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多家媒体报道称“催收巨头”湖南永雄资产管理集团(以下简称“永雄集团”)凌晨在其官方微信发文宣布停业。其后永雄集团撤回停业消息,发布“关于撤销《告全体员工书》的情况说明”一文。截至发稿前,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查询永雄集团的官方微信和官网,在其官方微信上已经看不到上述两条消息,官网也无法打开。梳理有关投诉平台发现,涉及永雄集团的投诉量达到两百余条,当中不乏“暴力催收”“短信威胁”“电话轰炸”“爆通讯录”“骚扰他人”等投诉。对于永雄集团自曝百余人被安徽警方带走调查一事,安徽省公安厅回应称正在侦办中。
“国内最大催收公司”停业?
自曝百余人被带走
被喻为国内“催收”巨头的湖南永雄资产管理集团在今日凌晨突然发布“告全体员工书”,称集团决定从今日起停业。
告全体员工书称,停业决定与近期以来多家分公司遭警方介入调查有关,自称“多家分公司179名员工被安徽警方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目前“共有3名员工因涉嫌寻衅滋事罪被批捕”。对此,安徽省公安厅回复媒体致电表示:“该案件正在侦办过程中。”
永雄集团表示,事件发生后,员工从新冠疫情前的1.7万人,降至疫情结束后的7000人,经此事件后又陡降至2000人。员工的大量流失,集团账户和流动资金的冻结,叠加警方对客户单位的极限施压,令永雄的经营已经难以为继。
客户遍布商业银行和消金公司
今年计划营收目标超10亿
永雄集团曾在招股书提到,合作客户主要有商业银行及消费金融公司。其中银行客户中,包括了中国最大的10家银行的7家。有媒体报道称,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都与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其消费金融公司客户也不在少数。在黑猫投诉上,包括中邮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信用钱包、小鹅花钱等众多公司的用户均表示曾被永雄集团暴力催收。
其招股书显示,2017年至2019年上半年,湖南永雄从信用卡应收账款催收服务中获得5.75亿元、6.1亿元和3.72亿元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均超七成,网络应收账款收入占比分别为3.1%、19.5%和27.7%。
今年1月,永雄集团创始人、总裁谭曼在2022年度总结表彰大会上透露,今年永雄集团将力争实现人员规模稳定1万人以上、年营收10亿元以上、新增客户单位10家以上等年度任务目标。同时也披露了未来10年计划,再次将上市提上日程目标。
曾多次欲赴美上市
背后催收投诉多达200余条
作为催收巨头之一,永雄集团曾试图多次赴美上市,但无疾而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官网披露,永雄集团曾在2018年向SEC秘密提交上市申请(DRS文件),后于2019年10月永雄在SEC提交IPO招股书,计划在纽交所IPO上市,但一个月后就撤回了IPO申请。2022年9月,永雄集团不仅将注册资本从6000万增加到7000多万元,还新增了1名外国公司股东,引发了外界对永雄集团再次赴美上市的猜测,但再无下文。
谋求上市的不只永雄集团,还有一诺银华、承信科技等催收公司。一诺银华于2015年12月收到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即“新三板”挂牌的同意函,但时至今日仍是新三板待挂牌状态。今年3月底,承信科技向SEC提交招股书,计划在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
在上市之途屡屡受挫背后,是催收业务一直备受质疑,永雄集团也不例外。截至5月25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梳理黑猫投诉平台发现,涉及永雄集团的投诉量达到243件,当中不乏“暴力催收”“短信威胁”“电话轰炸”“爆通讯录”“骚扰他人”等投诉。在知乎上,也有自称永雄集团前员工的网友发帖称,“出了事情,公司就会让员工自己顶着说是员工个人行为与公司无关,公司有进行绿色催收的培训等。”
强监管趋势加剧
催收行业或将迎来洗牌期
2021年以来,监管部门对催收行业的规范越来越严格,强监管趋势不断加剧。2021年3月,“催收非法债务罪”正式纳入《刑法》,将使用暴力、胁迫、恐吓、跟踪等手段催收非法债务的行为纳入到刑法的规制之中。同年12月,中国银行业协会制定并印发了《信用卡催收工作指引(试行)》,同时开展信用卡行业应对“反催收联盟”的相关课题研究。
2022年7月,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严格制定并实施催收业务审计检查、投诉处理等管理制度,不得违法违规提供或者公开客户欠款信息,不得对与债务无关的第三人进行催收。同年公安部等八部门部署开展了打击惩治涉网黑恶犯罪专项行动,瞄准“裸聊”敲诈、套路贷、软暴力催收等犯罪活动。公检法集中开始了一波打击暴力催收、反暴力催收的行动,全国多地警方成立专案组、跨省端掉了多个不合规的催收机构。
最新消息是,今年5月15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公布消息,《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国家标准正在研制,内容涉及制度管理、人员管理、外包管理、个人信息安全、投诉处理等催收标准。
对此,有分析观点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有超过3000家催收机构。在行业监管趋严、竞争加剧之下,催收行业势必迎来洗牌期,永雄的停业或许只是开始。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数字金融研究中心
采写:研究员 谢小清 熊润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