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热点

[阅读]追踪介绍:网警会监视普通人吗,家里被监听了报警有用吗

阅读:

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正在走进千家万户,依靠语音操作、手势控制或者一个APP就能掌控全屋,简易便捷。时下,应用最普遍、最流行的人工智能设备当属智能音箱。

智能音箱市场大牌云集,国外如亚马逊的Amazon Echo,谷歌的Google Home,苹果的HomePod;国内如小米的“小爱同学”,百度的“小度音箱”,马爸爸的“天猫精灵”等。智能音箱功能齐全,从天气预报、闹钟唤醒、连续聊天、给孩子读故事,到遥控全屋智能设备、充话费、打电话等等,俨然是一位智能小管家,深受用户欢迎。小米的小爱同学曾经创下上线当日23秒售罄的好业绩。

然而,当人们享受着智能音箱的高性价比和方便快捷的同时,种种隐患随之而来。德国一名用户要求商家提供自家智能音箱的语音记录。当他打开商家发来的文件时,发现里面竟然还有上千段一个陌生男子的音频文件,从中能清晰听到其在家中与同伴的隐私聊天内容并能推断出该男子的生活情况。


再就是去年8月,小米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微博上晒出了一张图片,并称“我仔细看了看3000万人和小爱同学聊的内容…… ”,并分别给出了“聊”得最多和“撩”得最多的10个对话。网友纷纷表示细思极恐:我在家里说了什么,小米都知道。

另有国内某知名智能音箱,在清晨突然自言自语并大声播放音乐,仿佛闹鬼一般,吓醒了还在睡梦中的用户。使用同款智能音箱的其他用户也表示发现智能音箱有自言自语的情形,感觉智能音箱被远程控制了,都不敢使用智能音箱操控家里的摄像头和一些主要设备。此外其他品牌智能音箱还有将用户家中音频文件莫名发送给其他联系人的情况。


尽管各路商家纷纷表示,各种“监听门”“闹鬼门”并非远程控制,智能音箱也没有预留“后门”,种种状况是“bug”、是操作失误、是数据错误,但商家服务器上存储着海量用户数据信息、智能音箱屡屡触及个人隐私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从工作原理来看,智能音箱数据收集是不可避免的。智能音箱在时刻搜索监听唤醒关键词,就是智能音箱自己的名字,当听到用户叫自己的名字时,默认的唤醒词被触发,智能音箱就开始收集、记录用户声音,并由处理器进行语义分析,继而完成指令。所以,只要选择打开麦克风,智能音箱就可能一直在“听”用户说话,甚至收集用户的数据信息。更有甚者,“海豚音”(戳文末复习知识点)可以无声无息地操控智能音箱,将其变成窃听器,或者是跳板,进而控制其他智能设备。

智能音箱之所以能被冠以人工智能,是因为其具有自主学习功能,学习正是以海量的数据信息为基础,和用户交流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数据存储累积得越多,智能音箱就会变得越聪明越博学,进而更好地理解用户的问题,满足用户的需求。

智能

的学习训练功能

大据时代,谁拥有“数据权”,谁就拥有“制胜权”,数据资源等同于财富资源,数据信息背后潜藏着巨大商业价值,个人在隐私保护面前变得脆弱渺小。《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网络运营者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其收集的个人信息;未经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是轻松愉悦地享受生活,还是提心吊胆地保护隐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互联网商家的遵纪守法和行业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