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悦 徐芸茜 北京报道
北京积分落户启动申报了!
4月12日,据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消息,北京市2023年积分落户申报工作将于4月13日早8时正式启动,申报期限为30个自然日,申请人可登录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官方网站积分落户服务专栏填写申报信息。市政府门户网站“首都之窗”将在7月10日起公示年度落户人员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8年北京市首次实施积分落户政策以来,落户规模一直维持在6000人左右,分别为6039人、6007人、6032人、6045人和6006人。其中在2021年申报总人数达到最高为130111人,而落户的最低分值呈现出了持续上升,由2018年的90.75分上升到了2022年的105.42分。
“积分落户政策其实是一个城市重点人才引进浓缩版风向标,落户数量与人口政策息息相关,在老龄化的大背景下,维持近几年落户数量不变,表明城市还在总量微调控。增量放大或放松落户政策,表明城市迫切需要新增人口规模。”安徽省劳动学会常务理事汪张明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4月13日启动积分落户申报
据了解,在京外地户籍人员想要申报北京市积分落户需满足四项条件,包括持有北京市居住证、不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在京连续缴纳社会保险7年及以上、无刑事犯罪记录。而本年度的积分落户申报工作分为申报、部门审核结果汇总、审核结果查询、部门复核及积分排名和公示和落户办理5个阶段,共计96个自然日。
需要申报人注意的是,公示和落户办理阶段为7月10日起,经公示取得落户资格的申请人可办理落户手续。
从落户规模来看,2023年北京市的积分落户规模为6000人,且实行同分同落。
事实上,自2018年北京市首次实施积分落户政策以来,落户规模一直维持在6000人左右,分别为6039人、6007人、6032人、6045人和6006人。其中在2021年申报总人数达到最高为130111人,而落户的最低分值呈现出了持续上升,由2018年的90.75分上升到了2022年的105.42分。
“积分落户作为根据城市人口引进目标和扩展计划而设定积分权重,以结合城市发展需要来调整人口机械增长的重要方式,对于一线城市和部分有人口控制需要的城市是一种有效调控手段。北京积分落户政策是结合首都城市功能疏解和首都发展规划、在人口规模控制,和城市创新与城市活力之间综合平衡的结果,对于引进目标人口和有效控制总体人口规模发挥了重要作用,后续也可以随着情况变化而对该政策进行持续调整与修正和完善。”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一线城市落户工作不断完善
自2016年8月,北京市先后制定出台《北京市积分落户管理办法(试行)》和《北京市积分落户操作管理细则(试行)》,并于2018年4月正式启动申报。2019年年底积分落户政策结束了试行期后,相关部门启动了公众意见征集并进行了积分落户政策修订。2020年7月,北京市发布新版《北京市积分落户管理办法》。
目前,北京市的积分落户工作正是按照的新版《北京市积分落户管理办法》执行,共12项条款,包括积分落户目标原则、资格条件、指标体系、基本流程和法律规范等内容。与此前相比,维持了原有政策框架不变,对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教育背景指标、创新创业指标、纳税指标、纳税指标、涉税违法行为、守法记录指标共6项导向指标进行了修改。
事实上,北京、上海、广州等超大型城市的落户政策一直备受关注。而在北京市的积分落户工作不断调整的同时,上海、广州的落户政策也在发生着变化。
广州自2010年推行“积分制入户”政策,并在多次修订完善后,于2022年出台了新版《广州市积分制入户管理办法》。
根据新规,2022年的广州市常规积分制入户类指标为13000个,比2021年度增加3000个,是2011年度的4倍有余。与此同时,除积分制入户外,广州还有其他的入户方式,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入户方式。
近年来,上海同样在针对当下的落户方式进行着优化。以2023年居转户落户政策为例,张江或者临港用人单位引进的人才——居转户年限由7年缩短为5年(其中在张江或者临港工作时间不低于3年)。除此之外,在人才引进、留学生落户等落户方式的要求上也出现了一定的放宽。
对此,柏文喜表示,广州、上海此举是立足于自身发展需要不断放松人口入户要求和扩大引进人口规模的产物。一线城市的落户政策变化,是因国内人口形势变化和自身发展需求,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不断提升发展质量的必然和理性选择的结果。
“随着超大型城市放松落户的限制,其他城市放开落户限制,人们选择城市落户的自由度更高。但对于城市管理来说,这是一个新的挑战。首先是公共服务的均衡配置问题,新的城市移民享受原有的居民社会保障福利,城市民生支出增加;其次,城市人口流动性增加,户籍移动自由,有些城市开始注重常住人口的统计。而对于超大型城市来说,是所有人落户向往的第一选择,超大型落户数量越少,其他城市的落户机会越多,其他城市获得人才发展的机会越多。”南京农业大学规划院上海分院院长孙文华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汪张明表示,人口规模的增加既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充实了人力资源,给城市带来了人力资源优势;另一方面促进了消费,拉动经济发展。但同时也考验城市综合管理和服务能力,考验城市环境、教育、医疗等可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