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父女亲情,一边是利益纠葛,至亲对簿公堂究竟为哪般?且看镇原法院如何用“心理疏导”良方打破“清官难断家务事”魔圈,于日前成功调解一家事纠纷。
2023年4月,郑某诉称其欲在宅基地修建房屋,遭到女儿女婿多次阻挠和妨害,双方为此发生纷争。
诉状中只有寥寥数笔,但法官在“家访”调查中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原来,郑某私下将自家1亩旧宅基地,以4万元价格转让给侄子修建房屋。郑某女儿得知后,觉得自己被蒙在鼓里而心生不满,遂以该土地转让协议无效为由阻拦房屋施工。
随着调查的深入,法官发现,由于郑某年逾八旬,行动不便,其养老金、耕地补贴等被女儿代为管理,郑某对此很是介怀,以致父女间隔阂日深。
表面看来,该案是一起排除妨害纠纷,实质上却是件棘手的家事纠纷。房屋基础已然建成,郑某侄子的损失怎么办?郑某与女儿濒临破裂的亲情,又该怎么修复?
案子如何破局?综合相关案情,法官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心事还需心药医,决定以亲情为切入点,以心理疏导方式解开父女心结,进而达到化解矛盾的目的。
为了让这对父女重续亲情,法官和调解员、村组干部等人一道,在双方之间来回沟通,力图把法理情理事理说到当事人心里,引导他们换位思考看待问题,换个心态放下执念,换个方法来处理事情。
最终,经过众人不懈努力,郑某父女积怨得以消除,对立情绪得到缓解。法官趁热打铁组织双方进行调解,郑某侄子同意在原有基础上增加3万元转让费,郑某女儿则对该宅基地转让协议予以认可,并许诺对郑某的养老金等收益做出妥善安排以便其安享晚年。
纠纷化解了,心情大好的郑某当场提出撤诉。
“家事纠纷不能简单机械地拘泥于‘诉’,应把‘修复’和‘治愈’放在首位,将案结、事了、人和同步推进。”谈起办案感受,该案主办法官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