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要优化镇村布局规划,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这段话出自2023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现代化的城市,也要建设欣欣向荣的农村。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全面推进乡村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方面的振兴,补齐“三农”短板,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让广大农村地区紧跟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步伐。
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乡村呢?党的二十大报告和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这就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个目标任务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涉及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乡风、治理等各个方面,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在生活方面,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要逐步基本具备现代化的生活条件。目前,我们农村地区的道路、供水、能源、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七成,九成以上的自然村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农村人居环境普遍有了很大的改善,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也稳步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越来越便捷、丰富,一些农村成为吸引城市居民前来休闲观光的美丽乡村。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农村的自然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发展步伐有快有慢,还有不少偏远农村发展的“硬件”短板亟需补齐、公共服务亟需完善。此外,各地在建设美丽村庄时能否突出地域特色、乡土特质,保留本地乡风乡韵,也将直接关系到当地农村生活环境的特色、美誉度、竞争力。
在生产方面,近年来,各地依托当地自然、人文、历史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发展了一批特色产业,有效拓宽了当地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渠道。2022年,全国农村就地就近就业率超过90%,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2万元的新台阶。下一步,各地还要从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帮助当地农村深入破解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健全特色产业链,推动产业提档升级,持续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逐步丰富、做强乡村新业态,拓宽乡村就业空间,稳定提升农民收入。
实现乡村现代化,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我们要进一步强化乡村治理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扎实推进平安乡村建设,让乡风更纯朴、更文明、更和谐、更有活力。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目标任务,因地制宜,抓细抓实各项工作,努力将广大农村打造成农民就地过上现代生活的幸福家园。
本期解读:陈锐海 央广网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