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热点

推荐看法大全:文科生可以报考心理学吗,文科生为什么这么难

阅读:

“重视理工科教育,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此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一篇工作论文引起广泛热议。

央行近日发布的工作论文(图/网络)

这篇《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的论文是由四名文科博士联合发表,文中的这番表述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文理之战”,文科生们表示:“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文科生好像一直处于鄙视链的最低端。我们的文科生真的太多了吗?文科生真的是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吗?

1、“学文科是因为智商不够”?

传统的文、理科分界,很多人会停留在高中层面的“文理分科”,即理科学理化生、文科学政史地。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理科学不会才学文科吧”……长久以来的“文理之争”,文科长期处于下风。“重理轻文”的各种言论一度盛行,文科生们有苦难言。

其实,对于多数学生而言,智商上的差距并不大。高中时期选择学习理科还是文科,更多可能是兴趣、性格和环境等影响。

近日因论文“参考文献”第一句“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而再度引发关注的力学大师钱伟长,他的经历让网友惊叹。

18岁的钱伟长以中文和历史两个一百分的成绩考进了清华大学,但他的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钱伟长一夜之间做了一个决定:弃文从理,科学救国。

随后,钱伟长将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扑在物理和数学上,四年后他成为8名顺利毕业的学生之一,并且成绩优异。

从物理只考5分的文科尖子转型成中国力学泰斗,一代科学大家,他入学时选文科又怎么可能是智商问题呢?

2、文科生比理科生在选科、升学上更难?

文理分科是对学生进行分别教育,确实造成了“两种文化”,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割裂。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打破了传统的文理科界限。新高考地区的学生除了语数外3科参加统一高考外,可以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根据报考要求和兴趣自主选择3科作为考试科目,即“6选3”(浙江7选3,多一门“技术”)。

新高考改革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性,纯文或纯理科生或将减少。从各种组合可报专业比例看,传统文科组合“政史地”可报专业仅覆盖52.9%,传统理科组合“物化生”则覆盖了97.4%的专业。

总体上来讲,高校对物理、化学等理科科目选考的限制较强,而对文科科目的限制则较弱。但反过来,对于考生来说,选考物理的专业覆盖率则是最高的,在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的余地更大。

另外,从各地历年高考报录比数据来看,大部分省市文理考生数量很接近,但是文理录取人数比例却差距悬殊。在录取分数线上,文科生的最低投档线也比理科生要高一大截。

当前,我国已经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在之前的“大扩招”中,文科类扩招尤其多,选报文科的学生也快速增长,但其实我国大学大约60%的专业都是理工科专业。

此前有文章提到,2017年全国高校本科506个专业中,文科专业只有不到200个,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文理兼收,如经济学类、法学类、教育学类等热门专业。这些现状都会给公众一种“文科生高考更激烈”、“文科生想上大学、上名校更难”的感觉。

3、“毕业即失业”,文科毕业生就业也难

很多人认为文科生收入低,工作不好找,好工作更难找,真的是这样吗?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2019届本科毕业生平均月薪为5440元,月收入排名前10的专业类分别是: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仪器类、电子商务类、金融学类、交通运输类、管理科学与工程、数学类、财政学类。

在这些专业类中,除电子商务类、金融学类、财政学类是文理兼收的专业外,其他的高薪专业都是理工科。

从近年来发布的本科就业红牌专业来看,文科红牌专业占比一直是在一半及一半以上,2018—2020年人文社科类红牌专业占了80%以上,而绘画、音乐表演、法学连续三年都拿了“红牌”,应用心理学、历史学等专业也多次上榜。

就业压力下,随之而来的是“考研深造热”,人文社科类专业的研究生报考人数远多于工科类专业。

这当然并非是考生更青睐社科专业,而是因为社科专业不好就业,哪怕你是211院校毕业生,也未必能顺利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无奈之下,大量社科专业的毕业生不得不通过提高学历来增加竞争力。

对比2017年浙江大学硕士报考录取比,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社会科学专业往往是报二三十人,录取一个;但到了工科专业,就变为报几人录取一个,部分专业报考不足2个人就录取一人。

南开大学同样如此,公共管理专业近60:1的录取比,而一些工科专业竟然是1:1的录取比。

4、重视理工科并不等于要贬低文科

回顾历史发展,我国强调理工科教育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在连一个铁钉都要进口的状况下,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尽快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离不开大量理工科人才培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实力持续提升,在一些重要领域方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并取得大量创新成果,极大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科学技术深刻地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命运。

西方很多专家在分析中国创造的经济奇迹时,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我们重视理工科人才的培养。大文大理时代,最多时有近70%的学生是学理科的,我们每年培养的工程师几乎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总和,而这些工程师为中国这几十年的经济奇迹做出了巨大贡献。

“十四五”时期,我国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近年不断加大对理工科人才的培养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

不可否认,理工科对于建设国家、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文科在社会发展中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国家的进步不仅体现在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也要看人文素养的提升,以及社会治理的文明程度。

文科与理工科各有价值,重视理工科并不等于贬低文科、不学文科,这是一个基本的逻辑与常识。

5、人文日新:破除壁垒 走向学科“大融合”

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在加快推动“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和“新文科”建设。“新文科”格外追求“学科融合”,从分科治学走向学科交叉,所谓“新文科”就是破除学科壁垒走向各学科“大融合”的文科。

2020年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会议上表示,“新文科”就是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他强调,文科建设不仅影响文科本身、影响理工农医教育,更影响高等教育全局,因此,推动新文科建设,就是要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

文科占学科门类的三分之二,占专业种类和在校学生数的半壁江山,门类众多、特色各异,在教育部提倡“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文科与理科的关系问题和两者对于人的影响都需要重新认知。

现如今,以人工智能应用为标志的新科技日新月异,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正在走向可能。“新文科”也在尝试拥抱“新科技”,用科技进步发展学科建设,“新文科”概念的兴起对文科生的素养提出了新要求,也将赋予文科人才在时代中新的使命。

同样,理工科人才想要走得更远,不仅需要专业的科学知识,更需要厚实的人文打底交叉,这也是很多科学家的共识。清华大学近些年不断强调和推进的“人文清华”就是一例。由此可见,争文科理科孰重孰轻的一时意气大可不必。唯有既各展其长,又相互融合支撑,一个国家才能创新发展,生机勃勃。

参考资料:

《文理之争,究竟该争什么》 科技日报

《我们为什么要强调数理化?》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陈志文

《社会堕落,从贬低文科开始》闫肖锋,中国新闻周刊

《文科生太多会导致国家发展停滞?》 马光远,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