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加强中国特色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建设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做好新时代知识产权工作的总抓手。世界范围内既需要共同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与规则,又需要体现各国特色与发展需求。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既要总结国际上知识产权管理的经验教训,也要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建立、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并不断提升管理能力水平。
坚持党对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这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广泛共识。2018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十个坚持”。知识产权法治化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从思想理念到管理机制的设计再到各个管理环节的衔接运行都严格遵循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特色。
建立完善科学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
做到既能够与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相互衔接,又能够彰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既能够充分发挥我国政府行政管理的集中效力,又能够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管理。国家知识产权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负责完善全国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落实与监督机制;各省(区、市)知识产权局作为地方层面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本地区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各级人民法院和各级人民检察院等司法机关负责知识产权纠纷解决和执法监督;此外,还需广泛吸收、融合更多的行业及社会组织参与管理,将政府管理、社会管理、行业自治管理、权利人主动管理相结合,形成更加全面系统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知识产权意识培养
一方面,切实增进各级政府具有中国特色知识产权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强化对全社会中国特色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建设意识的引导和规范。通过媒体引导、文化传播、社会活动、学校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知识产权管理的专业人才培养。充分发挥教育部门的作用,课程与专业设置上要敢于抛弃那些脱离中国实际,因循西方的固化模式,改变闭门造车、本本主义式的教学方法,把课堂教学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相结合。知识产权管理对专业素质和跨学科、多专业知识水平要求极高,因此要在落实《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需求制定系统化、动态化、多元化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并分步骤推进。
完善中国特色知识产权法治体系
一是以动态的、前瞻性的眼光建立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知识产权法律体系。遵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及时填补现有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中的空白,完善中国特色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从实体内容到保障程序上为知识产权权利人以及相关主体的合法权益提供清晰、完备、高效、可操作的法律保障。二是完善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和有效遏制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行为,在诉讼、审判环节完善相关制度与规范,切实解决立案难、取证难问题,提高司法质量、执法效率,加快专利和商标权的注册审查效率,以满足相关主体对知识产权的确权、行权和维权需求。
加强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全过程监管
各级政府应当依法加大对知识产权管理的全过程监督力度。通过推广实行规范化知识产权管理模式,采取技术手段增强管理的能力和效率,提升工作成效。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鼓励知识产权创造,并将创新成果在更短时间内落地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同时,明确中国特色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及落实方案,扎实稳步推进,积小胜为大胜,推动我国知识产权管理能力走向更高层次。
建立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知识产权管理战略规则
结合我国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制度的变迁,紧密贴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发展进程,制定科学的知识产权行业管理规范和评价体系。始终以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能力为目的、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开展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为实现知识产权管理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有机贯通,加强与国际知识产权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国际规则制定和谈判,合理借鉴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经验和做法,提升知识产权管理的国际话语权与国际影响力。
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等科技手段提升中国特色知识产权管理水平
一是在现有的数字权利管理措施、智能化工作系统、云计算和云存储等技术手段基础上,建立知识产权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决策平台,将知识产权管理过程从人工化、碎片化向数字化、综合化方向推进,最终实现科学化、智能化的知识产权管理。二是运用区块链技术,采用分布式账本和智能合约等技术手段,确保知识产权确权、交易、授权等环节的安全性、可靠性。同时,充分发挥我国政府集中管理的行政优势,推进智能化协同,实现知识产权管理专业领域内的信息共享、协同工作,从而更好地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水平。三是提高网络安全技术,全面实施网络安全防护,采用数据加密、安全认证、智能预警等技术手段,保障知识产权管理全过程的安全性。
(作者:郭琦 单位: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