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热点

现场专业信息:国企改制程序,国企买断工龄工人的退休新政策

阅读: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国家开始了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简称:国企改制),如今,人们对为何改制议论纷纷,许多人认为是由于企业效益低下,适应市场形势而为。我,作为一个当年在武汉国企工作了二十多年,企业改制后又到私企工作近20年。职称:工程师,曾在国企中担任中层干部(车间级),企业时为武汉市知名企业,亲身经历了国企的改制。现谈谈个人的相关看法,如有不妥,请指正。

来自网络

1978年我高中毕业于武汉市某重点中学,高考分数超过录取线,可惜落选。这一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政策在1978年进入尾声,1978年毕业的高中生在准备下乡时接上级通知,可下可不下,于是各单位多停止下乡。78届高中毕业生中只有极少数学生下乡,大多就没下乡。1979年开始高中毕业生就没有下乡了。

上山下乡期间的城市青年,多为二年左右便会通过招工,招兵离开农村。也有经推荐上大学的离开农村,历史称工农兵大学生。在知青中招工,当时实行统一招工,由政府部门统一安排企业到公社去招人。

来自网络

1977年恢复高考,单位招人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统一安排招工改为各单位自行解决本单位员工子弟的工作(俗称,内招),于是儿女进父母单位工作,子承父业。内招政策一直延续和影响企业用工二十多年。

1977年高考的恢复,是社会重视文化的转折点,各地政府提倡开办技工学校,企业所需操作人员优先从技工学校中招聘,各系统纷纷办起技工学校,有条件的企业也办起技工学校,内招时期,技工学校的生源也来自本系统子女,从技工学校毕业进单位的仍是员工子女。

来自网络

一个企业成为一个家族赖以生存的地方,同时,由于青年人的恋爱,结婚成家许多也是同一单位,其家族在单位人员更是浩大,七大姑八大姨,亲老婊舅老婊等等亲戚即是长辈,也是同事。

随着时间积累,家族成员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同一单位,一个一千多人的单位,一个家族成员可达三十多人,成员中有在企业担任各级领导、管理人员、基层生产人员等等职务。企业办技校分配到工作岗位后出现了单位同事间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在技校授课老师大多为单位的技术人员或时为专职老师),许多人的工作岗位己不是根据能力安排,是家族在企业的势力决定你的工作岗位,“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人犯错,就有人出面说话,企业领导不敢、也不能依规进行处理。

八十年代,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氛围下,企业大量的青年报考各类成人教育,其代表性的大学是“电视大学”,电视大学普及到全国各地区、各系统、各大单位,老师讲课由各地区、各系统电视大学组织有经验的大学老师和系统内优秀的专业人员授课,学生有各自的学校组织,坐在教室内收看电视,听老师授课,这也算是最早的网络教育。

通过大学教育加强自身的文化理论知识,成人教育大学毕业后大多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也缓解了企业技术人员的需求。

来自网络

九十年代,提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针对社会上企业私有化是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提出了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八十年代个体经商“万元户”的出现,“嫁女要嫁万元户”是时代对个体经商者的崇拜。针对个体户用工员工多少是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议,安徽省芜湖市“傻子瓜子”的定性具有划时代的指导意义。

九十年代私营企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金钱认识改变,于是企业出现泡病号、请长假在外经商的,他们也是最先下岗的一批人员,随着改革的深入扩大,下岗人员谁应当下,谁不应当下也成企业关注的话题,最后大多以年龄为界线,到达一定年龄者,全部下岗回家。

南方经济的发展,高薪收入,吸引着内地人才流动,最初人们小心翼翼的请假去体验,但内地僵硬的体制,不准员工离开单位,更不接受辞职,对离开企业的流动人员,采取开除除名。但仍挡不住人才向南方的流动,企业人才开始了流失。

企业管理方面,以某公司为例:公司领导的亲戚,与中层干部的亲戚,二人合伙开假的发票,提取仓库产品;有生产车间、营销人员、门卫联手,产品不入库直接无票提货出厂。也有营销人员、仓库人员直接联手,采取少开票,多提货的方式。更有将企业紧缺原材料,采取低价转买或私下转送给私营企业等等违法犯罪的,由于企业人员关系复杂,一经发现,多以企业处理代替。

在领导班子中,几人出资在外建厂,然后以工作为名,外出出差销售自己企业的产品;遇有技术上难题,以企业名义,安排技术人员攻关。

国家企业管理方面,各行业系统均设有管理局,企业不仅要向国家缴纳税务,行政单位的管理费用,还要向主管局缴纳管理费,主管局的管理费视企业的效益和局所需费用而收取,我当时所在企业,管理费用高达22%,而企业还要负担退休人员工资,开办幼儿园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开办技工学校培训学生,职工的医疗费用及员工孩子的医疗费用企业需报销。如果父母在农村的,还需按政策报销这部分员工父母的医疗费用。职工住房及维修费用也需企业负担解决。无形中压缩了企业的生产资金,造成财务紧张。

在改革时期,当企业陷入困局时,相关部门对企业的扶持取消,提出了“企业差,卖掉”的方式管理企业。虽有好的产品,但企业资金短缺,却无法贷款发展生产。“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口号在社会和企业流行,暗指企业效益差,是由于工人工作不努力造成,而非领导班子经营不善或市场形势多变而造成,也极大的伤害了员工的感情。

“我是一块砖,那里需要那里搬”,“干一行,爱一行”,许多人在企业是生产骨干,由于工作在本企业一生,生产产品单一,技术自然单一。不可否认,中国人多,劳动力更多,而私营企业的技术多由技术人员来掌控,于是对员工的要求只要能按技术人员要求进行生产就行,于是大批回家的老年员工,再找工作难,生活困难。

来自网络

随着下岗人员回家的增多,企业继续改革的措施,便是“买断工龄”回家,买断的是国有企业工龄,但计算补偿方式却各企业不同。同一企业中的补偿金额是统一的,并未考虑个人的工资收入。2005年我企业进行买断工龄,我一个工程师,企业的中层管理者,22年多的工龄补偿金额不到2万元。

企业改制,大量的国有企业身份发生转变,工人下岗失业回家,国有资产转化为私有资产,其中有合理转变的,也有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后转变的,国有改制适合时代的潮流,也推动着私有企业的发展壮大。

私有企业的发展成长,有从国有改制中脱胎而来,也有点滴积累发展壮大,一些有志人才,经商积累,向亲戚朋友借款,借鸡生蛋,生产市场所需的产品,在市场上捞金,发展私有经济。国有企业生存保留的,多为对国家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企业。

国有企业改制,大量的国有企业员工是企业改制的牺牲者,他们从高福利低工资的时代转变为失业者,而高福利在90年代由于企业效益差,许多单位根本就无房屋分配给员工,医药费用报销也停滞执行等,这时代的国企员工从未真正享受过60、70年代国有企业的高福利,只有低工资。

失业后,为了家庭、为了生存有的选择四处打工,有的摆摊做点小买卖,也有的东借西借,开个小商铺,也有赚钱者,成功者。但大多只能维持着基本的生活开支。

来自网络

国有企业改制后,民营企业飞速发展,据媒体报道,截止2021年民营经济已占国民GDA的66%以上,民营经济是国家经济的主要成分。在城镇就业中,民营经济也提供了大量的主要的岗位。当年国企改制时下岗失业的员工,大多都已步入中老年,他们是改革的参与者,是改革的牺牲者,也是改革的贡献者,社会在发展中应当给予考虑和适当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