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热点

[阅读]观点资讯:非关税壁垒的特点,自由贸易是一件好事吗

阅读:

引子

● 自由贸易被发达国家提出来后,势头分外强劲,但这并不表示它是完美无瑕的。它有时像发动机,带动着世界经济走向一片繁荣,有时又像拖后腿的绳子,生生将经济发展的脚步束缚住。当自由贸易导致某国出口贸易遭遇瓶颈时,反倾销会出现,报复会出现,失业率也会出现。在一切负面影响出现时,贸易保护主义就会出头。但绝大部分的贸易保护主义,到最后,都是朝自己的头上开枪。贸易没有了自由,谁也不会是赢的那一个。

■ 1. 自由贸易并不自由

早在19世纪,经济强国英国就推出了“自由贸易政策”,也就是对进出口贸易不加干涉、限制,允许商品自由地输入和输出的政策。对于这项政策,由于受到经济水平的限制,其他国家鲜有效仿者。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尽管贸易保护主义仍然盛行,但《联合国宪章》规定了自由贸易原则,公开鼓励自由贸易。

从定义上看,自由贸易指政府不采用关税、配额等形式来干预国际贸易,让贸易自由往来。然而在这个世界上,任何贸易都不是绝对自由的。

人们念念不忘的贸易自由要么是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为依托,要么就是有不俗的军事实力。就如老牌经济强国英国,当初向全世界提出自由贸易,也只是单方面的自由。它一方面依仗自己的洋枪大炮和鸦片踢开中国大门,要求在中国建立通商口岸,另一方面又在国内加收30%的进口关税,其行为无异于耍赖的强盗。

19世纪初,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工业化,但是纺织水平非常高。一位来中国做买卖的英国商人,对中国工人用木织机织出来的丝绸和棉布赞叹不已,并将一些面料带到英国,问机器纺织机的老板:“能否用跟中国一样的成本生产出如此高品质的产品?”那位老板摇摇头说做不到。

在那个年代,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源源不断地被英国商人买走,而英国却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可以卖给中国。但作为当时不可一世的世界霸主级国家,却丧尽天良地向中国倾销鸦片。国衰民弱的中国无力抵抗英国,在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后,终于使英国在中国贩卖鸦片完全合法化。这不仅掀开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让中国人冠上了“东亚病夫”的称号,还使中国的白银大量流入英国,充实了英国的国库。

19世纪,英国打着自由贸易主义的旗帜,除了在中国横行霸道,还对其他很多国家发动了类似的贸易战争。

1814年,英国纺织品出口到印度,印度政府只征收3.5%的关税,但是,当印度的纺织品出口到英国时,英国征收的关税却高达70%以上。“这就导致在1814年至1844年的30年里,印度出口到英国的纺织品数量一降再降,而英国出口到印度的纺织品却持续增加。作为殖民地的印度,对于英国单方面的自由贸易敢怒不敢言。

如果说英国是打着自由贸易的幌子践踏自由一点都不为过。因为除了上面提到的强迫交易和提高进口关税外,英国提出自由贸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想打破比它更资深的欧洲强国如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对贸易的垄断,英国想在国际贸易中分得一杯羹,就得不停地提倡自由贸易。

只是花无百日红,二战后,世界顶级经济强国之位易主,上位的是在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后迅速崛起的美国。美国在积累大量财富后,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急需将过剩的产品销售到国外,于是开始大力推行自由贸易。那时的美国大力提倡打破关税壁垒,无非是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哪个国家不服气,它就会在政治和经济上双重施压。

当历史的车轮行进到20世纪末, WTO成立,它所提倡的就是世界经济贸易自由化,大幅度削减以及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在世界贸易组织的运作下,很多国家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贸易的自由化。但是,这种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而这种代价多是由发展中国家代为付出的。

科技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出口,为了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竞争力,不惜也不得不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将大量的木材、稀土等以极其低廉的价格销往那些发达国家。对于这种现象,发展中国家的有识之士痛心疾首,宁愿回归贸易保护阶段,也不要如此这种以牺牲祖宗基业、牺牲后代生活保障换来的自由贸易。

为了赚钱,一些发展中国家宁愿自己的国民饿肚子,也要改种可以出口的经济作物。这样的贸易,虽然被冠上了“自由”的帽子,实质上却是一种痛苦的束缚。

其实发达国家也因为这种越来越不自由的自由贸易而利益受损。为了保护自己国家的环境,为了节约用人成本,发达国家纷纷在发展中国家建设工厂,而这却造成了它们失业率的升高。

真正的贸易自由,是发展中国家拥有经济自主权,不至于为了金钱而做自己不想做的生意;是发达国家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量,将一些能为人类环境有利的技术转让给需要的国家,并能够无私帮助一些吃不上饭的贫困国家,使世界经济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发展,虽然这种“真正”的贸易看起来比较遥远。

■ 2. 只有相对自由,没有绝对平等

纵观近现代历史,百分百自由和平等的贸易是不存在的,人民费尽心思所追求的不过只是相对自由和法律上的平等。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经济是国家的经济,国家有政府、有政策,经济很难摆脱政治独立存在,在强国霸权政治的影响下,世界贸易会处处受到束缚。

工业革命以来,有两个国家曾大力主张推行自由贸易,它们就是英国和美国。英美在强调自由贸易的时候,都处于各自最强盛的时期。只要国际市场敞开大门,拥有资金、技术、军事实力的他们就会在与他国的贸易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关于这个优势地位,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

大明人高马大,小明瘦弱矮小,两人完全不是一个重量级。但是在体重和身高上占优势的大明却说要进行一场公开、公平的比武,散打、跆拳道、中国功夫任小明选。大明扬言,小明若不参加这种比赛,就是藐视邻里友好关系;如果小明拿棍子抵挡,就是搞个人保护主义。这种比武,表面看起来公平且自由,但这种自由具有相对性,且优势完全在大明这里。

如果大明体力下降、实力不济,或者小明身体灵活、聪明机智,占优势的大明可能会在比武中失败。此时,大明不会傻乎乎地等着挨打,而是会及时喊停,拿起盾牌保护自己或者干脆退出比武。

来看一看标榜自由贸易的世贸组织。世贸组织是世界各国进行自由贸易所必须要加入的一个组织,前身是《关税与贸易总协议》,即关贸,成立于1947年。比起世贸,发展中国家一些学者更推崇关贸,认为它更为公正,且对弱小国家有利。

关贸只是一个临时协议,只包括有限的世界贸易,约束性较小。关贸规定一国对他国贸易制裁须经全体协约国同意,而世贸则规定制裁只需专家小组通过即可,除非世贸全部成员能在90日内一致通过反对裁决意见。关贸不允许交叉报复,但世贸容许。

世贸规定,对世贸成员国商品及资本一视同仁,不能有丝毫歧视。一国给予另一国的产品以任何贸易优惠,都必须无条件地给予其他成员国。这话听着好听,好像所有成员国真的是绝对平等一样,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国家在贸易竞争中,自然会有一方吃亏,一方占便宜。就如美国和埃塞俄比亚。据2010年相关数据统计,美国人均财富为51万美元,埃塞俄比亚人均财富为1965美元,二者相差260倍。让一个极度贫困的国家和一个极度富有的国家赤裸裸地进行正面交锋,显然是不公平的,埃塞俄比亚廉价的农业产品根本无法和美国的高科技产品相抗衡。在自由贸易这张虚伪的大旗下,埃塞俄比亚不得不将粮食等农产品以最低价格出售给美国,而美国就算以最低的价格将高科技产品出售,想必埃塞俄比亚也是买不起的。

早在1964年的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上,时任会议秘书长劳尔·普雷维什就说:“不论最惠国待遇对于调整平等者之间的贸易关系有多大帮助,它都不适合于经济实力不平等国家之间的贸易。”

所以说,跟关贸比起来,世贸对发达国家更为有利,因为发展中国家可以按关贸协议对本民族工业进行合理的保护。有了保护,贸易才谈得上自由,竞争才谈得上公平,不过,这显然很难实现,关贸既然被世贸所代替,就没有重新复活的道理。

一直以来,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都有限制外资的规定,例如限制外资经营项目,限制外资的股份,规定外资企业的产品要有一定比例的当地原料或外销等等。这些规定,同样是在所谓的“平等”贸易的掩护下剥夺发展中国家自主发展经济的权利。

世贸还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扩大到生命上,规定世贸组织任一成员国都可以对其他成员国的动植物品种申请专利。某产品一旦被注册了专利,其他国在种植时,都要缴纳相关费用。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家跨国公司分别从印度和泰国引进Basmatic及Jasmine植物品种,并申请专利。这样,尽管两个品种都是两国人民的劳动成果,按照世贸的规定这家跨国公司却轻易地占为己有。两国农民若继续种植这些品种,就要向公司付出补偿。此跨国公司还卑鄙地将有关品种的种子基因改造成无生育能力。这样,农民在购买种子后,不能自行培植,不得不长久依赖该跨国公司。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这种专利,就是跨国公司对生命资源较为丰富而经济实力较差的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掠夺。

在国际商场上,想要进行相对自由的贸易,还要学会躲开各种贸易障碍,比如出口食品,就要使食品安全达到世贸的标准。成立于1962年的Codex是世贸组织正式采纳的国际食品安全标准。任何超过此标准的国家立法都可被视为贸易障碍。然而,Codex的标准只是最低标准,许多国家的标准都比它高。美国所禁止的40种杀虫剂,在Codex看来,确实达到安全标准,这就为一些国家的食品安全带来了隐患。比如亚洲人以大米为主食,而西方人以肉食为主食,统一的安全标准就有可能让亚洲人吃下大量杀虫剂。

种种事例都说明,所谓的自由贸易不能和真正的自由、平等挂钩。当然,也不能说它是绝对不可取的,毕竟在国际贸易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从中得到了一定的利益。客观地说,国际贸易存在自由,只不过是一种被束缚的自由;自由贸易存在平等,只是规则的平等,就算较量的双方实力悬殊,自由贸易对弱者也不会讲半分情面。

■ 3. 开放市场要适可而止

二战后,不管是战败国还是战胜国都告别了一段动荡年月,开始将心思转移到经济上来。不仅发达国家提倡自由贸易,一些发展中国家对此也是热情高涨,区域经济一体化陆续建立起来。

在过去数十年里,对富裕极为渴望的发展中国家已创建了近百个区域性经济集团,如:东南亚国家联盟、中美洲共同市场、阿拉伯国家共同市场、西非国家共同体等等。

不过,有些发展中国家因为急功近利,不但没有因为市场的开放而走上经济繁荣的康庄大道,反而将自己陷入危机中,如亚洲的韩国以及北美洲的墨西哥。

韩国是一个灵活、聪明的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初期,它和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利用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取得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但繁荣的外表更容易蛊惑人心,韩国人在高速发展的经济中,似乎忽视了本国经济上面的劣势,从而做出了错误的经济决策。为了加入世界经合组织,韩国一点都不注重本国资本项目管理,盲目引进外资;另外,韩国政府过于看重外向型经济带来的短期利益,而不在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上下工夫,这些就导致了韩国无力在国际贸易中站稳脚跟,最终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墨西哥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也遇到跟韩国类似的问题。该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过于相信自由贸易的正面影响力,为了尽快加入当时的关贸总协定,置本国经济实力于不顾,过早开放资本市场,致使国际游资以及热钱大量涌入,极大催生了泡沫经济,当该国经济颓势显现,热钱迅速抽离,最终致使该国发生了1994~1995年的严重经济危机。

发展中国家通常具有产业结构素质低下、经济规模不大、抗风险能力弱、易受大国操纵等特点。在这些特点的影响下,发展中国家在与强国的正面交锋中,注定是不会占到便宜的,所以,不宜完全放开国内市场。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回到之前闭门锁国的状态,而是要有计划地打开国内市场,要学会建立非关税壁垒。毕竟所谓的自由贸易,并不是绝对的自由。

另外,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市场的贸易竞争,也要见好就收、适可而止,一旦做得过了头,就会遭到他国抵制。2009年7月28日,欧盟反倾销委员会决定对中国无缝钢管征收为期5年的正式反倾销关税,与此同时,印度也提高了钢管产品的进口关税。法国政府也成立“保护本国生产企业少受外国廉价商品的冲击”的基金。阿根廷和巴西政府几乎同时提高了进口酒类、纺织品和水泥产品的关税。国际市场的一系列连环动作,让人们不禁大呼:贸易保护主义又出头了。

然而,所有事情都是有原因的。如果不是某国出口的产品对本国造成了冲击,任何一个国家也不会重拾贸易保护主义。就拿中国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让各国都无法小觑。尽管欧美的高科技产业遥遥领先于中国,但是在促进就业方面,这些产业发挥的作用还很小。能大量提供就业岗位的还是制造业。目前,在常规制造业上,北美、欧洲还保存着相当大的生产能力,然而,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或多或少给这些国家带来了冲击,造成了他们失业率的上升。

举一个例子。1998年中国制造的鞋子第一次进入西班牙市场。那时候任谁也想不到,廉价的“Made in China”鞋子,在5年后,几乎颠覆了整个西班牙的鞋业市场。在2003年,总人口不到4000万的西班牙竟从中国进口了6000多万双鞋子,平均每人一双半。没办法,谁让这是市场经济,消费者只会购买便宜的商品,而并不在乎是国产还是国外产。就这样,西班牙人纷纷购买中国便宜鞋,而不购买比中国鞋贵1/2的本国鞋子,这致使西班牙制鞋业的失业率一度超过30%。

当在行业的竞争中取胜后,最忌讳的就是沾沾自喜,以为自己从此登上了经济强国之位。更何况树大招风,中国在炫耀自己的经济实力时,却引来了其他很多国家的仇视,具体表现就是中国频繁地成为各国反倾销的对象。

反倾销是进口国政府针对出口企业的诉讼行为,其评断没有绝对标准。确定倾销是否成立、评估倾销造成的损害程度的主动权都握在进口国政府手中。而进口国有没有受到损害,损害程度有多大,通常靠一张嘴说出来,其中不乏“莫须有”的损害,所以,诉讼双方处于不对称的地位。

如果中国感到不公平,不妨换位思考,如果在中国市场上到处都是“美国制造”或者“日本制造”,老百姓会作何感想?想必也会加入反倾销的大军,积极抵制美国货和日本货。

■4. 中东自由贸易是美国的特洛伊木马计

2003年5月,美国总统布什提出要在10年内与中东各国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区,以促进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繁荣。

这显然是一道难题。因为在当时,包括非洲北部和巴勒斯坦在内的中东地区23个国家中,有10个国家还没有加入世贸组织。美国政府想要建立自由贸易区并与之签署贸易协定,首先就要劝服这些国家加入世贸组织。

另外,在巴以冲突中,美国一次又一次支持以色列,直接导致了阿拉伯国家的仇视和抵制。而世贸组织是不会允许成员国参与经济抵制的,美国想要建立自由贸易区,必须想办法消除抵制。

为表示与中东建立贸易自由区的决心,前美国总统布什在一场大学毕业典礼中说:中东很多国家的经济处于普遍低迷阶段,时有吃不饱饭的情况,失业问题也极为严重,这就会导致不满情绪的持续高涨,进而为中东极端势力“恐怖主义”提供了温床。我们应该为中东的和平做一些事情,这样才能让“9·11事件”不再重演。

对于美国在中东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想法,阿拉伯国家表现出极度的不信任。有些阿拉伯人甚至说,这是美国打入中东经济内部的“特洛伊木马计”。特洛伊木马计是一种打进别人内部的战术。阿拉伯人认为,美国此举只是想打入它们的内部,瓦解它们的战斗力。一旦和美国合作,那么中东前景堪忧。

在美国表达了在中东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意愿后,以色列与约旦很爽快地和美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双边协定。埃及、阿曼、摩洛哥政府也公开表示对美国“美国—中东自由贸易区”的设想较为欢迎。

不过除了上述国家外,其他大多数的阿拉伯国家并没有轻易妥协。黎巴嫩《今日阿拉伯报道》专栏作家萨米·萨阿卜发表文章说:美国总统布什在气势汹汹入侵伊拉克时,就为自己绘制了一幅中东政治地图,如今,他又企图在这一地区添设一幅经济地图,这是赤裸裸的在军事霸权的基础上谋求经济霸权的行为。

沙特的《阿拉伯新闻日报》也发表评论说:美国“推行”自由贸易区计划,难逃牟取中东经济利益的企图。

在具体的经济市场方面,阿拉伯国家还有这样的担忧:一旦与美国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美国会以经济利益为诱饵,要求帮助阿拉伯国家实施政体改革。还担心,会有大量美国商品涌入阿拉伯市场,与本地同类产业形成竞争。到那时,美国会不遗余力地抨击阿拉伯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在签订的协议面前,阿拉伯国家将没有任何反抗余地,只能看着地方产业被冲垮。

总之,多数阿拉伯国家相信美国的中东计划是一个圈套,他们不想掉进陷阱,就只能对中东自由贸易视而不见。

其他国家的经济学专家和媒体也分析,美国在打倒萨达姆,取得伊拉克战争胜利后,急切地想要建立“中东自由贸易区”,洋溢着浓重的政治味道。毕竟美国是在未取得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对伊拉克发动战争的,所以美国在伊拉克潦草建立的临时政府机关很难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尤其是中东阿拉伯国家的认可。在权衡利弊下,美国想出建立自由贸易关系的方法,通过经济联盟来拉拢中东国家,一旦美国得到中东诸国支持,不仅可以使自己顺利扶持顺从于自己的伊拉克新政府,还能够扩张自己的经济势力范围。

另外,美国急忙要把中东划入自己的经济势力范围,也可以看做是他对老对手——欧盟的一种忌惮。因为早在1995年,欧盟和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地中海国家建立起一种“全面伙伴关系”,双方达成要建立“欧盟—地中海自由贸易区”的协议。美国此举无疑具有与欧盟争抢“中东经济势力范围”的嫌疑。

其实,早在和苏联的冷战时期,美国就给中东国家将近千亿美元的援助。不过,这并没有让阿拉伯国家对它另眼相看。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美国政治、经济不分家的思想。美国的每一次经济援助都带着明显的功利心理,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被支援国的政治,而这势必会引来阿拉伯国家的反感,以至于美国在阔绰地向中东撒钱无果后,却没有落下好名声。

在2011年5月27日闭幕的八国集团峰会上,欧美国家表示,要对突尼斯、埃及等西亚北非国家施以总额为400亿美元的援助。这让很多国家唏嘘不已,各国纷纷猜测本就债务缠身的西方国家以及它们主导的国际金融机构舍得花大钱援助他国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联想之前建立“欧洲—地中海自由贸易区”的协议以及未成形的“中东贸易自由区”,不难发现,欧美国家就是要通过对西亚、北非以及地中海的经济援助,将经济实力范围扩展到整个非洲大陆。

尽管欧美一再强调想要维护世界安全,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决心,但当日本发生地震和海啸并引起严重的核泄漏事故以后,阿拉伯国家地区的石油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欧美此次的援助计划,必须将石油能源考虑在内。

美国国家安全副顾问迈克·弗罗曼明确表示,阿拉伯国家想要得到援助贷款,必须进行政治改革,也就是要搞“民主化”。除了政治改革,受援国还要开放市场,扩大欧美在阿拉伯国家的股份。由此看来,这种援助实际上仍然是一种主导和被主导关系。聪明的且拥有石油资源的阿拉伯国家对于这种附带诸多条件的空口支票应该是很难接受。

■ 5. 美国玩变脸,不再支持自由贸易

最初时候,以美国为首的经济发达国家为了让用不完的工业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卖个好价钱,积极推崇自由贸易。但随着国际市场一点点扩大,那些经济发达国家才恍然发现,自由贸易不仅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发展中国家也从中寻求到了机会并不断壮大。当吃苦耐劳、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在国际商场上出尽风头,并将一批又一批廉价商品出口给它们时,美国变得越来越恐慌,自由贸易变得不再被推崇。

2008年,奥巴马入主美国白宫,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总统也是官,也是要放把火提升一下人气的。当奥巴马口气坚定且略带强硬地说“要加强贸易保护,只买美国货”时,确实取悦了美国人,却把火烧到了发展中国家身上。

老实巴交的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叫嚣下乖乖加入自由贸易的发展中国家此时才醒悟过来,所谓的自由贸易都是那些经济强国吹嘘出来的。美国作为经济强国能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利用强权推崇自由贸易,自然也可以在21世纪的今天把贸易保护主义搬上日程。

不过,面对美国的变脸,还是有些人因为不甘心而去翻美国老本,紧接着开始批判:当今的美国已经背离了里根时代主张自由贸易的真理,正在走向错误的道路。

不过,继续往深处挖,会发现美国从骨子里是偏向贸易保护主义的。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在就职仪式上特意穿上一套国产服装,以此来支持国货。另一位享有盛名的美国总统林肯也曾说:“我对关税并不精通,但深知,买英国的衣服,会让英国赚钱,买我们自己生产的衣服,会让我们美国赚钱。”刚刚打赢内战的林肯,面对仇恨着的英国,严格地执行贸易保护政策,最终使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1929年4月,当全球经济进入大萧条时期时,美国国会议员霍利和斯穆特要求全面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以保护美国的本土产业。于是,两个月后,美国正式签署了霍利—斯穆特关税法。该法律修订了上千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上调税率的商品有890种,由过去的免税改为征税的商品有50种。

在二战后,也就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的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其产业足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竞争,于是,美国努力掩盖自己坚持贸易保护主义的历史,开始大力推行自由贸易。

1992年8月12日,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组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布成立,同年12月17日,三国领导人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达成一致意见,1994年1月1日,协定正式生效。协定的宗旨无外乎取消贸易壁垒、增加投资机会、建立执行协定和解决贸易争端的有效机制。此协议让美国尝到了甜头,不仅使自己的工业、制造业等企业受益,还增加了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实现了资源的自动配置,使大量劳动力涌向关键工业部门。

美国的自由贸易坚持了几十年,这期间,它一会儿引诱亚洲推行自由贸易,一会儿又鼓动非洲签订贸易协议,一旦遭到拒绝,便大力批判。但是当它的竞争优势衰退时,它又重拾贸易保护主义,美其名曰是反倾销。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很会见风使舵。就像打牌,赢钱的时候,意气风发;一旦输钱,便立刻叫嚣着改变出牌规则。

回到美国变脸这件事情上来,除了奥巴马出台的“购买美国货”的政策外,美国变脸的另外一大标志,就是在2009年9月11日,奥巴马签署对出口美国的中国轮胎实施限制关税这一事件。关于此事件,美方说,从中国进口的轮胎导致了美国失业人口的增加;而中方说,美国轮胎厂关闭的原因跟中国输美轮胎的增加并无直接联系,美国本土生产的是高端轮胎,而中国生产的大多是中低端轮胎,两者是没有冲突的。

联想一下前任美国总统布什。在布什上任后第一年,也就是2001年,对进口钢铁征收30%的关税。迫于贸易国的强大压力,此行为在2003年12月被终止放弃。尽管迷途知返,但经过“钢铁关税事件”之后,美国在全球贸易谈判中的地位急速下降。总的来说,布什还是本着自由贸易的原则行事,在国会唱黑脸时,白宫一直唱着白脸。

相比布什,奥巴马的态度可以说是强硬的,他对中国的限制关税事件是对自由贸易的一种直接否定。除了对中国轮胎征收高额关税后,奥巴马还拟定了碳关税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显示出了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支持。美国《华尔街日报》对此刊发社论,强烈批评奥巴马政府出台的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举措,称奥巴马是“保护主义总统”。不过,社论又称,奥巴马也许并不想发动贸易战,但在国内经济缓慢发展以及失业人口激增的双重压力下,才不得不选择了贸易保护主义。

其实,美国的变脸也是可以理解的。当一个国家经济壮大了,必然需要自由贸易来开拓市场,这样才能让国家更加强大,当一个国家的经济衰落,或者无力与他国竞争时,就会要求贸易保护,以刺激本国经济的发展。从经济角度来说,这是一种不可打破的运行轨迹;从国家角度来说,这是一种被称为趋利避害的本能。

■ 6. 贸易保护的后遗症是报复

自由贸易不会一直顺风顺水,就算有各种国际规章制度摆在那,还是会有人在关税上做文章,让自由贸易向着贸易保护主义发展。贸易保护主义的最有利武器就是关税。从16世纪开始,关税就成了让某些人头疼的问题。国家和个人一样,也是有脾气的。当本国的产品销往他国,却受到关税壁垒的阻挠和盘剥时,报复行动就会出现。

1930年6月,在全球经济危机笼罩下,美国不顾他国反对,毅然颁布了霍利—斯姆特关税法,将上千种进口商品关税提升到历史最高水平。该法案通过后,英、法、德、加拿大等许多国家对美国采取了报复性关税措施。其中,加拿大对16种产品提高了关税,占美国输往加拿大商品总额的30%,美欧之间贸易规模从1929年的历史最高位衰退到1932年的历史最低位。全球贸易在1929年至1934年的短短5年间,下降超过65%。各国GDP都大幅度下降,全球经济贸易进入寒冬时期。

自1972年中美恢复贸易关系以来,美国就开始对中国商品施加各类限制措施。从1983年1月开始,美国单方面限制进口中国纺织品,面对美国挑起的对华贸易争端,中国终于实施了报复行动,宣布不再购买美国的棉花、大豆、合成纤维等产品。中国这一举动吓坏了美国,美国农业界和国会强烈反对纺织品限制,最后美国终于作出让步。

2002年3月,美国以欧盟、日本、韩国等8国出口的钢铁产品损害了本国钢铁业为由,决然启动“201条款”,宣布对多种钢材加征为期3年的进口税,税率高达30%。这一举措招致了欧盟和日本等国的连番报复。同年6月,欧盟对美国部分商品征收100%的关税,墨西哥、日本、韩国等也相继提高关税。尽管世贸组织最终裁定美国违反WTO规则,但经过之前一番折腾,各国皆损失惨重。据估计,欧盟于2002年损失高达2.4亿美元,美国除了损失近数亿美元外,还导致了7.4万从事钢铁业的人失业。

2008年,外国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73起、反补贴调查10起,这时中国沦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2009年以来,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压力有增无减,截至到4月份,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两反两保”调查。然而,中国却很少对他国实施报复行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隆国强建议,中国政府有必要未雨绸缪,提前准备一份贸易报复的清单。他还认为,当贸易保护主义不能以法律形式加以制止时,贸易报复之战将不可避免。

2009年9月25日,在G20峰会上,各国领导人一致表示坚持贸易自由化,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针对于其他国家对美国经济刺激计划中“购买国货”条款的质疑,美国国会特地对这一条款的合法性进行考察。

2009年9月G20匹兹堡峰会开得一片祥和。除了占全球贸易总额比例较小的一些国家仍然坚持贸易保护主义外,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是支持自由贸易的。与2009年4月伦敦峰会时全球经济处于自由落体的状况相比,人们有理由相信,恶劣的经济环境已经过去,各国经济将陆续走向复苏之路。然而,就在匹兹堡峰会召开前不久,中美之间一场关于轮胎和鸡肉的争端,却让人们大跌眼镜。

2009年9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以中国轮胎大量涌入美国,对美国的轮胎工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为由,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所有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征收35%且为期3年的惩罚性关税。随即,中国的商务部对美方的行为做出强烈反应,以牙还牙地宣布要对美国出口给中国的鸡肉产品和汽车部件展开反倾销调查。

美国对中国的惩罚性关税,说到底是因为中国生产的轮胎太便宜了。美国这一做法并没有让自己得到好处。首先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轮胎,有一部分是由开在中国的美国工厂生产,美国征收高额关税,也会伤害到本国所建的工厂的利益。另外,在美国,几乎所有的成年人都有驾照,中国的轮胎占美国轮胎市场的份额大约是16.7%,也就是说,大约有3000万美国人正在使用中国制造的轮胎。奥巴马宣布增加中国轮胎的关税,这就迫使生产商要加价出售,而埋单的却是美国的消费者。

就算美国想通过抬高关税来挽救失业人口,也不会见到成效,毕竟在美国生产低端轮胎的成本很高,美国工人不会因为那少得可怜的工资而工作。

中国对美国的高关税实行报复,也没有让自己得到一丁点好处。和美国一样,抬高关税的钱最后由自己的国民报销了。美国之所以向中国大量出口鸡肉产品,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特色产品——鸡爪。美国的鸡爪个大肉多,很受中国消费者欢迎。相比美国,中国本土不会生产如此多的鸡爪,就算生产,也是个小肉少的。偏爱美国鸡爪的中国消费者,为了吃到美食,是愿意多掏腰包的。所以说,中国的报复最后伤害最多的还是自己,为政府以及企业的行为埋单的同样是国民。

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各国都生产和出口比较有优势的商品,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因为眼红别国在某种产品上的优势而打起贸易保护之战,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对于那些刚刚从经济危机中挺过来的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是最不可取的。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政策或许能为自己出一时之气,但时间一长,弊端就会显现出来,会直接导致本国经济发展的进度,以及国民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

■ 7. 贸易保护也保不出工作岗位来

自由贸易和老百姓之间的利益关系是错综复杂的,一方面自由贸易可以降低关税,使一国产品以较为低廉的价格销售到他国,另一方面,当一国门户全部打开,国内某些企业可能因生产的东西不敌外来产品而倒闭或裁员,这样又会造成失业率的升高。

2009年11月12日,时任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表示,失业率持续攀升给自由贸易造成了巨大威胁,它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造成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抬头。

数据统计,美国2009年10月份的失业率升至10.2%,为26年来新高。在这份数据出来之前,奥巴马就说,想要解决美国的失业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少买中国的东西。而曾与奥巴马竞争总统之位的麦凯恩却反对搞贸易保护主义,始终支持自由贸易,他说,全球化不会自动使每个美国人受益。尽管中国的产品大举进口到美国,使美国劳工阶层呈现失业热潮,但不能因此就全盘否认中国,美国政府应该做的是让失业者获得培训和再教育机会,以帮助他们尽早实现再就业。

麦凯恩还直言不讳地批评奥巴马:一味在贸易保护壁垒上做文章,而不去积极鼓动失业人群创业和再就业,这样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糕。美国在之前从未试图通过放弃自由贸易而赢得尊重和就业机会,现在也不能这样做。

对于奥巴马提出的“少买中国人的东西”这一失业问题解决之道,最愤怒的应该是中国人才对。中国人勒紧裤腰带,拼死拼活生产出了廉价的商品,却被其他很多国家当成是倾销。但是,从客观角度来讲,大批量廉价产品的出口的确很像倾销,他国想要限制进口中国产品,也是难免的事。

不过,限制进口中国产品,就表示戴上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帽子,这必定也是让美国大为烦恼的。另外,就算限制了进口也未必能拯救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毕竟造成失业的原因不只贸易竞争落败这一条,就算通过关税和反倾销打击了进口,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就如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人凭借自己发明的电灯,敲开了一个又一个国家的大门。当电灯普及,各国大批蜡烛从业人员就要失业了。但这并不是一件坏事,没有必要为了一个没落的产业而限制从美国进口电灯。那些从蜡烛行业下岗的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找到一份新的工作,比如生产电灯泡。总之,市场上的人力资源总是流动的,不可能一成不变。失业的人靠充电和劳动,仍然可以找到新的工作。

因为竞争而造成的失业只是暂时失业,并不等于永久失业。想一想,利用竞争淘汰掉一些落后的产业并没有什么不好,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的自动配置,不断提升员工的业务水平。

不过,在失业率面前,一些国家表现得就像溺爱孩子的父母,它们很善于定向补贴。定向补贴就是在高关税下,让进口产品的消费者补贴本国相关产品的生产者。例如,买外国汽车的消费者,就要以缴纳关税的形式,补贴国内汽车工人。很多人因此感到不公平,想不通为什么辛苦攒钱买外国汽车就得负责定向补贴本国汽车工人。

其实,如果能站在长远的角度思考,会发现,补贴本国生产者并不能让他们的生产技术提高,也不能拯救一个没落的产业。与其花大把的钱补贴没落的、没有前途的产业,不如关闭那些没有生产力的企业,把钱作为失业救济金直接发给因此失业的人员,这样国家的负担也会减轻,无需再花钱在一个没有竞争力的空壳上。

随着失业人口的增多,失业救济金成为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想要解决救济金问题,不是搞贸易保护主义,而是要降低关税。只有降低关税,他国的商品才会以最低廉的价格出口到本国,这样失业的人就算没有救济金,也买得起一些商品。另外,本国的企业也不会因为贸易报复而被迫向他国缴纳大量税款,企业省下的钱可以投资到新的有发展潜力的项目中,而新项目自然会拉动就业。

不过,很难有哪个国家可以豁达到无条件地降低进口关税,毕竟这要承担一定风险,谁也不能保证进口关税减免后,本国经济形势以及失业状况就能好起来。

想必奥巴马就是如此,面对美国一直以来所提倡的自由贸易,他自然也不愿意不计后果地选择贸易保护,但是在居高不下的失业率的压力下,他唯有破釜沉舟一试,这样也算给国人一个交代。

奥巴马曾说,他很欢迎和中国的贸易,但前提得是“均衡贸易”,目前,中国并未做到贸易的均衡,他建议中国应发展内需,让内需占GDP的比重提高。单从字面上看,奥巴马还是说得不错的,毕竟中国确实存在内需不足的状况。不过,作为美国总统,奥巴马说这句话定然不全是为了中国利益,他应该是想说,中国发展内需,出口占GDP的比重才会降低,对美的出口也会下降,这样美国的失业状况就能得到缓解。

还是那句话,在世界经济盘根错节联系在一起的今天,贸易保护主义拯救不了失业率。就算美国态度再强硬,终究还是会因为对贸易的依赖,对华重新采取自由贸易政策,就像前两任美国政府对待中国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