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氓301——特朗普掸去蒙在美国又一项过时贸易法律上的灰尘?”美国总统特朗普以中国侵犯知识产权为由,宣布将对价值6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其依据是所谓“301调查”报告。上世纪80年代,美国曾频繁挥舞这个大棒,以至于其诸多贸易伙伴至今耿耿于怀。对于美国来说,“301调查”是其“终极武器”,它由美国自己发起、调查、裁决、执行,本质上是单边保护主义行为。对其他国家来说,“301调查”是“过去的亡灵”,记录着美国对国际规则的破坏和践踏。
日本学者惊呼“过去的亡灵复活”
“在过去的日美贸易摩擦时代,‘301条款’是迫使日本痛苦地饱尝辛酸且大有来头的措施。”在特朗普宣布针对中国的贸易举措后,《日本经济新闻》回顾说,上世纪80到90年代,美国也曾以“301条款”为武器,不断要求日本改善贸易结构。
该报道提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半导体号称世界第一,感到危机的美国企业向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投诉日本主力产品倾销。USTR随即抨击日本市场“结构性封闭”,并亮出“301条款”。拗不过美国纠缠不休的压力,日本在1986年签署《日美半导体协定》,承诺自主限制出口和在日本市场接受外国造半导体,“这被认为是日本半导体产业走向没落的原因之一”。
引发美国对日进行调查的“东芝—哥尼斯堡事件”也很著名。1987年,美国政府得到密报,日本东芝集团向苏联销售9轴数控机床,被苏联方面用于潜艇制造,于是美国有了以“国家安全”为由解决日美贸易不平衡的机会。“资本家太过贪婪,以至于连我们准备用来绞死他们的绞索都会卖给我们”,一名美国参议员甚至拿出苏联领导人列宁的话来批判日本。
第二年,美国国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包含“超级301条款”的“综合贸易法案”,从而针对日本的卫星、超级计算机和木材制品启用“超级301条款”。在美国的强压下,日本不得不放弃自主开发卫星的计划。“为了他们(美国人),我们失去了最好的发展时机”,一名日本经产省官员愤愤不平地说。
但日本人能怪谁?有统计称,到1989年,美国总计已向日本发起24例“301调查”。正如《日本经济新闻》所总结的,在所有情况下,都以日本屈服的形式解决,从而向美国提供了“只要以301条款加以威胁,就会管用”的惯例。在1995年世贸组织(WTO)成立前夕,美国再次启动“超级301条款”,对进入美国的日本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1995年,上台伊始的美国总统克林顿一心要打开日本市场,其贸易谈判代表坎特单方面宣布,根据“301条款”,对来自日本的豪华轿车征收100%的关税。
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年的遭遇给日本人留下了持久的心理阴影。一提起日美贸易战,很多有经历的日本官员都能忆起当时美方谈判代表咄咄逼人的样子。日本佳能全球战略研究所经济学家濑口清之回忆当年情形时表示,美国借助自己所掌握的法律规则体制,单方面认定日本倾销后就采取措施,让日本一直受到不公正待遇。日本外交史专家井上正已也称,即使在日美关系蜜月期,那些在贸易战中遭美国单边压制的记忆仍不时在日本人脑海中浮现。难怪这次美国拉开同中国的贸易战序幕后,瑞穗综合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菅原淳一感叹“过去的亡灵复活了”。
如果说日本人面对美国一直是妥协,欧洲人则同美国进行过围绕“301”存废的较量。1998 年11 月25 日,美欧“香蕉贸易大战”期间,欧盟向WTO 争端解决机制起诉美国,要求就“301条款”的合法性进行裁定。该案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巴拿马、墨西哥、日本等国要求作为有利害关系的第三方参加磋商。但专家组经过9个多月审理,却作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裁定。
欧盟憎恨美“流氓武器”
“301调查”源自美国《1974年贸易法》中第301条“对外国政府一些贸易惯例的反应”。上世纪70年代,由于贸易赤字不断扩大,美国方面开始怪罪外国“贸易不公平措施”,于是美国国会在1974年通过“贸易法案”。相关条款授权美国贸易代表对他国的“不合理或不公正贸易做法”发起调查,并可在调查结束后建议总统实施单边制裁。
最初的“301条款”中,“知识产权保护”并不是展开调查的理由之一,1984年、1988年,在美国制药企业推动下国会两度修改“301条款”,增加了“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内容。修正后的“301条款”俗称为“超级301条款”。“超级301条款”还将原先的贸易报复权,由总统转到贸易谈判代表办公室,从而使贸易的谈判者与报复的执法者合二为一。根据“超级301条款”的规定,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干脆每年都拉一张清单出来,将它认为“有问题的”国家和地区张榜公布并限期改正,否则“301”伺候。
自1974年立法以来,美国政府共开展123次“301调查”,其中大多数调查集中在WTO成立前的里根时代。在里根时代,美国动用“301调查”达49次之多,以至于“301调查”变得臭名昭著。当时的美国政府在相关行业和工会组织并未声称遭到威胁时就发起此类调查,而美国现任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当时就在里根政府内任职。
1995年后,美国大量诉诸WTO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解决与他国的贸易争端。据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统计,算上最新中国“强制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保护”的调查,2001年后美国进行过的“301调查”寥寥可数,比较出名的是2013年针对乌克兰“知识产权保护”展开调查。可以说,在特朗普重拾这个“大棒”之前,“301调查”这一单边措施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在遭受美国“301调查”的国家和地区中,除了日本,欧洲也很“特殊”。德国科隆大学经济学者罗多夫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美国多次动用“301”大棒,至今让欧洲人耿耿于怀。欧洲企业也因此患上“恐美症”,一听到美国要进行“贸易战”,就会忧心忡忡。不过,相比日本等单个国家,面对美国,欧盟有集团优势。
其实“301调查”最早源于美国一次受欧洲“欺负”。1962 年,美国与欧洲爆发“鸡肉大战”,由于不满关税与贸易总协定(WTO的前身)的调查,美国国会通过了《1962年贸易扩张法》,直接授权总统对欧洲进口商品征收报复性关税。可以说,美国的初衷就是制定一项可以采取单边报复行动的法律。今年3月初特朗普宣布加征钢铝关税,所依据的就是《1962年贸易扩张法》。
欧洲也是美国“301调查”拉锯时间最长的对象。1985年,欧共体(欧盟前身)以食品安全为由,宣布禁止进口和销售美国含激素牛肉,1987年美国对欧共体发起“301调查”,1989年美国实施报复性关税惩罚。1999年3月,美国单方面对欧盟成员国价值5.2亿美元的产品征收100%的惩罚性关税,以报复欧盟限制香蕉进口,由此引发前文所提的欧洲对“301条款”的起诉。
最终裁定结果是:“301 条款”“很难说违反协定”。对此,美国认为自己赢了,欧盟也认为自己没有输。原因是裁定表面上看驳回了欧盟的起诉,实际上明确强调了美国的义务,即“301条款”必须服从WTO多边争端解决的原则。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个裁定带有政治色彩,纵容了美国的霸权,留下了隐患。德国《明镜》周刊就称,“301条款”是一个经济强国的单边主义行动,是“WTO规则笼子里的野兽”。
美曾五次对中国动用“301条款”
对外经贸大学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28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WTO禁止成员根据自己的判断和所谓调查,单方面对其他成员进行限制和惩罚,“已经降低的关税不能随便再提高,这是一个明确约束。”
屠新泉表示,WTO还要求所有成员对其他成员给予最惠国待遇,“这次美国单独针对中国提高关税,显然违反了有关原则。”屠新泉说,上世纪末美国曾公开做出承诺,“301调查”将完全遵守WTO规则,“1998年欧盟向WTO起诉301条款时,正是因为美国做出了这样的公开承诺,WTO才没有直接裁定301条款违背世贸准则。”
历史上,美国曾5次对中国动用“301条款”,其中1991年4月、1994年6月以及1996年4月先后3次对中国知识产权实施“301调查”,最终通过谈判分别达成3个知识产权协议。1991年10月美国对中国发起市场准入的“301调查”,主要针对中国对美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设置“不公平”壁垒问题,在1992年谈判达成协议。2010年,美国针对中国清洁能源政策措施启动“301调查”,双方最终通过谈判达成一致。
自美国去年8月末宣布针对中国展开“301调查”以来,不少美国媒体、专家、机构直言不讳地批评特朗普政府滥用“301调查”。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学者查德·鲍恩撰文称,在“301调查”中,美国政府“身兼数职”,充当警察(将外国政府列为罪犯)、检察官(发起法律诉讼)、陪审团(按照“证据”裁决)和法官(宣判外国人接受美国报复性惩罚)。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知识产权调查是一个弹性很大的“软门槛”,被滥用的可能性很大,“只要对方想卡,没有卡不到的”。“一部手机可以有五六千个专利,只要美国政府或企业说其中一个存在纠纷,就可以展开调查。一天没调查完,就没法正常销售。”曹和平说:“WTO相关规则不能阻止一个国家利用国内法展开知识产权调查,因为这不被认定为贸易保护主义。所以我一直认为,知识产权调查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产品竞争力下降后所设置的一个‘后门’门槛。”
德国新闻电视台称,美国政府正在制定新贸易战略,但实质是“301条款”将大行其道。作为上世纪全球贸易政策的制定者,超级大国美国现在要摧毁全球贸易秩序。德国《商报》认为“这是危险的道路”,在全球化的今天,“301条款”已经不合时宜。WTO虽不完美,有时没有牙齿,但它有一个无与伦比的优势——妥协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301条款”能大行其道,与美国的国力直接相关。但“301条款”最红火的时候往往都是美国经济不振、债台高筑之时。就像印度Livemint网站近日一篇文章所言:“贸易战是美国影响力衰弱的征兆”。
曹和平表示,近年来中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越来越完善。中国2017年提交4.89万件专利申请,仅次于美国。他说,中国是唯一申请量年增长率达到两位数的国家,专利申请量3年内有望赶超美国。“我很想看看,未来当越来越多的美国人需要购买有中国知识产权的产品时,他们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还是不是依然像今天这样?”
【环球时报驻美国、德国特约记者 陈圣源 青木 环球时报记者 白云怡 王会聪 卢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