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蔡荣章 摄
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蔡荣章 摄
中新网杭州1月30日电(记者 邵燕飞 奚金燕)法者,治之端也。2006年,浙江率先开启法治中国建设在省域层面的探索。15年来,小到一个村、大到整个省,法治精神沁入深层肌理。
当前浙江正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如何更好地做好“法”与“治”的文章,成为此间浙江省两会人大代表建言献策的焦点。在人大代表们看来,法治应当是良法与善治的结合,离不开立法、行政和司法相互间的良性互动,离不开社会多方力量的协同。
立“良”法:站高一步提升“制度供给”
在利益多元、观念多样、思想多变的新时代,惟有法治,能凝聚起社会的“最大公约数”。
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和市场经济先发区,浙江站高一步、超前一步、看远一步,着力提升“制度供给”的效率和效力。
为护航经济发展,该省先后出台了《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浙江省保障“最多跑一次”改革规定》,制定了全国首部以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为主题的《浙江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
浙江省人大代表、网易(杭州)党委书记周骏表示,《浙江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对数字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养老体系建设等都有明确规定,让数字经济对于老百姓来说,不是一串冷冰冰的数字,而是带有温度的便民服务,将让数字经济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大众。
一系列聚焦实处、贴近民情的法律条规,背后离不开立法机关的高效作为。
浙江省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丁祖年透露,15年来浙江持续加大法治建设步伐和创新,比如在立法方面,浙江率先建立以全方位立法公开为目的的地方立法网、设立地方立法专家库、推出代表分专业有重点参与立法机制等。法治建设的先行优势逐步凸显。
据悉,2021年,浙江省人大会常委会将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如制定修订公共数据条例、快递业促进条例、标准化管理条例,着力推进高质量立法走在前列,强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法制供给。
谋“善”治:更进一步强化“多元供给”
有“良法”,更要有“善治”。回望浙江法治建设15年,是从“善制”走向“善治”的15年。15年来,浙江以更加及时精准普惠优质的公共法律服务,满足新时代民众对法治、公平、正义的更高需求。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浙江省人大代表、浙江玉海律师事务所一级律师冯蒋华认为,“增加司法获得感”不只是一个口号,重要的是落到实处。司法机关要加大对恃强凌弱、恶意侵权、无序竞争、违法违约、失信失德等行为的惩处力度,加大对民营企业内部侵财型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浙江省人大代表、温州市检察院检察长程曙明则表示,聚众力而谋大为,法治化建设也是如此,现代法律服务应强化“多元化供应”。其建议,一方面,浙江省“两院”应以双赢多赢共赢理念为引领,进一步加强司法协作和互相制约,共同推进公正司法;另一方面,用数字赋能法治发展,推动各机关部门决策行政执法公开透明,让阳光成为最好的防“腐”剂。
如其所言,数字时代的到来,打破了时空边际、信息孤岛,但同时也带了一系列隐患。浙江省人大代表、浙江正昌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吕心为建议,数字化时代应建立个人信息侵害投诉举报的统一受理机制,从使用终端上倒查非法信息获取的违法犯罪行为。
“安”人心:向前一步实现“天下无讼”
如何更好地推动诉源治理,实现“天下无讼”也成为此次浙江省人大代表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随着民众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各种矛盾纠纷大量增多,各类诉讼案件急剧增。作为“枫桥经验”的发源地,浙江省政法机关相继开始部署实施诉源治理工作,贯通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全链条”解纷体系。
据悉,目前浙江92家基层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全部入驻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2020年该省法院收案下降7.2%,实现了收案数量下降、办案质量提升、民众获得感增强的多赢效果。
程曙明表示,司法机关入驻矛调中心对推动市域治理现代化具有独特的作用,“通过关口前移能够解决一些诉讼、化解行政争议,使矛盾纠纷见之于早、防之于小、解决在萌芽。”
“诉源治理”方法上,如何向前一步,实现从“事后解”到“事前防”,也引起人大代表的关注。冯蒋华认为,还应把目光投放在如何减少社会主体之间发生纠纷的根源问题上,其中发挥律师的“非诉讼”专业功能和作用,是值得重视的举措之一。
其认为,这将会引导社会主体按法办事、依约行事、遇事找法、解决纠纷靠法,进而增强社会主体的规则意识、诚信规则,从而在源头上减少社会主体之间矛盾纠纷的发生,促进社会和谐善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