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8000亿沉淀资金,金融稳定性风险凸显”。北京住宅房地产业商会会长黎乃超说。
2月26日,在北京住宅房地产业商会和《财经》杂志联合主办的“商办类项目保交楼、保民生,化解金融风险”研讨会上,这位地产专业人士大声疾呼,针对北京商住房的限购限贷应尽快解封。万科、融创、旭辉、世茂、泰禾、当代置业、绿地、华润置地、金茂、金地等近20家房企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的焦点在于如何盘活这些巨量的商住房、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为商住房“解封”成为这些参会企业的心声。
商住房,又称“商改住”,就是将商业、办公类项目改变用途,变为住宅,但性质上依然属于商业房地产。而一个关于商住房的政策,成了不少年轻人改善住房需求的障碍。
2017年3月26日,北京市住建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办公类项目管理的公告》(以下简称“3·26新政”),核心管制内容有三条:一是新建商办类项目最小分割单元不得低于500平方米,二是个人不得购买商办新房,三是停止个人购买商办新房和二手房的贷款。简单地说,3·26新政就是对商住房“限购”又“限贷”,事实上导致交易门槛变得极高,而且给购房者带来了“商住房不能买”的心理影响。
在一个交易和流通都十分困难的市场,困住的不仅是购房者,还有大量的开发商。
当代置业营销中心总经理朱锦绣仍然清晰地记得,2017年3月25日当代置业顺义商住项目开放,现场自然开放客户1000组;而一天之后 3·26新政出台,1000组客户瞬间消失,“这是我在现场经历的非常大的打击,这个项目我们历经了七年时间,几十个亿沉淀在那里”。
据北京市住宅房地产业商会统计,目前北京共有230多个商住项目,大多分布于密云、房山、大兴、昌平多诸多远郊区域,3·26新政基本斩断了其销售通路,存量面积高达1800多万平方米,沉淀了高达8000亿巨额社会资金,加剧了地产商资金链的紧张。
在保交楼、保民生、化解企业金融风险成为各地政府重任的情况下,一场关于商住楼的讨论会,引发业界关注。
汇力基金董事长、中房集团原董事长孟晓苏在本次会议上表示,在房地产过热的时候进行降温是有道理的,而 “现在已经天寒地冻了,为什么还开着空调降温?”
商住房的前世今生
在北京,有很多购房者,第一套房会选择商住房。
小王是个典型的“北漂”,大学毕业后在一家科技公司技术类岗位工作,因为商品房价格太高,于是就选择了一套面积60多平方、总价100多万的商住房,首付只需要50多万,而北京的商品房首付动辄几百万。
由于北京商住楼项目价格比较低,而且不限购,因此被贴上“不限购、总价低”的标签,吸引了很多没有北京购房资质的人的关注。
商住房一度十分火爆。据了解,2017年初,融创北京商住项目一个月单盘能销售20亿。
商住房的产生源于现实的需要——当大量像小王一样的年轻人怀揣着梦想来到北京时,商住房成为很多人安置梦想的第一站,根源上说是这种需求决定了市场的存在。
据北京住宅房地产业商会会长黎乃超介绍,正常一个城市商办用地供应占住宅的20%左右,北京09-16年规划商办过多,商办供应占住宅的比例接近100%,有的年份甚至超过1.5倍,多年规划用地高出接近3000多万㎡, 供地比例超正常比例5倍以上。为此,北京及时进行了“商改住”,于是“商住楼”应运而生,防止了北京商办的库存和积压,使得北京商办空置率比其他城市低。
在2017年之前,商住类产品其实获得了政府的鼓励,因为政府可以获得更高的土地出让金。从土地出让价格看,设置了限制条件(比如“不准销售给个人”、“单个最小分割面积不小于500-1000㎡”的限定条件)的土地,其出让成交价均不足周边同等地段未设限地块出让成交价的30%。这意味着在“允许销售给个人”的情形下,政府可多获取2倍多的出让金。
而对于开发企业来说,开发小户型商住产品更能契合市场需求,能够通过快速周转获得相应的开发收益。
商住产品的出现,本来是市场机制下的双赢——政府获得了更高的土地出让金,开发企业获得快速发展,市场也一度火爆。
从2011年开始,北京实行住宅限购政策,外地户籍需在北京持续缴纳了五年社保、公积金和相关税收,才有资格购买商品房。如果以前在外地或者有过购房贷款记录,不管还清与否,在北京购房的首付将不低于80%。这让很多急于买房的人,把目光投向了“不限购”的商住房,让商住房市场进一步升温。
2016年,全国楼市加杠杆,价格翻倍,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北京市于2017年推出3·26新政,商住楼瞬间进入“冰封”状态——据统计,新政前的2016年,北京商住房市场成交量为67013套,新政后一年间的成交量仅有3589套,跌幅高达94.6%。
然而,这一轮调控叠加3年疫情,房地产市场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2021年,全国房地产销售额为18.2万亿,2022年断崖式下跌为13.3万亿!
在“商办类项目保交楼、保民生,化解金融风险”研讨会上,中央财经大学宋志红教授指出,“3·26”政策已经执行了6年,当务之急是对已有的调控政策进行全面的评估、清理,如果说在新的形势下已经不适应了,应该对这样的政策适时进行调整,因为大量商住房项目积压在开发商的手里,造成社会资源巨大浪费。
8000亿巨额社会资金沉淀
那么,“3·26”政策对北京楼市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呢?
据统计,由于滞销或者项目搁浅,商住市场造成约8000亿元的巨额社会资金沉淀,这些资金80%以上
旭辉北京公司总经理张志军介绍,旭辉2014年涉足商住类产品,有一部分顺利交付,有一部分“3·26”之后因为销售不了,改成了长租公寓;还有一块商住楼空地,“3·26”之后闲置至今已经8年,财务费用已经花掉大几亿。
“空地是我们最急切的,一直放着不动没有产生社会价值,属于资源浪费,建保障房、安置房、回迁房,政府回购也好,我们以成本销售也没关系,我们就想能不能把它盘活,不在乎这个地能不能挣钱,”张志军说。
对于正在开发或开发之后处于闲置的项目,也成为开发商手中的“烫手山芋”。
“3·26”政策特别限定商办项目最小500平米套内面积,而很多小微企业其实只需要100平米或200平米就够了,太大的面积根本用不上也没有支付能力;另外,很多小企业主更愿意以个人名义购买房产然后用于商业办公,这比以企业名义购买更有利于控制创业风险,而“3·26”政策不允许商办物业出售给个人,这相当于硬性挤出了一部分合理的商办物业需求
此外,绝大多数商住项目数位于六环外,企业对这类房屋的需求本身就很小,不允许卖给个人几乎就堵死了销路。由于销售受阻,北京商住项目烂尾的现象也不少,如房山房开的创意港、平谷的中弘御马坊等。
对于购房者来说,“3·26”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除了商住房交易、流通困难之外,最直接的影响在个人资产的缩水上。据了解,3·26新政之前,商住房均价价是4.4万元,现在均价1.8万元,下跌幅度达六成之多。
大幅贬值必然造成购房者不满,“我们还有一大部分精力处理客户投诉的问题,现在交房也成了很大的问题,客户说是房价的问题,他可能找别的事闹。”张志军透露。
与此相伴随的,也让政府相关部门疲于应对,因为由于商住房涉及到各种纠纷问题,这些问题涉及政府的房地局与12345等诸多部门。黎乃超坦言:“大量交付、退房、产权证、契税以及后续的物业服务等问题,涉及到房地局、12345等等,而有的开发商账户被金融机构查封了,锁到现在无法恢复销售,这些部门目前无力解决客户所存在的问题,即使你天天打12345,也没有办法给你解决掉。”
自2017年商住楼一夜之间被打入“冷宫”,一转眼已经有6年之久。对于开发商,已经盖好的楼卖不出去,已经买的地只能荒芜而不敢开建;对于个人,商住房成为“千万不能买”的房子,价值严重缩水;而关于商住房的各种纠纷投诉成千上万,也让相关政府部门倍感压力。
此一时彼一时。3·26新政虽然当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改住”乱象,但是几年过后已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让社会承压。
行业呼吁商住楼政策“解封”
2022年以来,一大批房地产公司相继爆雷,此后保交楼、保民生已经各地政府的工作的重点;而3年疫情之后,全力拼经济也已经成为主旋律。
2022年末,高层再提“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此后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政策出台,引导市场预期和信心回暖。
2月24日,住建部再次为2022年房地产发展定调,在“房住不炒”主基调下,“楼市维稳,保障民生”成为主线。
孟晓苏认为,现在如果经济要启动,必须先启动房地产,房地产销售额从2021的18.2万亿跌到了2022年的13.3万亿,跌掉了将近5万亿,“这么大窟窿谁也堵不上”。而要启动楼市,一线城市北上广深是风向标,而北京从哪里启动?“从商办启动是很适合的”。
他认为,其一商办存量很大,大量空置的商住楼压住的是银行资金,带来潜在金融风险;其二,北京商品房均价已达到6万,而商住房现在是2万左右,是商品房平均价格的1/3,如果能够多卖一些商住,或者说用商住房启动北京的楼市,这样形成的结构性房价将有效抑制北京的房价上涨,“让领导层心理上不至于有这么大的压力。”
而如何启动商住房市场?在这次研讨会上,参会代表几乎不约而同地指出,其核心关键在于“解封”,给商住房松绑,而呼声最高最多的是要放开“限购”“限贷”政策。
“3·26”新政将个人购买商住楼的资格彻底切除,但实际上,这类商住项目90%以上都是个人客户;而且新政不允许客户贷款,而购买商住楼的人多半都不是太有钱的人,如果不允许贷款或者首付特别高,购房门槛就变得很高。
江南集团董事长于全认为,“3·26”政策已经六年了,按道理政策应该三年左右一调整,他建议商住房作为政府的回迁楼或者人才房回购,现在朝阳区回迁楼2万多/平米,与商住房基本接近,可以把这个市场的存量盘活,别让资产闲置。他认为北京的商住房是一个有真实需求的市场,买商住房的白领比较多,包括外地大学生与部队专业人员等,应该重视这些人的需求。
黎乃超则明确提出,希望能回归到2017年之前3·26政策之前的政策,“老项目依据老政策,新项目依据新政策,对于3·26新政出台前,已经开工建设的商办项目,无法改成办公商业的,只要其土地出让合同中未约定‘不准销售给个人’等限制条件的,允许个人购买,允许个人贷款。”
2022年以来,很多城市都开始对楼市松绑,比如解除“限购”、“限贷”政策,让更多人具备买房资格;此外,房贷利率降低、首付比例下调、发放购房补贴等刺激性购房政策频频出台。而北京作为首都,在房地产政策调整上仍然显得更加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