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一夫一妻制是法律和道德约束我们的行为,但这件行为的背后其实牵涉到人类自身的条件,简而言之就是人类所面临的生活环境,并不允许人们采取多夫多妻制的策略,只能保持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在自然界中,不同的生物采取的生殖策略并不同,有些生物看起来比较忠诚,它们会严格地执行一夫一妻制的策略,比如:帝企鹅,在繁衍期间时它们会对伴侣保持忠诚,但等到来年交配期时,它们可能又会与另外的企鹅组建家庭,帝企鹅的这种策略属于在繁衍期内保持一夫一妻制度,但来年会换人。
金刚鹦鹉的一夫一妻制则是终身制,而且它们还会用生命来保护对方,和人类的一夫一妻制有些类似。
一夫多妻制的动物有很多,比如:狮子,老虎等,狮子会通过霸占种群内所有雌狮的发情期来确保对方怀有自己的孩子。之所以这些动物可以保持一夫多妻制,往往是因为雄性比较强势,而且雌性具有明显的发情期,如此雄性才能够通过霸占雌性发情期的方式垄断生育权。
多夫多妻制的动物也有很多,而且它们在我们生活中就非常常见,比如:猫和狗,研究发现,同一窝小猫可能拥有不同的父亲,这是因为母猫在发情期时,为了保证自己的后代基因更加多样化,会和不同的雄性交配;而雄性也不甘落后,它们的交配策略也是多多益善。
猫之所以采取多夫多妻制,原因是因为它们生活的环境。对于公猫而言,它们在生育过程中只用付出精子,既不用承担怀孕的辛苦,又不用耗尽能量抚育后代,对于它们而言,最佳的生殖策略就是多多交配,这样可以保证自己留下数量足够多的后代。
对于母猫而言,它们每次可以生产多个卵子,只不过它们需要承担怀孕的辛苦和抚育后代的辛劳。为了让自己辛辛苦苦怀孕生下的孩子能够尽可能地存活,它们最好让后代的基因更加多样化,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策略。这样做的好处是,即使某一个雄性携带着致病基因,也不至于自己的后代全军覆没。
采取多夫多妻制的动物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雄性不参与抚养后代,而雌性既要哺乳,又要给后代觅食,非常辛苦。而这也是人类为什么没有采取多夫多妻制的原因。
其实,人类是人族家族中的异类,和人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有:黑猩猩和倭黑猩猩,其中黑猩猩采取的是一夫多妻制策略,种群首领具有所有雌性的交配权;倭黑猩猩采取的则是多夫多妻制策略。只有人类采取的是一夫一妻制的策略,人类之所以要采取这种策略,是因为人类的婴儿实在是太难带了。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无论是黑猩猩还是倭黑猩猩,它们的幼崽在刚出生时就具有一定的行动能力,能够紧紧地抓着妈妈,而等到4个月左右它们就能够独立行走,减轻了妈妈的负担。
但是人类婴儿的成长期非常长,通常情况下婴儿在1岁左右时还不会行动,成年之前几乎不具备独自求生能力。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人类采取了直立行走,直立行走导致了人类盆骨变窄,以至于生育后代时容易难产,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人类的脑容量却越来越大了,这使得人类面临的孕妇死亡率较高。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人类演化出了“提前生育”的基因,让婴儿在发育40周时就出生,也就是说所有的人类都是早产儿。
早产的后果就是人类婴儿在刚出生时不具备任何求生技能,严重依赖父母,而这就使得男性不得不留在家里,参与抚养后代,才能保证后代的存活。
另外,人类女性为了将男性留在家里,也演化出了隐性排卵期,这使得偶尔一次的交配根本不能使女性怀孕,只有长期停留在女性身边的男性才能够让女性怀孕。而这就导致,男性无法通过多多交配来获得较多的后代,以至于他们只能通过提高幼儿的存活率,实现将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所以它们也参与到了抚养后代的任务中。
在以上多种原因的综合作用之下,人类演化出了一夫一妻制,而且早在法律和道德约束人类的行为之前,人类就已经开始这样做。只是后来随着财产私有化的普及,使得一部分特权阶级拥有多个妻子,但是绝大多数人仍旧是保持一夫一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