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常的工作日,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精神科门诊等候处坐满了人。饭点已过,办公室中坐诊的医生还在工作,桌旁早就送到的盒饭已经凉了。“钱医生,您先吃饭吧,吃完再给我看也不迟。”“不急,先给你看,你排了这么久的队不容易……”
这位“来不及吃饭的钱医生”,正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时任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的钱敏才;2020年11月,钱敏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全国先进工作者的荣誉表彰。
那个曾经不喜欢医院的孩子,最后成为了一名医生
20世纪60年代,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的钱敏才家庭环境并不太好,对于那个年代的孩子来说,最大的愿望莫过于走出农村。抱着这样的想法,钱敏才在权衡过后选择了学医。
“每次去医院输液我都感觉阴森森的,消毒水味总是让我很难受。”如今面对患者沉着冷静的钱敏才,曾经也是一个害怕医院的孩子。在学医的过程中,钱敏才逐渐了解到医学的博大和神奇,年幼时对医院的恐惧也逐渐散去。在学习中,钱敏才也深刻意识到作为一名医者该有的担当,本就不怕苦不怕累的他,在一节节课程、一次次实操中迅速成长,养成了稳重仁爱、敢担重任的性格。
毕业后,钱敏才作为实习医生来到医院实习。作为一名“初来乍到”的新手,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跟着前辈抄医嘱、查房,但即使是面对这样的小事,他也毫不松懈、一丝不苟地完成。由于大学学习的临床医学没有细分方向,钱敏才最初对于精神科并不十分了解,他反复向前辈学习经验、阅读大量医学杂志,不放过每一个可以学习的机会。
钱敏才真正的从医经历始于一次夜班。彼时的他作为精神科室唯一留下值夜班的医生,手里有了处方权,他身着白大褂走在空荡的走廊上,内心忐忑,“来的病人是我不熟悉的病例怎么办?自己的能力不足以给病人建议怎么办?书本上的知识无法运用到临床怎么办?”钱敏才在心里反复询问自己。“万事开头难”,实习期间所做的努力不会白费,一切的顾虑都在他听到那句“钱医生”后荡然无存。
怀揣着那份第一次被唤作医生的欣喜,钱敏才更加踏实勤勉地工作。医学领域需要实干家,而钱敏才恰好就是其中的一员。太阳东升西落,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的门口每天车来车往,曾经的临床新人如今已然是一名医术精湛的医者。
“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心系患者、亦医亦友
谈起自己的从医生涯,钱敏才认为最具挑战的时期是他担任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主任的那六年。由于精神科病例的特殊性,钱敏才每天晚饭过后总会习惯性地再回到病房巡视一圈,看看有没有特殊情况的发生,偶尔遇到患者冲动伤人,他也牢牢遵循“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这八个字。
“绝大多数患者是能理解医生的,很多时候冲动伤人并不是患者的本意。”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每年都会请律师为医护人员培训相关法律知识,很多时候,律师会用极端案例举例。钱敏才总是告诫大家:“极端案例毕竟是少数,不要把极端案例放在所有病人身上,我们要做的是治疗病人而不是恶意揣测。”
正因如此,钱敏才和自己的患者始终保持着一种“亦医亦友”的关系,许多治愈的患者会给钱敏才打电话报告自己最近的消息,考上大学、结婚生子、日常祝福……其中有一位新加坡华人,在各地就诊未果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钱敏才处治疗,没想到两个月就治愈了。直到现在,这位病人每年都还会给钱敏才打越洋电话拜年。
精神科患者是弱势群体,经过多年的临床治疗,钱敏才深深意识到,许多精神科的医学问题实际是社会问题。“很多治愈的患者回到社会会面临社会的歧视,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为此,钱敏才建议给回归社会的患者提供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除此之外,他希望每一位精神病人都能够得到“有尊严的治疗”,“医院不是监狱,医疗人员要提供开放的管理、家庭式的照护。”了解了这些,自然不难想象为什么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的门诊大楼看上去就像童话中的玻璃花房。
钱敏才不仅是一位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医生,他还是随时冲到一线的救援队长。“5.12”汶川大地震,他临危受命,担任浙江省医疗救援队心理危机干预队队长,带领队员们克服余震、狂风和暴雨等种种困难,对灾区群众实施心理援助,提供医疗咨询和医疗服务。“每当治好一个病人,都有一种无以言说的成就感。”
在医院管理的十多年时间里,钱敏才把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打造成了一个“最具幸福感”的 医院,明确医院发展路径,加强人才建设和学科建设,进一步打响专科品牌、做强综合学科,为众多精神科患者争取更多的社会及医疗保障。由于任职年龄原因,如今的钱敏才已退居二线,担任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名誉院长,负责老年精神科的工作,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守护人民的心灵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