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开始,“专家”就成为大众们调侃的对象,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笑柄。不少网友更是在网上讽刺:“专家还是少建议为好”。
但即便网友们的反讽,依旧没能阻止专家们“少说话”,这不,2023年才刚开始,不少专家就开始哗众取宠。
1、法定年龄下调至18周岁
近年来,我国社会人口结构矛盾加剧,老龄化、少子化日益加剧,离婚率升高,结婚率、出生率逐年下滑。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放开了二胎、三胎政策,可依旧没有改变现状。
很多专家好奇,过去不让生却“拼命生”,今天放开生为何不愿生了?其实,随着教育成本和生活开支成本的增加,父母养娃压力逐步增加,身上背着车贷、房贷,根本没有太多精力和金钱抚养更多孩子,只能“生不起”。
不过,年轻人不愿生了,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负面现状,主要是人口红利消失,社会经济活力难以提升,劳动力短缺。
为此,经济学家任泽平提议,可以将我国法定结婚年龄降至18周岁,如此就可让初婚年龄大大提前,有利于增加我国的新生人口。
不过,这一言论却遭到了网友抵触,很多人算了一笔账。中国孩子18周岁普遍还在读高三、上大一,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根本就没有成熟的价值观和婚恋观,本该是奋斗拼搏的年纪,一旦结婚了,是否还会有足够的学习心思?
而如今的生娃养娃成本这么高,正在上学的孩子又怎么有精力去学习。
就算孩子早早进入社会,但这个年龄段思想不成熟,没有经过足够的历练,很难真正选择合适的伴侣,结婚后恐怕连奶粉钱都要家里帮忙映衬。
笔者认为,这一建议如果真的被采纳,恐怕国民教育水平将会有所下滑,不利于国家建设和发展,反而离婚率可能还会再上一个台阶。
当然,还有一些专家更离谱,建议年轻人先生孩子再找工作,建议惩罚不生娃的年轻人,这些建议根本就没从实际生活出发。
就拿先生娃再找工作来说,现实生活中,没工作的青年人能找到对象吗?女生不傻,她们要的是稳定的家庭生活,而不是嫁过去受苦。
2、默认死后遗体捐献
中国人对丧葬礼俗上的讲究一直比较看重,特别是不少农村地区仍会“大操大办”,讲究“入土为安”。在火葬全面推行的今天,仍有不少老人希望死后能够“土葬”。
这些习俗,足以可见中国人对身后事的重视,而国人一直有“死者为大”的观念,希望能让老人平安离开人世。
而前不久,复旦大学黄有光教授却建议公民们死后默认进行遗体捐献。他表示,目前器官需求缺口较大,如果公民死后默认捐献遗体,就可解决器官供需问题。当然,家属如果不同意,可以主动取消默认捐献选项。
这一提议自然是引来了广大网友的强烈愤慨,大家认为黄有光专家的提议不符合人文道德。毕竟很多人都不会想着主动取消默认捐赠选项,一旦被告知亲属遗体默认捐赠,可真的是难以接受。
其实,黄有光教授经常在网上发表一些哗众取宠的言论,如他提出可大幅度上调油价,如此就能让很多人加不起油,舍不得开车,进而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他还曾建议推行“一妻多夫”制度,解决中国“男多女少”的现状,光棍危机就可被轻易化解,显然这一言论遭到广大网友的抵制和吐槽。
3、延迟15年领养老金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超2.6亿人,预计2025年将新增4000万退休人群。在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我国的社保基金压力加大,尤其是年轻劳动力减少的背景下,养老金或有亏空的一天。
为此,清华教授杨燕绥提议,大家可以在50岁或55岁退休,不过养老金不能立即领取,需要延迟15年,等到65岁时再领取退休金。
显然,杨燕绥教授也是应对即将出台的“延迟退休”政策,提出自己的一点建议。不过网友并不买账,延迟15年领养老金,没工作了该怎么生活?
杨燕绥认为,退休后大家仍可继续工作,男人可选择当保安、工人,女人可选择干保洁等工作。
但这一提议遭到了网友的骂声一片,大家认为既然退休后仍需继续工作,为何要退休?这不是多此一举,给自己找难题吗?
对于专家们的建议,过去大家总会认真听取,反思自己。特别是我们父辈的人,专家说啥他们听啥,专家的话比子女的话好使。
但随着国民教育的普及,普通老百姓也有了自己的辩解能力,很多人发现某些专家所言只是一面之词,他们的建议并非那么科学、严谨。也正是“某些”专家的奇葩言论,使得“专家”二字被玩坏了。
其实,近年来很多奇葩专家的言论惊掉人的下巴,如专家董潘说,鼓励农民进城买房,再开着车去乡下种地;孟晓苏表示,每年拿出15万亿储蓄金用于买房,就可盘活全国经济;姚宁说,年轻人找工作别首先考虑赚多少钱……
可以说,这些专家语不惊人死不休,他们看似是给公众提出建议,实则是哗众取宠罢了。
如今,连央视都看不下去了,央视网专门发文批评这些专家中的“害群之马”,称年轻人之所以反感“专家”,只因这些人站着说话腰不疼,专家应多从实际生活入手,切实解决问题,而不是纸上谈兵。
结论:
在大家眼里,拥有“专家”这一称号的,无一不是在某一领域有过特殊贡献,他们的言论代表着权威、科学。相比于普通人,这些人目光看得更远,想得更多,总会为老百姓提供可靠的建议。
可如今,某些专家为了获取知名度、流量、利益,在网上随意发表不切实际的言论,这实在是可悲之举。
因而,大家千万别被“专家”的一言之词忽悠,任何没有经过科学验证、实际调查的言论,都是经不起考验的,都不应该在网上大肆宣扬。
我们希望,真正有才干、有专业成果的专家给大家指导意见,帮公众们解答困惑,而不是脱离实际的空谈。
讨论题: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担起“专家”称号?
【注:本文图片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