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热点

讲解新闻大全:心理健康咨询平台,心理健康咨询平台有哪些

阅读:

从1月27日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开通了心理支持热线和网络辅导服务。

疫情期间,类似项目还有很多。虽然心理健康服务项目“遍地开花”,但也反映出心理应急服务的不足。

今年,全国青联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建设国家级心理健康服务平台,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提案》(以下简称《提案》)。同时,共青团中央也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加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青少年心理援助服务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形成合力建设国家级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疫情期间,很多专业机构都意识到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工作的重要性,纷纷采用电话热线、网络求助等方式,满足民众对心理服务的需要。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妇专委常务副主任杨波为记者梳理,疫情期间,有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心理学会组织的多个服务项目;有各大高校组织的心理服务热线,如华中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等;还有行业头部企业,如简单心理、壹心理等也开展了类似服务。

“每个单位都在推动,但推动的方向不一样。”杨波分析,“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资源分配不平衡。”

对此,《提案》提出,要建设国家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建立政府为主导、统筹民间力量的心理健康服务管理体系。

根据《提案》设想,管理体系分为三级,一级为国家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制定平台管理制度、搭建服务平台范本、完善丰富专家库、规范人才筛选标准及培训系统、编纂心理健康服务指导手册、组织专家开展研究。

二级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心理健康服务平台,负责当地民间心理机构、高校及科研院所心理专业人才的统筹管理,专业人员数据库的建设、人才筛选及培训,组织专业人员开展日常心理教育宣传,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统筹调配专业人员开展服务。

三级为各地市级心理健康服务平台,管理本地民间心理机构,专业人员数据库的建设、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的筛选培训及日常心理教育宣传,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统筹调配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力量开展服务,事件结束后对重点人员的随访调查。

与此同时,《建议》专门提到,要加强国家层面的心理健康服务建设。“要打造国家级或省级心理援助热线、网络平台(比如卫健委12320热线、共青团12355热线),统一受理处理、跟踪转介青少年心理危机个案。”

用好平台充分发挥协调优势

疫情期间,最让郭倩倩开心的回应是:“这个问题我清楚了,还有个事情想和你分享”。“这表明心理辅导已经对受访者起作用了。”她解释说。

1月28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处、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妇女健康与发展专业委员会等联合发起“抗击疫情从心开始”心理专项志愿服务项目。作为北京协和医院健康医学部心理咨询师,她第一时间报名参加。郭倩倩认为,平台建立后,可以与相关医院科室衔接。“某些求助者,如果已经严重到神经症或心理障碍的程度,医生可以及时介入;同样,病人康复后,也可以转接到服务平台。”

“抗击疫情从心开始”心理专项志愿服务项目负责人杨波说,人才队伍问题亟须关注,运行初期,项目就遇到了志愿者招募慢,符合标准的心理咨询师少的问题。

为了充分用好国家级心理健康服务平台,《提案》从人才队伍建设、权威信息发布两方面提出了建议。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提案》建议,要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人才库,制定详细的工作职责、筛选标准及培训培养计划。国家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对其具有优先调配权。“建立并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专家库(负责督导、培训)、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库(提供心理卫生服务),所有人员信息均入库联网。健全人力资源共享、调配机制,可委托各地民间组织参与志愿者联系管理。”

在发布权威信息方面,为了提升全民心理危机应对能力,《提案》提出,要通过国家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及各级政府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发布权威信息。日常通过科普文章、公益讲座等方式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危机发生时,第一时间发布心理援助途径,开展心理监测,根据不同人群特点,提供心理服务。

除此之外,《提案》还建议,要加大相关科研投入,提升心理健康服务水平。公共卫生事件中因接触受限,传统面对面心理健康服务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网络的普及、5G技术的发展,亟待进一步探究通过在线的方式开展一对一心理服务及团体心理辅导。

增强针对性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从1月25日起,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常务理事张满江每天都要准时坐到电脑前,准备当天的12355青少年服务平台心理咨询工作。

疫情防控也是心理战。在12355青少年服务台受理的个案中,很多学生的心理因疫情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以恐惧担忧、憋闷烦躁为主要表现。这些问题如果不在复学前有所调整,将会以惯性的方式影响学生复学后的学习效果、人际关系等。

全国12355青少年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平台项目负责人许建农认为,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还没有形成,与成年人相比更易冲动,抗挫折能力弱,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更需要特别关注。

尽管青少年具有很多特殊之处,但当前青少年的心理服务却存在“心理援助针对性不足”的问题。

为此,《建议》提出,要实施分众化目标人群心理干预。根据受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影响的感染风险、心理压力、承受心理应激强度不同,分级分类对不同人群实施分众化预防干预。

“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评估目标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识别区分高危人群、普通人群;针对各类人群施行相应的心理预防干预策略,提高针对性及有效性,避免低效率或者不恰当的处置。”

不仅如此,《建议》还提出,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筛查机制,形成统一、全面、标准的心理精神健康筛查条目数据库,在全社会普及常态化心理筛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心理危机个案。

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引导方面,《建议》提出,一方面要及时宣传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和具体安排,宣传事件处置的总体态势和积极成效,引导群众通过权威渠道了解处置信息及防护知识,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科学理性看待突发公共事件;另一方面,要综合运用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及传统媒体,挖掘宣传富有创意和感染力的新媒体产品,构建立体式、全方位宣传格局。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杨宝光 李田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