,仅仅有立体感是远远不够的。它既要适用于多角度,在雕件上的做出整体表现,还要虚实结合。
所谓“实”,是指作品具象所表现的内容,而更妙之处应在于作品的“虚”。
好的圆雕作品,可以通过人的姿态、脸部表情以及衣纹的虚实关系,让画面动起来,也可以通过花,叶、草的变化,让动、植物活起来;尤其是在处理人物衣裙方面,可以通过曲直、聚散、飘落、挂垂的关系让作品栩栩如生。一件作品最终所呈现的内容完全取决于作者对于原材料的解读和构思,因材施艺才有可能为世人留下一件好的作品。
取色用“巧”,题材创新,通过构图布局,讲求虚实、对比、平衡、空间和掩映、借饰等手法的运用,使作品意境更加生动而自然,内涵更为丰富。
立体玉雕,值得让世人称赞,它带给我们的美,总是最为直观的。
当解读洞彻一件好的立体玉雕件后,所得的收获无疑于沐浴阳光下所得到的温暖,让人浑身充满能量。
编稿:杨凡 责任编辑:杨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