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热点

「普及一下」诉讼时效期限,诉讼时效问题的规定

阅读:

大家可能都知道诉讼时效,一般都是三年,但怎么真正运用这个时效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大家不妨接着往下看看:

《民法典》将《民法通则》的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从2年延长为3年,但考虑到权利人知道自己权利受损可能存在较晚的情形,因此规定了最长保护期20年。

那是不是三年一过,我们就失去了请求义务人履行的权利呢?

答案并不是,诉讼时效期间会发生中止和中断事由,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借给别人钱之后,要是他到期不还,我们是不是会催?那么这个“催”就是一个法定中断事由。

那下面我们先来看看,诉讼时效中止和中断的相关规定,然后我再举个例子让大家清楚地理解。

诉讼时效中止是指在最后六个月内,发生以下客观障碍,如果继续计算诉讼时效,会对权利人产生不公平的结果:

1. 不可抗力;

2. 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没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丧失代理权;

3. 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

4. 权利人被义务人或者其他人控制;

5. 其他导致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的障碍。

诉讼时效中断:发生以下中断事由,诉讼时效重新计算

1. 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

2. 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3. 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

4. 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

举例:甲于2022年1月1日借给给乙1万块钱,并约定2022年2月1日还钱,但是乙并未在按照约定时间还钱,那么诉讼时效期间自2022年2月2日到2025年2月2日止。若期间甲于2022年9月4日向乙要过钱或者乙主动说要还甲的钱,那么前一个诉讼时效期间中断,新的诉讼时效期间从9月5日重新计算,直到2025年9月5日止。

那么甲是不是只能在这些期间行使自己的权利呢?

当然并不是!甲仍然有请求乙还钱的权利,只不过乙有了不还钱的抗辩权,但是如果乙不知道或者忘记行使的这个抗辩权,承认还甲的钱,甲仍能拿回自己的钱。因此诉讼时效并不是大家想象地那么简单,当然也不是那么复杂,它其实很贴近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各种规则。

那大家又会问,如果当事人约定分期付款,诉讼时效又怎么算呢?

那就适用于诉讼时效的特别规定:当事人约定分期履行债务的,诉讼时效期间自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也就是说最后一期付款日到期后,才开始计算诉讼时效期间。

同时《民法典》还规定了未成年人遭受性侵或者遭受法定代理人的侵害的一些特殊规定:

1. 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若未成年之前,其法定代理人与侵害人私了了的,受害人在年满18周岁后,仍可以请求损害赔偿,这里的诉讼时效期间是未成年人满18周岁后的三年。

2.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其法定代理人的请求权的诉讼时效,自该法定代理终止之日起计算。

当然不是每种请求权都适用于诉讼时效,比如抚养费、赡养费这些,就不应该有时间限制,

下面是不适用诉讼时效的情形,大家也应该熟知:

1.请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

2.不动产物权和登记的动产物权的权利人请求返还财产;

3.请求支付抚养费、赡养费或者扶养费

4,依法不适用于诉讼时效的其他请求权。

大家对诉讼时效还有不明白的,可以留言讨论。

关注我,跟我一起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