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朋友圈里有“专业美容整形医生”接“私活”,价格比正规医院便宜,还号称可上门服务。可是注射后,不少爱美人士出现不同程度的红肿、发炎,甚至脸部变形毁容。
美容医生接“私活”6000元的除皱针打完变肿脸
家住昆山的王小姐(化名),非常爱美,平时非常注意保养。2015年上半年,王小姐经过朋友介绍,便找到了一家“美容院”,但是,王小姐到了之后才发现,这家美容院开在酒店里,王小姐心里便犹豫了。但是,其朋友却称,这个“专业医生”在圈子里非常有名,很多人慕名而去的,“专业医生”现在接私活,价格也便宜不少,非常划算的。王小姐支付了6000元打了除皱针,便回家了。
可第二天,王小姐发现自己的脸肿得非常严重,之后一周也没有好转。又一次来到“美容院”的王小姐见工作人员对她的质疑爱理不理,无奈之下,选择了报警。
通过微信群、朋友圈宣传 药品进价几十元卖上千
昆山警方立即成立专案组,查到嫌疑人刘某非法行医、销售假药的窝点,偷偷开设在昆山一家酒店内。经过调查,警方判定其“上家”存有大量假药。之后,警方在昆山抓获犯罪嫌疑人刘某。据查,嫌疑人刘某通过微信群、朋友圈宣传等方式,吸引众多女性,到其开设在某酒店的“美容工作室”进行瘦脸、美白、填充等整形美容手术。手术所用的药物,均为刘某通过网络渠道,从徐州“上家”董某处购买的假药。
据警方介绍,几名嫌疑人交代,他们在进货时只会选择进价十几元最多100多元的廉价甚至假冒美容药品。但是,这些药品在“美容师”的忽悠下,就会变身,急于求美的顾客,就会掏出几百元甚至上万元购买。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为了增加这些美容药品的可信度,其包装盒制作的都十分精美,特意采用中、韩、英文标注。手提箱式样的美白针包装盒内,还有意附上一张伪造的台北市某某诊所字样,让爱美顾客一看就心动不已。
“三无”产品充斥朋友圈 微信私人交易监管有难度
实际上,在电商销售平台,无论是淘宝还是微商,美容针之类的药品是无法上架销售的,监管起来相对简易。在微信“朋友圈”发布内容也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及腾讯协议规则的规定,如不得发布非法物品及违法广告类内容,一经发现将根据违规程度对微信用户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这样看来,在“朋友圈”公开发布美容针销售的相关内容也会被审核和查处。
监管的真正难度在于,微信用户之间个人对个人的私信交易。首先是对私人交谈信息的审核监管较难。从各地查处的违法销售案件来看,用户从微信渠道购买美容针发现问题之后,才会向有关部门进行举报,这样一来,监管就相对被动。比如有些用户在注射使用美容针之后出现皮肤受伤、面部毁容、神经组织或肠胃器官病变,才慌忙报警。有些用户则是将微信购买的美容针拿到正规医院去注射,被院方告知产品属于“三无”、走私等不安全产品,才以经济损失为由向有关部门举报。
其次,微信中不少所谓的“朋友”不过是半生不熟的人,他们加好友是以卖东西为主要目的,尤其在知道自己的行为属于违法销售的情况下,有些人更是抱着只做一锤子买卖的心态,钱拿到手即把对方从联系人中删除,买者事后想要追偿,就变得很有难度。曾有媒体报道,一位女士花数千元从微信渠道购买某个“朋友”销售的肉毒素美容针,但注射之后出现面部红肿不堪的反应,再去联系人里找那个“朋友”,对方已是无影无踪,而双方究竟是何时何地互加的好友,这位女士早已记不清了。
另外,对于已经查处的美容针违法销售案件,惩罚力度不足以震慑违法分子。比如先前有一些判例显示,某某利用微信朋友圈、QQ等社交工具贩卖保妥适、肉毒素、美白针、溶脂针等微整形假药,被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并处罚金5000元。然而售价动辄五六千元甚至上万元的美容针,其进价仅有几百元甚至几十元,暴利让不少从业者的获利以百万元计,这让他们面对法律惩罚有恃无恐。
提醒 朋友圈里的这些“陷阱”你可能还不知道
如今,很多人习惯通过朋友圈晒心情、晒幸福、晒动态等,加微信好友也比较随意。但当它逐渐趋于晒品牌、晒优惠,关注、分享、集赞、兑换等行为时,一些犯罪分子开始打起朋友圈的主意。朋友圈骗局层出不穷成“坑友圈”。
·手机砍价 信息泄露
“大家来帮忙砍价啊!”,这种微信砍价赢大奖的消息在朋友圈不断转发。游戏规则很简单,只要邀请微友为转发人“砍价”,即在该链接点击帮忙砍价,就可随机减少不等的金额,直到金额变为很优惠的价格,甚至可以免费得到礼品。然而很多砍价成功的微友不但没有收到奖品,反而泄露了个人信息。
·测试小游戏
“算命”、“测姻缘”、“算算你5年后的生活状态”各种各样的测试小游戏。这些测试是有条件的:要么是填写姓名年龄、要么是输入生日、手机号甚至是身份证号。
有IT业业内人士表示,这些测试小游戏并不是微信官方开发的应用软件,并没有安全保障。这类游戏填写的个人信息其实链接着后台服务器,一旦打开游戏,你的一系列相关的个人信息将会泄露出去,电子银行账户安全堪忧不说,各种广告骚扰也将接踵而至。如果此类小游戏的开发公司将后台收集到的用户信息卖给广告商、中介或一些欺诈集团,将会对用户的个人隐私及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点赞获礼品
在微信朋友圈里,“点赞营销”越来越盛,集够一定数量的“赞”,就可获赠某某礼品。很多商家纷纷抓住商机,通过各种集赞活动推广自己的品牌。一些微友更是乐此不疲地集赞赢取各种礼品。但最近不少微友发现,一些商家的点赞活动竟是骗局,更有不法分子借助活动套取微友个人信息。
·行“善”寻患者
“澳大利亚著名华人慈善家计划在中国捐助10万只助听器,请将需救助的孩子信息发送至电子邮箱。”实际上,相关医院并未有此次活动,不少人将信息发给了犯罪分子。网警提醒,为骗取信任,很多活动会以“知名”、“著名”为噱头,而正常活动则经过官方渠道发布,且在信息下方公布官方电话。广大市民参与前最好联系核实。
·扫码送话费
“扫描图中二维码并添加关注获100元话费。”不过,市民扫描并关注后还需详填较全面的个人信息。最终,话费遥遥无期,信息却面临被盗的风险。
·限时大抽奖
“大公司开展抽奖活动,一等奖iphone6一部。”此类骗局一般设有较长抽奖等待期,当市民填写信息期盼大奖时,犯罪分子已经利用所获信息开展下一步骗局。
·高薪急求贤
“上市公司人才短缺,急招人才请投简历。”此类信息一般比较容易识破,但是对于一些急于求职的年轻人,特别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很可能将个人资料寄给所谓的“公司”。
·免费领名宠
“在高速上拦截了一车名犬,有苏牧、金毛。”当受害人拨打电话后,可能被告知需缴纳检查、医疗等费用,一旦打款,就会被骗。
·集赞去旅游
“只要在朋友圈集得80个赞,即可免费获得港澳双人三天两夜游。”当受害人集满80个赞后,将截图发过去,会寄过来一张活动贵宾券,只不过贵宾券有猫腻,根本无法真正使用。
·回复换礼品
“回复心形符号达到20个,可获赠手机一部,仅剩10台,先到先得。”当受害人达到要求时,犯罪分子会以邮寄费、税款等多种借口让受害人汇款,一旦汇出,有去无回。
·低价奢侈品
“名品折购、海外代购,全场1折。”看上去很诱人,但转账时,犯罪分子会编出商品被海关扣押等理由,要求受害人支付关税,否则根本收不到商品。
·假公众号
骗子取一个类似“交通违章查询”这样的公众账号名,一旦用户信以为真,向该公众号发送截图,会收到提示需要提交你刚刚收到的“手机验证码”,若将验证码发过去,用户微信钱包的钱就会被立即转走。
·代购诈骗
诈骗者声称价格非常优惠,以此为诱饵打折代购,网友付款后,骗子以“商品被海关扣下,要加缴关税”等类似理由,让网友加付“关税”,等网友付钱后,骗子消失了,钱、货也没了。
·虚假购物送礼
微信朋友圈出现“免费领取××”的宣传广告,不少人申请之后,在对方的网页上填入了自己的联系电话和家庭住址。结果不但收到的是假货,还为此支付了16元的“快递到付”费。
·微信盗号:索要手机号和验证码
有网友收到朋友微信发来消息,告知其手机刷机,号码丢失,需要该网友的手机号。专家指出,这是骗子常用的伎俩,一旦骗子进一步要求告知验证码时,就更要留心。
·寻人、捐助骗局:暗藏诈骗电话
微信朋友圈里还经常发布“生病求献血”、“贫困求捐款”“帮忙找孩子”等传递正能量的文章,但这些看似“正能量”的内容,也可能暗藏诈骗电话。360手机安全专家指出,朋友圈这些消息中往往包含电话、银行卡号等信息,要第一时间向官方核实之后再行动,避免落入骗子陷阱。【国搜社会综合扬子晚报网、长城网、华龙网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