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海关今年一二月份的外贸数据发布了。猛一看还不错,不仅看起来不是那么差,而且还相当的有亮点。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2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6.1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微降0.8%。其中,出口3.5万亿元,增长0.9%;进口2.68万亿元,下降2.9%;贸易顺差8103.2亿元,扩大16.2%。
这一份成绩单还是可以的,关键是和全世界主要国家一比,如果说中国的外贸要完,那么全世界进出口贸易大国,可以说坟头草都三尺高了。
中国的情况比欧洲,日本韩国甚至越南都要好,而且是好的多。
前一段时间,网络上充斥了外贸要完的说法,包括我,也对外贸的前景看衰。我也说过,今年的外贸是指望不上了,能不拖后腿就不错了。现在看一二月份的数据,贸易顺差还不错,不仅没有拖后腿,对GDP还做贡献了。
但是,前一段时间对外贸的悲观情绪确实是有道理的,而且事实也是,外贸港口集装箱堆积成灾,货运司机没活干,外贸企业日子难过,大量从事进出口相关工作的人员失业,这也是真实存在的,并没有谁在说瞎话。
数据和人们的感觉之间存在差距,而且差距还不是一般地大。这说明我们对外贸易的现象和本质都在发生着变化。今天我们就分析一下这些变化对我们未来发展的意义。
外贸各行业可以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悲欢各有不同。
汽车进出口可以说是新旧社会两重天,出口增长78.9%。进口汽车下降18.5%。去年前两个月我们还是逆差65.7亿,今年是直接顺差473.6亿!从水下直接蹦到山上。汽车出口企业的员工,螺丝都快打冒烟了,这是个最大的亮点。
与此相反,人力密集的产品下降7.4%,其中服装和附件下降7.5%;纺织品下降15.9%;所以说传统的那些搞纺织玩具出口的小老板的哀嚎是有道理的,他们确实在下跌,而且还是猛跌。
传统的低附加值的出口企业,他们的数量是最多的,吸纳的就业人口也是最多的。全国外贸从业人口最少七成以上都感觉到了深深的寒意,传导到网络上,给了我们一个外贸要完的感觉。
而占少数的高科技企业和汽车行业,他们的出口却在大幅增长,活儿干不完,本来人数就少而且没空在网络上发言,乐观的声音相对较少。
我们从外贸数据上先看看对其它国家的影响吧。
首先一个可以确定的事实就是小日本要完,这已经肉眼可见了。
今年我们的汽车出口铁定是要超过日本,而且超的还不少。不仅是我们的新能源车出口在暴增,就连传统的油车,我们的出口也是增加的。现在的日本,就连油车跟中国相比,优势也在减少。
日本已经连续一年多时间了,外贸都是逆差。以前可以说是俄乌战争的影响,导致能源进口花费巨大导致逆差。现在能源价格已经下来了,天然气都已经跌到俄乌战争之前了,可是日本依然是逆差,而且还越来越大,这就说明问题了。
说明日本产品的竞争力是在真实衰退的,可不光是能源价格的原因。当然这种衰退是相比而言的,也就是跟中国相比,日本的制造业实力大不如前了。
未来几年,日本的汽车产业再被中国挑落马下,日本就真完了。靠着高端原材料,相机复印机,还有一些成人小电影,这点收入是维持不了的。日本很有希望变成一个一般的中等发达国家。
这对于东亚的整体安全是个好事。日本的选择已经是明牌了,那就是甘愿绑在美国的战车上充当未来东亚冲突的开路先锋。这个开路先锋的实力越强大,对美国越是个好事,而对我们则不是个好事。
只有说日本的实力衰落了,那么引发同样烈度的冲突,美国就必须援助得更多才行,炮灰的实力越弱,主子就陷得越深。这个道理乌克兰就是个活标本。不用多说了。
如果说日本能够融入东亚,坚持和平发展的话,那么一个实力强大的日本我们自然是乐意看到的。问题是现在不是这样,那只能希望它越来越废材了。
第二个影响就是东盟经济圈和中国融合地越来越深了。我们的传统出口行业哀嚎遍野,不用猜也知道是低端产业正在转移。
东盟现在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前2个月,我国与东盟贸易总值为9519.3亿元,增长9.6%,占外贸总值的15.4%。对东盟出口5700亿元,增长17.9%;自东盟进口3819.3亿元,下降0.9%;对东盟贸易顺差1880.7亿元,扩大91.6%。
这些数据说明,东盟制造与中国制造越来越密不可分了。中国出口给东盟上游产品和中间品,或者提供资金技术支持,中国制造在东盟国家完成最后几道工序之后,就像普通的大闸蟹在阳澄湖过一过水,就变成阳澄湖大闸蟹出口到欧美国家了。
这些事实其实全世界都知道,我们就不再重复了,美国打贸易战,想要与中国脱钩,结果导致的结果竟然是中国和东盟国家的经济联系越来越深了。
经济联系越深,东盟国家就越不想地区生乱,越来越不愿意响应美国围堵中国的意图。就连菲律宾,军方极度亲美,小动作不断,但是政府也是身体很诚实地批准了RCEP。这对于稳定我们的后院都是有好处的。
当然,产业转移的痛苦是避免不了的,低端产业下游的劳动密集度要高很多,同样数量的订单,上游几个人就吃完了,而下游需要几百个人进行组装。这几百个人的就业我们就流失了。
说到这儿,也就很自然地转入到我们国内的问题。现在我们正是处在一个转型的阵痛期。打个形象的比方就是:上一顿饭吃完了,下一顿饭还没做好,现在正是饿的时候。
按照理想的情况就是,比如说我们的汽车产业做起来了,汽车产业的上下游链条很长,不光是汽车生产企业,钢铁冶金橡胶,电池电机电控,芯片,软件,玻璃,零部件软装,后期销售维护金融保险等等等等,至少是上亿人的工作机会。而这相关的工作岗位,普遍地要比蹬缝纫机的收入高。
低端产业转移了,比如说一个亿的低附加值的工作岗位消失了,但是有三千万的高附加值的岗位出现了。这一亿的失业人群有一部分进入了新的高附加值的岗位,另外的大多数可以通过第三产业来分流高附加值岗位的收入,实现平稳过渡。这是理想的情况。
而现在则是青黄不接的时候,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产业刚开始有向上发展的趋势,而低附加值的产业已经大量流失了。这就是我们看到外贸一片萧条的原因。
展望今年的情况,虽然一二月开局还行,但是也不能乐观。美联储前两天刚表过态,还要维持高利率的态势。欧美市场最少在今年,需求还会压缩,复苏的可能性并不大。这对于我们的外贸出口不是个好消息。
今年的外贸,还是不能寄予厚望。去年贸易顺差8000多亿美元,创下了人类历史上的记录,在这么高的基数面前,今年想要有一个不错的同比增长难度极高。
而且,去年8000多亿的顺差,只拉动了GDP0.5个点,贡献了六分之一。而今年GDP的增长目标是五个点,按六分之一的贡献率,8000亿的顺差显然不够。
所以今年的经济增长还是不能指望外贸,这也是我们高层定调还是要依靠投资和内需的原因。
不管怎么说,今年一二月的进出口贸易数据还是有意义的,那就是,我们的产业升级发出了积极的信号。
低端产业要流失,那就让它流失吧,我们总不能靠着做衣服袜子小玩具来维持吧。好消息是,即使低端产业正在转移,大多数也是转移到了中国的影响范围之内,在我们伸手可及的地方之内,它能翻出多大浪来?
最后,说一说对我们个人的启示:中国的高附加值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这已经是肉眼可见了,高附加值产业会带来更多高收入的工作机会,这些岗位肯定不可能是血汗工厂,这对于我们是个好消息。
但是,高收入的工作机会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去做的,他多少得要点技术。
我说的技术,并不是指熟练工。你说我拧螺丝速度快,不是那回事,换个人练两天他拧得也不慢。但是这条生产线停了只有我会修,那就不一样了。
我们国家,未来一定不会走像美国那样制造业空心化的道路,在我们每个人的有生之年,甚至是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人,我们一定还是坚持制造业立国的。所以同志们,要有这种意识,多少你去学点技术,掌握一两门专业的知识。
未来的中国,一定是高技术工人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