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热点

[阅读]观点讯息: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专项规划编制要求规范

阅读:

在上海“人文之城”建设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的新背景下,城市文化专项规划亟需在编制思路和编制方法上进行转变。城市文化承载空间由文化设施向文化空间转变,城市文化空间专项规划应聚焦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进行文化空间的界定。本文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框架下专项规划的定位,形成对上海浦东新区文化空间专项规划的思考和探索,提出在宏观层面文化空间格局应与城市空间格局相契合,中观层面应聚焦文化集聚区明晰特色定位、提升文化密度,微观层面应强化分类引导与品质提升,以发挥“文以载城、文以化人”的作用。


1城市文化功能及承载空间的转变

1.1 城市文化的功能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建设令人向往的“人文之城”目标。一方面,对城市而言,文化增加了城市的辨识性,成为城市的名片,更成为引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另一方面,对城市内部居民而言,文化作为一种公共资源,能起到引导人、激励人、塑造人的作用。

1.2 文化功能的承载空间

在城市和居民的双重需求下,城市文化的承载空间不断拓展。文化功能正越来越多地与商业办公、公园广场、体育场馆、交通枢纽等综合设置。从文化设施到文化空间的拓展,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于城市公共空间多层次、多元化、高品质、重内涵的追求,随着城市空间被文化赋能,城市文化的“能见度”和“感知度”得到显著提升,成为城市营造文化氛围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随着当前我国部分大城市用地进入存量优化的阶段,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如何提升城市品质和文化软实力,文化空间的塑造就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2文化空间的研究现状与概念界定

2.1 文化空间的研究现状

“文化空间”一词较早出现在1998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类型描述中,指“可以集中举行流行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目前学界对于文化空间的定义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模糊性。

2.2 文化空间的概念界定

笔者认为,文化空间规划应聚焦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两方面进行文化空间的界定。可以定义为:占据一定物质空间、人们能普遍感受城市文化精神和服务市民文化发展需求的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

物质属性方面,空间始终是城乡规划的核心,因而从空间特征进行文化空间的分层分类是文化空间规划与城市空间规划有效衔接的保障。笔者将其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


城市文化空间的层次与特征


除物质属性外,城市文化空间的精神价值和意义是最为根本的。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下,城市文化空间的精神属性一是传承城市精神、体现历史的记忆和时间的沉淀,二是提升人民福祉、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文化需求。


3国土空间规划框架下文化空间专项规划的准则

回溯历史,专项规划并不具有独立的地位。按照国家国土空间规划框架,专项规划成为与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并列的3种规划类型之一。笔者认为,城市文化空间专项规划编制在把握文化空间内容特征的同时,也应结合专项规划的类型特征,关注以下3个方面。

3.1 遵从总体规划,体现特定功能

专项规划是指在特定区域、特定领域,为体现特定功能,对空间开发保护利用作出的专门安排。其中,“体现特定功能”是专项规划编制的核心目标。由于国土空间规划重在体现综合性和统筹性,专项规划就应着眼于本领域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就文化空间专项规划而言,应紧扣文化对城市和对人的双重作用,在宏观层面集中体现文化的战略定位和功能引导,在微观层面集中体现文化对城市空间的品质提升和氛围营造。

3.2 加强空间统筹,体现融合渗透

加强空间统筹实现“多规合一”是未来专项规划转型的必由之路,其目的就是要避免各专项系统拼合后出现互相矛盾无法衔接的问题。对文化空间专项规划而言,把握复合型文化空间的发展趋势,更是强化了对空间统筹的技术要求,成为文化空间规划区别于文化设施规划的显著特征。为此,一是需要强化文化空间与城市整体结构的契合,在遵循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布局;二是需要强化文化空间专项规划与商业、体育、绿地等其他专项规划在指标、布局等方面的系统衔接。

3.3 面向规划实施,体现可操作性

文化部门基于对行业需求和趋势的准确把握,保证专项规划的专业性,规划部门基于对空间用地的统筹谋划和落实保障,保证专项规划的落地性。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专项规划的主要内容应纳入详细规划。因此,专项规划的编制深度应尽可能落实用地,将成果及时予以“固化”,为后续纳入控详规划奠定基础,最终形成被双方认可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成果。


4浦东新区文化空间专项规划的思考与探索

4.1 浦东文化特质

回顾浦东开发30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全国首个国家级新区,浦东的文化特质可以归纳为国际化、创新性和包容性3个方面。

(1)国际化。浦东拥有国际化的交通枢纽、国际化的资源配置功能、国际化的产业功能和国际化的综合环境,并在与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相接轨方面不断加以探索。中国上海世博会召开、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等也让世界开始聚焦浦东文化。

(2)创新性。作为首个国家级新区,浦东的经验在于敢闯敢试、先行先试。全国首个保税区、首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首个自贸试验区、首个中美合作大学、首个野生动物园、首条营业性磁悬浮,浦东在全国创造了50多个“第一”,代表着浦东速度、高度和亮度。

(3)包容性。浦东整体位于冈身以东,文化在抵御海潮侵袭和捍海筑塘中成长,是江南文化和海洋文化的融合体现。浦东新区文化空间专项规划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将承载着历史温度和人民记忆的浦东文化精神在物质空间上表达出来,同时更要为浦东未来迈向更高台阶的国际化、创新性和包容性发展提供新的文化空间支持。

4.2 现状主要问题

相比30年的经济建设,文化发展是浦东的短板。目前,浦东各类基础性文化设施已全面覆盖,上海科技馆、中华艺术宫、奔驰文化中心、中国上海航海博物馆、浦东美术馆、上海天文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相继投入使用,但仍存在3方面突出问题。一是文化空间规模有限、渗透不足。二是浦东文化特质体现不足、缺乏国际影响力。三是满足多元文化需求的文化空间品质尚需提升。

4.3 规划编制探索

4.3.1 宏观层面:与城市空间格局相契合

浦东新区总体规划明确,浦东将成为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核心承载区。为体现文化对城市的引擎作用,就应当在城乡规划中统筹文化发展空间,在空间塑造中融入文化发展元素,应当强化文化空间格局与城市空间格局的契合,尤其重视在城市重要轴带和公共中心进行文化加持。一方面,通过文化加持为这些地区塑形象、增动力、提品质;另一方面,这些地区往往是经济产业的集中地,最能体现城市精神,也为文化空间的塑造提供内涵支撑和人流保障。


浦东新区文化空间格局规划图


浦东新区空间结构规划图


一是强化东西发展轴和浦江东岸的文化塑造。联动陆家嘴金融城、张江科学城、国际旅游度假区、浦东枢纽、南汇新城,集中展现上海城市风貌和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结合东岸贯通,保护利用沿岸历史文化遗存,打造体现城市历史文脉和世界级文博展示、演艺传媒、创意设计等的文化艺术集聚带。

二是依托城市主、副中心和交通门户枢纽,打造陆家嘴、花木—龙阳路、世博、前滩、金桥、张江、南汇新城、国际旅游度假区、浦东枢纽等文化集聚区。借助公共中心和交通枢纽人流密集、交通便利的特点,保持文化集聚区的活力,同时也通过文化注入来提升公共中心的人文魅力。

三是对于战略留白空间,结合其区位条件,也可进行文化功能的远景谋划。如浦江东岸的三岔港楔形绿地周边,杨浦大桥以北的留白空间。一方面,为可能的文化大事件预留空间,“将其纳入城市发展与空间策略的考量”,实现城市跨越式提升;另一方面,文化注入成为地区发展和城市更新的重要推动。

此外,郊区文化的空间打造同样不容忽视。按照浦东新区总体规划,新市镇将承载主城区溢出的核心功能和部分新兴全球城市功能。因而凭借不同的自然资源禀赋,郊区新市镇将成为有别于主城区的特色文化空间。依托全市及浦东新区总体规划城镇圈,形成周浦—康桥—航头、曹路—唐镇—合庆、祝桥—惠南、南汇新城4个城镇文化圈。

4.3.2 中观层面:聚焦文化集聚区的打造

文化集聚区是城市文化的集中展示区和重要体验区,是城市文化空间密度最高的区域。浦东的文化集聚区主要依托城市公共中心和城市重点地区形成。

(1)明晰特色定位

按照文化空间的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文化集聚区首先应具有明晰的文化定位,以集中体现地域文化精神。结合地区整体定位、现状文化资源和文化发展需求,形成浦东文化集聚区的定位,突出金融文化、演艺文化、科创文化、智造文化等不同特色。


浦东新区文化集聚区定位一览表


其中,对于张江、金桥这些以开发区为历史背景的区域提出文化集聚区建设,是浦东独有的文化特质,是提升地区整体形象、促进转型发展的重要考虑。

(2)提升文化密度

唯有通过点、线、面共同作用,不断提升文化空间密度,以及文化空间和文化事件的相互影响,让人们在体验城市空间的同时不断强化对文化元素的感知,才能真正营造出文化集聚区浓厚的文化氛围。文化集聚区中的点、线、面构成主要为:点即公共文化设施、复合文化空间、历史保护建筑等;线即文化街巷、水系等;面即文化公园、绿地、广场、历史文化风貌区等。点、线、面相互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点可在面中,线应串联点和面。

浦东的文化集聚区多依托公共中心建设,公共中心核心区一般在1—2 km²。因此,围绕文化集聚区的特色定位,建议每个集聚区至少应设1处市区级展览馆或博物馆、1处市区级美术馆、1处市区级演出场所。同时,引导经营性的展览、演出等功能向文化集聚区集中,鼓励结合商业商办、体育场馆等综合设置展览空间、演艺空间或阅读空间;结合滨江水岸、公园绿地等开放空间至少打造1处文化公园。此外,还应结合绿色慢行系统形成多条特色文化街道,串联点和面,通过连续的文化线路激发人们对下一个文化空间点或面的观赏兴趣。

4.3.3 微观层面:强化分类引导与品质引领

(1)分类引导

传统文化设施规划“强调文化的空间化”,为促进文化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融合渗透,实现“空间的文化化”,就需要考虑“不同类型的文化空间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使用需求”,除独立的文化设施外,对商业文化空间、楼宇文化空间、体育文化空间、枢纽文化空间及文化公园、文化广场等,应进行分类引导,明确重点区域和发展导向,全面提升城市文化供给能力。


浦东新区文化空间分类引导(不含独立的公共文化设施)


(2)品质引领

高品质的文化空间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需要从“形”和“神”两方面打磨塑造。

强化空间设计。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需求下,文化空间设计有两点需加以重视。一是加强空间的融合渗透,要让文化空间真正融入城市空间,打破孤立、静态的文化展示,提供浸入式的文化场景,通过不同手段带给人们感官和情感上的体验。二是贴近现代生活方式,尤其是基础性公共文化设施,应通过高颜值、数字化、多功能,成为全年龄段人群都乐于亲近和参与的文化入口。

精良文化产品。重视对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展示,才能成为有故事、吸引人的文化空间。在全球化和地域化并存的时代语境中,浦东必须提供精细化、专业化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不同背景的人群和更高的发展需求。文化产品的精细化划分和专业化导向是文化发展的高阶表现。


5结语

城市文化功能及其承载空间的转变对城市文化空间专项规划的编制带来深刻影响。聚焦文化空间有别于文化设施的重要内涵,通过规划手段对空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文化提升城市能级、塑造品质空间,是城市文化空间专项规划的核心所在,也是城乡规划行业重塑规划职能、发挥统筹协调功能的重要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