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小说的犯罪动机各种各样,经济纠纷、家庭矛盾、利益瓜葛,总之都是以仇恨为入口,以阴谋为刀柄,做出了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至于犯罪者的手段则各有千秋,或高明或狠辣,破案者要心思缜密,尽量还原作案现场,从心理角度揣摩当事人意图,从现有证据入手拨开重重迷雾,探寻真相。
作为读者,最刺激的就是跟着作者的脚步一点点抽丝剥茧,脑中刮起激烈的头脑风暴,像福尔摩斯那样把千丝万缕的细节逐一梳理,用最犀利的目光找出幕后黑手,揭开谜团。
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一直都很精彩,《放学后》是他的一部早期作品,获得了乱步奖,和后来的《白夜行》相比,还不够成熟略显青涩,不过每一部小说都是一个完整的独立案件,有各自的精彩之处。
整部书一个下午就能看完,情节流畅,悬念设计也环环相扣,从“作案”和“动机”两方面来看,作案情节堪称完美,犯罪动机却让人有些意想不到。
一、还原案件经过
前岛老师在一家女子中学当数学老师,最近频频遭遇暗杀,先是坐地铁险些被推下月台,然后在学校淋雨差点触电,后是几乎被三楼扔下的花盆砸中脑袋,他怀疑有人要杀他。
接着,训导主任村桥老师被果汁毒死在运动场更衣室,凶手布置了密室现场,逃影无踪。然后是学校化妆艺术节上,竹井老师扮作小丑,在表演喝酒时被毒死当场死亡。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扮演小丑的本该是前岛老师,在开场前他们为了恶作剧给学生们惊喜,临时调换了表演角色。
两起神秘的校园杀人案件,看似留下了很多线索,但实际上警察迟迟难以破案,一方面说明凶手的手段高明,心思缜密,另一方面也说明一千多名女学生有可能在互相包庇,引导案件往错误的方向发展。
当意识到这一点后,处于惶恐不安的“被迫害人”前岛老师和刑警大谷开始把目光放在学校、学生、女孩这些关键点上,意识到这可能不应该用普通的社会案件的角度去考虑,因为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是尚处在发育期的爱美、纯粹、叛逆、倔强的高中女孩们。
经过时间的推进,凶手有了更多动作,前岛老师也逐渐摸索到了事情的真相,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这两个凶手确实是她的学生,但目的却不是他,就是真正的村桥和竹井老师,而他一直以来只是作为凶手的幌子,为了把警察的目光带跑偏。这两个女孩就是前岛老师射箭社的两个尖子生:杉木惠子和宫坂惠美。她们伪造了密室现场,并利用恐吓信指使另一位女老师去调换假酒,并在现场留下了许多假线索,真实目的是为了通过不同的时间差来解释她们的不在场证明。
作案经过堪称完美。
二、作案动机
为什么两个女学生要杀自己的两个老师呢,到底有什么血海深仇?真相是在一次野外春游的时候,村桥和竹井老师在夜晚巡逻的时候,可能不小心看到了正在宿舍自慰的女学生惠美,于是她感到羞愧难当,甚至想要自杀,被惠子劝下。后来回到学校,惠美一直闷闷不乐,他觉得那两个老师看她的眼神都不一样了,盯着她的大腿,充满了视奸意味,这对她来说是一种莫大的侮辱,于是和惠子商量设计了暗杀。
起初觉得这个动机会不会有点太牵强了,首先那两个老师夜晚查寝的时候,惠美的宿舍门本来就没关严,而她自己表述的时候用的也是“好像”被看到了,之后一系列的被视奸、感到侮辱难堪,都加上了她自己浓浓的想象,也可能是她自己太紧张,根本就没有看清,而这两个老师后面也再没有什么更过分的举动,就因此丢掉了性命,实在有点让人难以接受。
本来男老师和女学生打交道就很容易尴尬,再加上其中一方的过度揣测,难免会有欲加之罪的情况。但因为事件发生的地点特殊,我们尽量站在犯罪者的角度上去想,学生时代本来就容易敏感,更何况是女学生,所以她们的想法也不能用成年人的角度去思考,她们爱美如生命,自尊的厉害,她们真实、纯粹、固执、偏执,对友谊的看法超过了金钱和利益,容不得一丁点的欺辱,这样一想,好像有点能接受这个犯罪动机了。
但还是让人不由得联想到,中日国情的不同,学生成长环境和教育理念也有差异,导致学生的性格、想法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日本学生骨子里就带着的偏执和武士道精神竟不谋而合。这样的结局,在我们看来,有些过分了,但也许在她们眼中,就是理所应当。
也有人说过,犯罪的理由没有高下之分,可以为了任何事。也许当你真的做到不以己度人时,才能真正看懂推理小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