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热点

今日看法头条:呼和浩特在线,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是属于哪个机关

阅读:

关于呼和浩特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1年2月22日在呼和浩特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呼和浩特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呼和浩特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一年来,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和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全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力监督和积极支持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全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全市经济持续回稳。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800.7亿元,同比增长0.2%(一至四季度累计增速分别为-4.5%、-2.0%、-0.5%、0.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17.1亿元,同比增长6.9%。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高于经济增速,同比分别增长0.8%、8%。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4.74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104.4%;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4%,完成控制在4.5%以内的目标。物价水平总体平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

(一)科学精准防控疫情,统筹推进复工复产

疫情防控有力有序。全面落实国家、自治区关于疫情防控各项要求,狠抓“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高效开展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建立起严密的六级防控体系,突出抓好重点场所重点机构重点人群防控工作,7例本土确诊病例“全治愈、零死亡”。先后派出4批次、80人的医疗队驰援湖北。严格落实首都机场分流国际航班任务,共分流航班84架次、1.6万人,救治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84例,对入境人员实行“全流程、封闭式”管理,做到了输入病例“零感染、零扩散”。制定出台了《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三年行动计划》《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及时推动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制机制。

政策支持有力有效。稳步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及时出台了《应对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十五条措施》《应对疫情影响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市场消费六条措施》等举措。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全年累计下达疫情防控资金9.1亿元;累计支出各类社会保障和就业资金53.7亿元。全面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全年减税降费55亿元;累计为231户次纳税人办理延期缴纳税款4.56亿元;为71户电力多边交易企业降低用电成本5.24亿元。持续强化融资支持,为受疫情影响的企业累计新增贷款84亿元,为870家企业展期贷款66亿元;为12家全国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落实疫情专项再贷款资金16.08亿元。强化稳就业举措,加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减免社会保险费等政策落实力度,为9900户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3.5亿元,惠及职工45.1万人;为企业减免社会保险费23.53亿元。

(二)全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持续提升发展质量

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呼和浩特科创中心正式运营,呼包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工作全面推进,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创建取得阶段性进展,金宇保灵公司成功认定自治区级生物疫苗创新中心。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科技合作项目72项。呼和浩特·北京创新合作中心在中关村成功揭牌。新增国家备案众创空间3家、自治区级星创天地3家、自治区院士专家工作站2家、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7个。全年专利授权量增长11.11%,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8.33件,均居全区首位。

服务业提档升级。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66.4%,继续发挥经济增长稳定器、压舱石作用。金融、大数据、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增金融机构4家,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4.1%、4.5%;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运行,“青城之光”在全国高性能计算机中位列第4位,中国银行金融科技数据中心、东方国信工业互联网北方区域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浪潮大数据产业园等项目开工建设;京东“亚洲一号”内蒙古智能物流园建成投用,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覆盖,建成5个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和231个村级电商服务站;京东中国特产·呼和浩特馆上线运营,金桥电子商务产业园荣获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双创”示范基地,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200亿元;西贝餐饮总部项目开工建设,华为集团区域性总部等总部基地项目达成落地意向;打造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创建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3家,获评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工业转型步伐加快。特色优势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壮大,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蒙牛乳业产业园项目加快推进,伊利、蒙牛分别进位至全球乳业第五位、第八位;金宇生物科技产业园一期及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建成运营,金河佑本动物疫苗生产基地项目即将试生产。新增百亿元企业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6%。全面启动园区优化整合,制定《关于促进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全市10个工业园区整合为7个,设立1亿元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

农牧业生产保持稳定。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671.7万亩,粮食总产量34.8亿斤,玉米粮改饲面积达100万亩,优质苜蓿草种植面积达12.3万亩,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49万亩。大力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出台促进蔬菜生产扶持政策,蔬菜种植面积、产量分别达到15.9万亩、56.1万吨。开工建设奶牛规模化牧场10个,新增奶牛5.05万头、奶山羊2.5万只,年末全市牲畜总存栏316万头只,全年肉类总产量12.2万吨、奶产量170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和6%。农牧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56家,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100家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元;“两品一标”及名特优新认证企业达到85家、农产品34个;86%以上的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29.5万农户进入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链条。

全力以赴稳定内需。多措并举激发消费“活水”,制定印发加快打造特色商业步行街、品牌连锁便利店、夜间经济等指导性文件,举办首届“青城草原音乐美食季”活动,塞上老街被列为首批自治区级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街区,振华广场等一批商业综合体正式投用,华谊兄弟星剧场美好生活综合体等项目加快推进,新建128家品牌连锁便利店。积极开展“百日促消费”“首府消费季”等活动,直接刺激市场消费40亿元;发放惠民电子消费券1000万元,带动消费6262万元。消费升级态势良好,在限额以上商品中,文化办公用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化妆品类同比分别增长63.6%、12.1%、8.8%。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32.9亿元,同比下降4%,总量和增速均居全区第一位。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有效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全年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1.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132.5%。实施5000万元以上政府投资和亿元以上企业投资重点项目255个,积极争取国家及自治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60.8亿元,全力保障重大项目建设。

(三)扎实推进三大攻坚战,不断增强发展协调性

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全年整合投入扶贫资金5.4亿元。大力培育发展地区优势特色产业,投入各级各类产业类项目资金3.05亿元,累计带动贫困人口3.9万人;持续深化京蒙扶贫协作,实施京蒙扶贫协作项目31个,投入资金3222.4万元。扶贫领域督查检查反馈问题全部整改到位,在自治区对盟市考核中位居前列。

污染防治攻坚战稳步推进。蓝天保卫战取得新成效,完成157个村、6.8万户燃煤散烧综合治理任务,金山热电厂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实施呼市热电厂、金山热电厂挖潜改造工程,毫沁营热源厂、旗下营热电厂引热入呼工程加快推进,主城区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清零”,施工工地落实“六个百分百”管控措施,全年空气优良天数294天、达标率80.3%。碧水保卫战迈出新步伐,全面推进河湖长制;积极推进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建成区内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启动班定营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工程,完成城区4座污水处理厂管网互联互通工程;清理整治二级水源保护区内企业132家,54眼地下水超采区自备井全部封闭;“水十条”目标考核断面、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净土保卫战取得新进展,建成黑沙图、大里堡建筑垃圾填埋场,嘉盛新能源二期焚烧发电、医疗垃圾处置项目开工建设;化肥农药使用量降低2个百分点,农用地土壤安全利用率达到98%以上。

金融风险防控有力。严格控制债务增量,稳妥有序化解存量,全面落实《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管理办法》,超额完成年度隐性债务化解任务;完成了清偿拖欠民营企业账款国家及自治区要求的清偿任务。妥善化解信用债券风险,持续开展非法集资、非法放贷、非法互联网金融等金融乱象专项整治工作,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四)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

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稳步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全面完成,1013个行政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30万亩。国资国企改革有序推进,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持续推进企业健全完善收入分配机制,逐步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创新公共资源交易监管体制,推进交易平台整合和信息互联共享。社会信用体系不断完善,出台了《政务诚信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开展“信易+”守信激励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措施,联合奖惩备忘录试点工作有序推进,累计归集有效红黑名单3699条、企业信用承诺1.3万条、“双公示”信息32.6万条。

合作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全市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完成147亿元。16家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额3.94亿美元,同比增长53%。中国(呼和浩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开通运营,“1210”和“9610”跨境电商业务全面开通,自治区首家跨境电商线下零售体验店建成投用,全区首家航空口岸跨境电子商务直购快件监管库投入运营。呼和浩特综合保税区通过海关总署批复验收。成功在青岛、深圳等地举办11场大型招商引资活动,签约落地项目83个。

(五)持续改善营商环境,进一步提高服务市场主体水平

持续精简办理环节。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出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便民利企九条措施》。落实企业开办便利化改革,市本级企业开办实现1个工作日办结,全年累计登记各类市场主体30.58万户,同比增长5.08%;不动产复杂登记、一般登记、简单登记业务办理时间分别压缩至5个、3个、1个工作日;全市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承诺时限压缩比率56.37%,其中行政许可事项承诺时限压缩比率60.85%。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社会投资和政府投资房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分别压缩至73个工作日和85个工作日。

政务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179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窗办理”,202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开展权力“瘦身”,动态调整市本级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市本级行政权力压缩44%。全面整合政务服务资源,全年市、旗县区共计发布各级各类政务服务事项5236项,市本级综合网办率达92.6%。大力推进电子税务局建设,实现纳税人90%以上主要涉税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网报率98.2%。大力推进“接诉即办”,完成全市政务热线整合,实现群众诉求“12345”一号受理。在自治区营商环境评价中由2019年的最后一名提升至2020年的第二名。

(六)加快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拓展首府发展空间

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迈出新步伐。出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意见》,启动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沿黄生态廊道、阴山北麓生态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盐碱地改良工程加快推进,哈素海、南湖湿地、海流水库、大黑河故道等生态治理工程加快实施。建成自治区级绿色工业园区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5家、自治区级绿色工厂5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企业1家、自治区级绿色供应链企业1家,新建绿色矿山6座。

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构建。呼包鄂榆城市群建设、呼包鄂乌协同发展稳步推进,成功召开呼包鄂榆城市群第二届市长联席会议及呼包鄂乌协同发展党政联席会议。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新机场项目开工建设,G209线武川至呼和浩特段大青山隧道及引线工程、G110线罗家营至毕克齐段建成通车。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开办药品零售企业许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等31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呼包鄂乌“互办互认”,与沿黄流域6个省会城市实现商事登记“跨省通办”。

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开展,92.7%的行政村基本建成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1%,养殖场粪污资源化设施装备配套水平达到96.1%,完成户厕改造4.6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37.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531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全部竣工验收,国家级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自治区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工作已接受实地验收,41条“油返砂”农村公路按期完工,开工建设农村公路166.5公里。

(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城市治理和民生保障水平

就业和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千方百计保就业,实施十九条稳就业帮扶政策措施,加强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力度,全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7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7.77万人,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3.74%;高校毕业生就业或落实就业去向2.73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8537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启动“千企连千兵”三年行动计划,呼和浩特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园投入使用。社会救助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农村和城镇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6504元/年·人和9060元/年·人,农村特困人员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8460元/年·人,集中供养标准提高到10020元/年·人。

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9所,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呼和浩特分校等项目加快建设。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行“阳光招生”“阳光分班”,56人以上“大班额”现象全面化解,所有小学毕业生都通过直升或电脑派位进入中学。稳妥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健康呼和浩特”建设扎实推进,市鼠疫防控基地建成投用,市第二医院迁建、市蒙中医院医养中心项目开工建设。房地产遗留问题解决取得积极进展,解决“办证难”“回迁难”“入住难”项目275个、20.88万套。建设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04个。首府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内蒙古乌兰恰特群众艺术馆主体完工,全年开展文化惠民演出1400多场,创作《青山之恋》《决胜脱贫攻坚战》等优秀文艺作品,成功举办第二十一届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首届草原动漫嘉年华等活动。

城市功能品味持续提升。全面开展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市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全覆盖。立体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加快形成,地铁2号线开通运营,昭乌达哲里木路建成通车,金海路、巴彦路等道路提升改造工程基本完工。公交体系持续优化,新开通快速公交、城郊公交、夜间公交等线路21条,调整优化公交线路38条,新增500台纯电动公交车,纯电动公交车占比达69.7%,获批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疏堵保畅工作持续推进,畅通78条道路微循环,完成东客站周边区域综合整治、水上公园北街与锡林路口等8个路口的优化改造,建设完成4个路侧停车试点。新型智慧城市加快建设,全区首个城市大脑正式上线运行。“爱青城”APP建成测试,80余项便民事项实现掌上办理。开展城市修复,完成老旧小区改造72个,实施老旧燃气管网改造59公里、供热管网互联互通36.4公里。城市精细化管理深入推进,清除户外广告牌4341处。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城区所有小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4座生活垃圾分拣中心、6座分布式厨余垃圾处理站建成投用,配备大型厨余垃圾收运车辆31台、小区分类收集车1627台。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实施“绿化青山·守护北疆”、敕勒川草原沿线提升等生态建设工程,完成营造林60.6万亩、退耕还草8.8万亩。敕勒川草原入选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新城区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新建、改建微绿地节点119个、街景道路9条,打造主题花坛11处、花境87处,优化整理绿地13.6万亩。成功创建70个自治区级乡村绿化美化示范村、4个森林乡镇。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40.1%、37.3%。

总之,过去的一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全市各地各部门积极应对,全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基本稳定。过去的一年,首府坚持开门编规划,深入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听取各方意见,科学推进了对接国家、自治区要求、反映百姓意愿的“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制约和短板,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基础薄弱、人才匮乏,创新能力亟待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尚未建立,产业结构仍需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任务艰巨;民生领域和城市治理存在短板;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需要全方位加强;营商环境需进一步优化。这些都需我们直面问题、聚焦短板、精准施策,下大气力认真解决。

二、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所有工作都要在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左右,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长6%左右,完成自治区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实施“两区两中心五基地”科技创新工程,积极创建呼包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进内蒙古科技大市场、呼和浩特科创中心建设,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大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深化创新合作机制,推动创新主体与区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围绕重点产业,实施重大专项和产学研合作项目30项以上。依托呼和浩特·北京创新合作中心,发挥北京“人才飞地”作用,推进“研发在京,试验转化在呼”新模式。强化人才支撑,争取科技部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落户,大力引进能够带动新型学科、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培育乳产业、现代能源化工、生物医药、硅材料等产业链。加快建设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蒙牛中国乳业产业园,引进一批上下游配套产业,打造“千亿级乳产业集群”。提升化工产业绿色发展水平,推动产业链向中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加快推动金宇国际生物科技产业园等项目建设,积极引进试剂、注剂、片剂及新品研发项目,打造世界级动物疫苗生产和研发基地。开工建设中晶研究院三期、国家级硅材料创新中心,积极引进光伏电池组件、大直径硅片生产等项目,打造全国产能最大、技术最优的光伏产业基地。切实推动实体企业发展,用好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资金,大力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落实各项助企纾困政策,年内降低企业各项生产成本5亿元以上;加快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力争15户优质小企业入规。严格落实“能耗双控”要求,加快制定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全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75%,全社会综合能源消费增量控制在37万吨标准煤以内。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打造我国北方数据中心。实施“计算存储能力倍增计划”,推动中国电信、中国移动数据中心二期、东方国信工业互联网北方区域中心一期、东方超算内蒙古超级大脑等项目建成投用,加快推进中行金融科技中心、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数据灾备中心等项目建设,新增大数据服务器装机28万台。深入推动5G产业发展,新建5G基站1300个左右,推动自治区级5G产业创新基地建设,积极发展“5G+工业互联网”,落实制造业企业登云行动计划,推动2-3家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内网改造升级。持续推动重点企业创建国家、自治区级绿色工厂、绿色制造示范。

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大力提升金融服务、会展、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推动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加快金融小镇、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推动欧晶科技等5家企业上市;办好第四届中蒙博览会、国际乳业大会等会展活动,加快引进一批面向俄蒙的国际品牌展会、商务活动;发挥金桥、金川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作用,新培育本地电商企业5家以上。大力提升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现代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质量。积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重点打造北部草原景观文化旅游区和南部黄河景观文化旅游区,在沿大青山区域打造集“吃住游玩”为一体的“敕勒川小镇”、“敕勒川部落”,推动黄河大峡谷老牛湾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加快神泉生态文化旅游区二期工程建设;加快全域文化旅游大数据体系建设,实现“一部手机游青城”,打造区域性休闲度假中心。高水平建设好颐养小镇,加快推进恒大养生谷、国家西部康养辅助器具产业园、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功能突出的现代化康养产业体系。

(二)加快扩内需、促开放,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全力激发消费“活水”。加快推进消费提质扩容,推动塞上老街步行街打造国家级步行街示范街区,建成投用大型商业综合体2个,加快地铁TOD开发,推动“地铁小镇”建设,启动内蒙古SKP旗舰店项目,规划建设火车东站新商圈,打造城市商圈、特色商业街、旅游景区(点)等夜间消费功能区,新建品牌连锁便利店不少于100家,努力打造区域性生活消费中心。积极培育消费新模式,大力发展体验式商业,引导传统大型百货、购物中心向智能化、多样化新型商业服务综合体转变;积极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在线教育培训、数字智慧文旅等服务消费新模式发展,引导传统服务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完善农村商业物流和信息基础设施,推动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升级改造,促进农村消费。

全力稳定投资增长。聚焦新型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公共卫生应急保障、农业农村等领域,加快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全年实施5000万元以上政府投资和亿元以上企业投资项目不少于300个。继续开展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深入实施市领导包联重大项目制度,健全重大项目推进协调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加快推进项目开工。全力做好中央、自治区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各类资金争取。开展“招商项目落地年”行动,深入实施“市县长项目”工程,建立招商引资考核激励机制,大力开展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地区开展常态化招商引资,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00个,实际到位资金200亿元以上。

统筹推进区域性交通物流中心建设。围绕陆港型国家枢纽承载城市定位,抓住获批交通强国试点机遇,加快建设呼和浩特新机场,启动实施新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开工建设S43新机场高速、S29呼市至凉城高速、S311武川至杨树坝等公路项目。推进呼包、呼朔太高速铁路、呼鄂城际铁路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构建区域性综合交通体系。围绕商贸服务型国家枢纽承载城市定位,加快培育现代物流新业态新模式,开工建设韵达内蒙古快递电商总部基地、申通智慧电商物流产业园项目,推动中农联国际冷链产业园落地,积极申请国家冷链物流基地,构建新型物流运输体系。

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快构建“东融、西联、南通、北开”开放发展新格局。深度融入“京津冀两小时经济圈”,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主动服务、借力发展。积极引领呼包鄂榆城市群建设和呼包鄂乌一体化发展,持续扩大呼包鄂乌政务服务互办互认事项范围,推动建立一体化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加快打造呼包鄂榆乌区域性农副产品商贸物流中心。全面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化与黄河沿线各城市交流合作,推动黄河流域省会城市商事登记更多高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布局建设俄罗斯、蒙古、白俄罗斯等地海外仓,推动特色产品走出国门。发挥好中国(呼和浩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作用,扎实推进综合保税区建设,建立跨境电商创业孵化平台、人才实训基地。

(三)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全力优化营商环境

坚决打好优化营商环境翻身仗。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和便民利企九条措施,简易低风险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12个工作日内,社会投资和政府投资房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分别压缩至70个、78个工作日内;高压报装时限再压缩40%以上,大幅提升水气暖报装时限;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推进和完善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推行“一件事一次办”“不见面审批”,不见面审批事项扩大至100项,将出入境、税务、医保、社保等自助服务终端纳入各级综合政务服务大厅,打造“24小时政务超市”。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强化部门联合奖惩,进一步提升事中事后监管能力和水平。全面加强智慧政务建设,提升线上“一网通办”质量,50项公共服务、便民服务事项实现移动端办理。落实好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要素配置改革,探索推进工业领域园区“亩均论英雄”改革、生态环保领域绿色发展财政奖补制度,全面推广项目领域“拿地即开工”“标准地”“区域评估”等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稳妥推进新设立商业竞争类二级及以下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实施交易目录清单管理,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应进必进”。加快农村耕地三权分置改革,建成旗县区、乡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引导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稳慎推进宅基地改革。抓好户籍、财税体制等领域改革。

(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牧业农村现代化

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按照“5年过渡期”要求,探索建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长效工作机制,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支持武川县、清水河县申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着力优化扶贫产业,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能力。持续推进消费扶贫和社会扶贫,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保障好农村低收入人口基本生活。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持续稳定农牧业生产,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9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34亿斤以上,各类优质饲草种植面积达25万亩左右,新增奶牛5万头。加快“菜篮子”工程建设,新建设施蔬菜基地1000亩,新增露地种植面积3万亩。提升农牧业科技水平,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以上,农牧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5%以上。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51.2万亩,实施15万亩耕地轮作项目,启动8个“百万级”生态特色农牧业板块建设工程,新建规模化奶牛牧场10个以上、续建奶牛牧场15个。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打响“敕勒川味道”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加强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建设,全年培育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40个、示范家庭农牧场50个、青年农牧场主和致富“领头雁”100人以上、高素质农民1200人以上。

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实施户厕改造6.5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0%以上,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全覆盖。持续做好农牧业面源污染治理,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水平稳定在90%以上,地膜回收率达到81%以上。加快推进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建设,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建立分级管理长效机制,全力推动自治区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五)坚持生态优先,打造现代宜居城市

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蓝天保护行动,完成禁燃区剩余57个村、6.35万户的燃煤散烧综合治理任务,加快建设金山电厂二期等项目,启动实施大唐托电、旗下营热电厂热源入呼工程,完成供热管网互联互通建设64公里,持续抓好机动车、建筑工地、扬尘等污染治理,严格落实秸秆禁烧政策,秸杆综合利用率达到86%以上。深入实施碧水保护行动,建成班定营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工程,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实施黄河上游水体净化处理工程,深入推进南湖湿地、海流水库、大黑河故道人工湿地净化工程,确保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深入推进净土保护行动,加强重点污染源监管,严格控制农药、化肥使用,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下降3.45%、2%,持续推进农用地分类管理,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和风险管控,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持续改善土壤环境。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实施“山川河海”治理行动,深入推进大青山生态修复治理、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完成林草生态建设40万亩;加快敕勒川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建设,实施敕勒川国际会展中心草原生态建设工程、敕勒川草原西延段修复工程;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制定《呼和浩特市湿地保护条例》,开展黄河呼和浩特段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启动滩区居民搬迁工程,加快实施哈素海生态治理工程。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加强林草资源保护,全面推行林草长制,加快林草信息化和种质资源库建设;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加快建设哈素海至金山开发区调水工程、麻地壕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工程,开工建设托清园区再生水管网工程,启动引黄入呼三期工程,逐步实现分质分类供水。

精心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推动形成集约紧凑、疏密有致的空间格局。全面推进城市绿化提档升级,新建改造城市绿道220公里、口袋公园和社区游园92个、主题花坛45处,打造主题景观街5条,新增绿地146.26公顷。全力畅通道路交通,新建改造道路63条,打通断头路31条,改造背街小巷39条;新建公交场站5个,优化调整公交线路15条,新开通公交线路5条。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全面整治市容市貌,进一步提升环卫管理和清扫保洁作业水平,道路机械化清扫率稳定在85%以上。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全程管理体系,加快建设嘉盛新能源二期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垃圾处理厂等项目。全面完成城区老旧燃气管网改造,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33个、466万平方米,完成棚户区改造23个区块、1.33万户,推动小区物业管理全面覆盖、全面提升。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完成“智慧青城”一期项目建设,推动城市运行实时感知、智能管理。建立国家卫生城市长效管理机制。

(六)持续改善和保障民生,着力增进民生福祉

促进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提升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园、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服务能力,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万人以上。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推动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落实职业技能终身培训制度,全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3万人次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加快推进基本养老保险自治区级统筹,持续落实好降费率政策,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确保社保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坚持“房住不炒”,多措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持续攻坚房地产项目遗留问题,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加快实施人才公寓工程。加强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将低收入家庭中的重残、重病等完全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困难人员按“单人保”纳入低保保障范围。全面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国家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新建、改扩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00个。认真落实双拥安置、抚恤优待、褒扬纪念等政策,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强化价格调控机制作用,全力做好猪肉、蔬菜等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推动“一体化办学”,促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全年新建、续建幼儿园、中小学32所;优化整合职业教育,探索建设“中职园区”,带动各职业院校抱团发展;扎实做好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工作。深入实施“健康呼和浩特”建设行动,加快推进市第二医院迁建、职业病医院、精神卫生中心、恒和医院等项目建设,推动市属医院打造25个重点专科、3个重点学科,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积极引进北京、上海等地区专家开展诊疗或远程会诊服务,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上好大夫。全面实施县域综合医改,加快构建县乡一体、乡村一体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形成有序就医新格局;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举办马拉松赛事,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大力推广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质量。

提升首府文化软实力。深入实施文化惠民行动,开展百团千场演出惠民生活动,举办各类文化惠民演出1400场以上。建成内蒙古革命历史博物馆、内蒙古.文化客厅,推动乌兰牧骑宫、内蒙古音乐厅建设。创新黄河文化、长城文化、草原.文化,开展“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到人民中间去”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创作推出《命·运》《热血延安路》等优秀文化作品,办好敕勒川草原.文化节暨昭君文化节、第二届草原动漫嘉年华等活动,打造敕勒川文化品牌。加大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和利用,开展乌素图召壁画等古遗址、古建筑的修缮保护,加快建设莫尼山非遗小镇,推动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公园建设,启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和黄河文化公园项目。全面开展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

牢牢守住社会安全稳定生命线。持续抓好政府债务化解工作,加强金融风险隐患排查摸底和监测预警,防范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坚持不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落实落细各项防控措施,提高突发疫情应急处置能力,持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扎实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放心工程,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市、旗县区、乡镇街道三级社会治理创新,加快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办好“12345”接诉即办平台,提高“多心合一”矛盾纠纷化解中心实体化运行水平,提升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效率和质量。深入开展治安乱点乱象整治,推动扫黑除恶长治长效,强化反恐防范,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首府。

各位代表,2021年任务艰巨繁重,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指导监督,认真听取市政协意见建议,在新的起点上,紧抓机遇,脚踏实地,奋发有为,努力推动首府高质量发展,奋力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打造“美丽青城、草原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