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热点

24小时百科讯息:心理现象,心理学在生活中的体现

阅读:

在一定时间段,人的心灵资源是有限的,每个人总会希望正反馈和负反馈相互平衡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比如做完一个对自己而言负反馈大于正反馈的事(例如作业、而且个人对学习没有建立积极的正反馈【自我提升、求知欲等】,更多的是觉得枯燥、被动、甚至厌恶),那么个体就会希望做些对自己而言正反馈大于负反馈的事(例如玩)。


嗯……我前面可能说的不准确,“每个人(或许不是)总会希望正反馈和负反馈相互平衡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而只是希望获得更多的正反馈,但是现实中很多时候能做什么事情不是由自己决定的,而且即使对于同一件事情,每个人所感受到的正负反馈也不完全相同,例如有些人能心安理得的玩(强正反馈),有些人 身在玩 心却觉得自己堕落于是陷入矛盾之中(正负反馈相冲);还有些人觉得玩(比如玩游戏)完全没有意义、而且还会耗费自己的精力,他们更倾向于做其它的事(比如学习求知、发展自己),对于他们而言玩游戏就是一个强负反馈的事(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在浪费自己的时间,或者其它),而学习是一个强正反馈的事(可能是因为自己能从此感觉到自我的提升、价值的延展、对自己的人生能有更多的话语权和掌控权……)


呃……不过我写这个感想主要想表达的不是这个观点,而是另一个……

当一个人在一定时间段整体感受表现为一个负反馈时,个体就可能出现一个失衡状态。通俗点说就是补偿理论,我付出了却没有得到“自己觉得”应有的收获,某个方面没有得到满足,就可能通过满足其它方面(欲望、兴趣、本能……)来平衡自己。但这个“满足”很容易“过度”甚至造成个体的崩溃,比较常见的就是压力太大(负反馈过多)导致的食欲等欲望增加(暴饮暴食)或者其它情绪的爆发,通过这样一些方法去发泄、调整,用于中和负反馈。


有些人可能觉得自己没什么具体的烦恼,但总感觉自己有些喘不过气,这可能是因为整体感受呈现为负反馈,但是一个时间段所经历的事情是很多的,大脑不可能准确清楚的记得每件事,但是你对每件事情的感觉可能都记录在潜意识当中,单论其中的一件小事其实没什么,比如有件小东西丢了、向别人说话却被忽视、今天突然下雨衣服都湿了……但当多个较弱的负反馈汇聚在一起,就成了一个能引起个体清晰感知的负反馈。


面对负反馈,一味的寻找方法去产生正反馈、中和负反馈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可能造成整体事态的恶化……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将精力都放在产生正反馈上,用于制约负反馈的精力就会减少,最后负反馈往往就会滋生状大,而人能获得的正反馈是存在上限的,甚至现在大部分人获得快乐的阈值也越来越高……接下来会怎样,就自己思考吧。

例如大部分暴饮暴食的人都会愈演愈烈,难以克制吧,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对自己身体健康造成伤害,而身心又密切关联,所以很容易造成身体和心理相互影响、共同恶化……

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得解决负反馈(问题的根源『压力、心态、思想……』),甚至把负反馈转化为正反馈,具体方法基本就两种,改变自己所处环境、调整自己的认知,至于到底要怎么做,还是要看自己、靠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尝试调整,必要的时候也需要外界干涉。


补充:

把负反馈转化为正反馈,具体例如,由抗拒厌恶学习,转变为接受适应学习(这里指的学习,不是狭义的“教育中的学习”,而是广义的“生活中的学习”。不过虽然“教育中的学习”往往显得死板和强制、让人厌烦,但是也有它的作用和益处『一定程度上提升自己的多方面能力,还是社会提供的一种比较稳定和成熟、但也有些僵化的改变自己阶级和生活的机会,也可以说是工具』,如果只看见它的坏处很容易陷入偏激的消极主义『比如学习无用论』,反之只看见好处则容易陷入乐观主义和理想主义『只知学习书本上有形的知识,却不知道生活中没有明显定义的学习同样重要』,当然如果能一直坚持乐观和理想也很好【心态好,又有目标和动力,不会想太多,要是再加上恰当的思维和方法,有很大机会走到某个领域的前沿,到时候,一定程度的缺点『比如不善人际』只会被别人当作成功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前提是自己某方面足够优秀】,但是人生早期的乐观和理想是很脆弱的,是建立在物质和环境基础上的,一般很容易被现实击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