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 题:巡视,国之利器,党之利器
辛识平
辽宁拉票贿选案是怎样被一步步揭开盖子的?苏树林有哪些无法抹平的事?武长顺落马过程中有哪些惊心动魄的细节?卢恩光“五假干部”身份如何浮出水面?南航系列腐败案又是怎么被顺藤摸瓜连根拔起?
连日来,热播电视专题片《巡视利剑》“复盘”了多起受到广泛关注的腐败案件的查处过程。一场场正与邪、廉与腐的真实对决,一次次从座上高官到阶下囚徒的反省悔过,比影视演绎更令人震撼。通过这些充满艰难曲折的生死较量,巡视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重要作用愈发凸显,让人们对巡视利剑的威力效果有了更为具体的感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巡视是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必须有权威性,成为国之利器、党之利器。党中央把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深化政治巡视的核心任务,利剑作用充分彰显。2016年,中央巡视组分3轮、巡视91个中央部门党组织,完成对中央和国家机关巡视全覆盖,对12个省区市开展“回头看”。巡视剑锋之“利”,令腐败分子胆寒,让人民群众舒心。
有事实为证。苏荣在巡视过程中露出马脚,王珉、黄兴国、杨鲁豫、杨振超等一批“老虎”在巡视“回马枪”中落马,山西系统性、塌方式腐败和震惊全国的三大贿选案,都是巡视中发现的。有数据为证。十八届中央纪委执纪审查的案件中,有超过60%的线索来自巡视。
“不能动摇山岳,震慑州县,为不任职”。经过5年磨砺,巡视的利剑作用更加突出,在管党治党的实践中举足轻重。面对扎扎实实的巡视工作成绩单,点赞之外,也引发思考。巡视利剑,锋从何来?巡视威力,源自哪里?
古人说,以道统艺,由艺臻道。事物的发展壮大,正在于符合规律、循道而成。巡视利剑之所以越来越有锋芒,在于循法、得法,摸准巡视的新情况,趟出巡视的新路子。
管党治党,要诀在严。从突出政治巡视,充分发挥巡视政治引领作用,到突出问题导向,聚焦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全程贯彻了一个“严”字。从巡视监督全覆盖,到扎紧制度笼子,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既充分体现“治党务必从严”的要求,又从实际出发加强和完善巡视法规制度建设,推动巡视工作更加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赋予巡视制度新的生命力,成为新时代“动摇山岳,震慑州县”的“八府巡按”。
巡视利剑之所以锐不可当,在于锐不可当的“剑法”。巡视工作一方面运用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的“法宝”,另一方面根据新情况新任务,采取“三个不固定”,更新传统“打法”,流动之中释放威慑力;专项巡视瞄准问题精准定位,实现定点突破;“一托二”“一托三”加快节奏、安排灵活,有效整合监督力量;“回头看”杀出“回马枪”,往往出其不意、一剑封喉;“机动式”巡视短平快,让“灯下黑”难以遁形……传统做法加上创新“技法”,令人耳目一新,更让腐败分子难以招架。
“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近年来,巡视工作结合管党治党实践,通过创新激发活力、增强威力,新方式、新方法层出不穷,锻造出党内监督的一支奇兵、尖兵,有效发挥了政治“显微镜”和“探照灯”作用,巡视震慑作用充分彰显。巡视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制度安排,既源于加强党内监督的现实考量,又具有战略性谋划的深远意义。事实证明,只要亮出巡视利剑,有问题的干部就会害怕,而人民群众就会有“包老爷来了”,有“青天”之感,是顺民意、得人心的重要举措。
尽管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但也要看到,全面从严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需要经历砥砺淬炼的过程,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巡视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胜非为难,持之为难。”只有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充分发挥巡视利剑发现问题、形成震慑的重要作用,才能为加强党内监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巡视利剑,铲除腐败,大快人心。” “揪出这么多大老虎,中央巡视组好样的!”来自网民的点赞、盛赞涌动在互联网上,这是群众人心所向,也是巡视剑锋所指。得罪千百人才能不负十三亿。让我们不忘初心、利剑高悬,把巡视打造成国之利器、党之利器,交出全面从严治党合格答卷,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电视专题片《巡视利剑》 第一集《利剑高悬》
电视专题片《巡视利剑》第二集《政治巡视》
电视专题片《巡视利剑》第三集《震慑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