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热点

一起来了解一下合肥心理医院,合肥心理医院三甲

阅读:

“你是不是觉得我开车比较猛?”在安徽合肥的高架路上,孙倍成驾驶着他苏A牌照的汽车,目视前方,问了记者这样一个问题。此时,正是合肥的晚高峰时段,在车流的缝隙处,孙倍成瞅准机会,一踩油门、轻抹方向,又完成了一次快速变线。“我是外科医生,我对自己的敏捷性还是很有信心的。”孙倍成笑着解释。

孙倍成不只是一名外科医生。今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官网显示,孙倍成任该院执行院长,几个月后,他任医院院长。此前,孙倍成的职业生涯没有离开过江苏南京。他出生于1970年2月,2001年7月获南京医科大学外科学博士学位后,赴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8月回国;2018年1月,任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副院长、肝胆胰中心主任。

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沪苏浙皖干部人才跨省、跨市交流日趋频繁。2018年底,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被安徽省政府聘任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在最新出炉的“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中,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安徽“唯二”上榜的两家医院,其中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排名全国第75位,安徽省第一,医院科研学术排名全国第45位,较去年上升5位。

从南京跨省到合肥工作近半年,孙倍成越来越适应这里的生活。他的老家在江苏盱眙,和合肥同属江淮官话区,孙倍成认为自己能完全听懂合肥话。根据合肥的人才政策,最近,孙倍成摇号购置了合肥的人才房……在记者搭车的这一路上,孙倍成没有使用车内的导航地图,“当然不用开导航,医院附近我已经很熟悉了。”孙倍成说。

“我们安徽是患者流出最多的省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孙倍成脱口而出,用了“我们安徽”,而他觉得患者流出的现状,确实是安徽医疗卫生发展的痛点之一,数据显示,大约有22%的安徽病人到外地求医问药,大多流向南京上海杭州等长三角城市,这反映出安徽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短缺的问题,这也是安徽近些年下决心要补齐的短板之一。

对于安徽本地医院来说,想要解决患者外流问题的方法恐怕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质量,努力打造与一线城市同质化的医疗服务平台,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我们努力的道路非常漫长,但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给我三五年时间,这里肯定大不一样。”孙倍成语气坚定。

安徽吸引力

打开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官网,孙倍成是医院管理层里的“少数派”——安徽医疗系统中,安徽本地人执业“浓度”很高,在安徽的医院里,如果有人问起“你是哪个地方人”,问的一定不是来自全国哪个地方,而是来自安徽哪个地方,这其中,隐含着颇多无奈。“以前都是我们医院的人跳槽出去,很少有人跳进来。”安医大一附院一位工作人员想了想,换了个词,“流出为主,流入为辅。”

安徽的医院对全国人才的吸引力有多大?在扎根合肥之前,孙倍成对合肥和安医大一附院都不太了解,“总觉得是‘隔壁’的医疗底子比较薄”,直到安医大一附院找到孙倍成,向他介绍医院正在全国范围内招聘院长,并征求他的意愿时,他才意识到安徽已经让人刮目相看。

看到这样的诚意招聘,孙倍成心动了。“放眼全国,像安医大一附院这样的医院,多是系统内提拔,很少在全国招聘院长。”孙倍成分析,从安徽这个全国觅才的举动,就能看出安徽的胸怀、担当,以及增强发展的紧迫感。

孙倍成并不是个案。“在全国来说,我们现在引进人才的力度可能是最大的。”安医大一附院常务副院长李家斌这样说。李家斌分管医院人力资源,在他印象中,从2018年他分管医院人力资源后,医院招引人才的力度就在不断提高。“我们给的待遇,比上海、北京、杭州、南京等地的医院,都要优越。”李家斌介绍,对于高端人才,医院采取“一人一事一议”的方式支持。

在安徽的医疗卫生系统,近些年,这样的高端人才流入事例并不鲜见。2018年,翁建平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临床医学院执行院长、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副院长,此前他长期在中山大学附属医院工作。2019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副书记刘连新,入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担任执行院长。去年2月19日,安徽医科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徐马飞,成为长三角区域内享受跨省户口网上迁移便民措施的第一人,将户口从上海迁至合肥。

入职半年,孙倍成也看到了安徽的诚意。最近,安徽省科技厅鼓励并批准安医大一附院成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相关部门也为医院加码了人才启动资金,2022年度医院获批资助经费高达1.3亿元,创历史新高。“我看到他们已经用最大的资源去支持我们,这说明人才在这里能有一个施展的空间,对不对?”孙倍成这么问,显然心里有答案。

这半年,孙倍成拿出了一份亮眼的科研成绩单。10月5日,孙倍成作为通讯作者之一在顶尖科学杂志《自然》刊发论文,首次揭示胞外基质中I型胶原蛋白的降解状态决定了胰腺导管癌的发展和患者的生存期,为胰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间隔2天,10月7日,孙倍成等人领衔的研究团队又在另一个知名科学期刊《细胞》上刊发论文,首次发现在肿瘤引流淋巴结中存在肿瘤抗原特异性的记忆CD8+T细胞,并证实了该群细胞在PD-1免疫检查点治疗癌症中的关键作用。

资源向人才倾斜

得知孙倍成任职安医大一附院后,正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博士后站进修的江依洋才下定决心,要回合肥。在记者采访孙倍成当天,他刚刚在安医大一附院办理了入职手续。

江依洋是土生土长合肥人,此前,江依洋一心想往大城市发展,直到遇到孙倍成。大约一年前,江依洋经同学介绍认识了孙倍成,在交流中,江依洋被孙倍成口中所说的“科研品味”打动了。“我们要做一个有科研品味的工作。”第一次听孙倍成说这句话时,江依洋就立刻理解了其中的真意,并深以为然。“它未必是流行的,未必是爆炸式的,但做出来一定是有意义的。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可以一起深耕,长期积累,耐得住寂寞,一起去做一件酷酷的事情。”江依洋一边想,一边细细描述着他理想中的学术工作。

这并不是说说而已。江依洋所进行的结构生物学研究需要用到价格昂贵的冷冻电镜,但国内拥有这项仪器的医院并不多。在回国前,江依洋曾经联系过拥有冷冻电镜的某所高校,却发现这所高校内其实无人使用这项设备,而是将它作为吸引人才的一个手段。“从买到运转起来需要5年,如果不是有团队真的要用,挺浪费的。”江依洋语气平缓,却抓出了重点。

现在,在孙倍成的推动下,安医大一附院计划采购冷冻电镜,即将签订购买合同。“再贵也要买!至少有两个团队要用冷冻电镜,我们医院其他团队也能够利用结构生物学去解析发病机制。”在孙倍成眼中,冷冻电镜不仅仅是台实验设备,更是给人才的平台和信心。“要把他们需要的硬件平台搭建好,甚至于要超出他们的想象,这才能引来人才。”

入职将近半年,孙倍成对医院进行了系统调研,“基本上把整个医院的情况摸清了”。根据他的调研和观察,安医大一附院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紧缺,尤其缺乏高层次科研和临床领军人才。一所医院的临床和科研能力,与医院在行业内的地位和影响力息息相关,知名医院的格局、模式、运营等都在朝着研究型医院的方向发展,但目前,安医大一附院还缺乏顶尖的临床科研团队。

“人才的聚集实际上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命脉。”孙倍成看到,有的优势学科,因为领军人物的缺失,造成了一批成熟人才的流失,直接导致优势学科出现严重滑坡。“必须根据学科发展定向引进人才。”孙倍成说,除了引人才还要建平台,目前医院高新院区的一栋科教大楼的16层到24层正在改造建设转化医学研究中心,这里将成为科研人员的实验平台。“不要怕花钱,要舍得向人才倾斜。”在开会时,孙倍成叮嘱财务部门。

最近,孙倍成已经能感受到一种聚集效应在慢慢发生。在他的穿针引线之下,今年医院引进脑科学研究团队,肝移植团队及临床免疫研究团队等多个领军人才团队,进一步充实了医院人才队伍。在近日召开的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医院11项成果获省科技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成为安徽省内获奖数最多的医院。

“每个星期都有优秀人才加盟,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孙倍成透露,在接下去的半年内,医院还将聚集一大批顶级科研人才。“可以这么说,在长三角地区,如此规模的人才聚集都将是非常难得的。”孙倍成再次露出自信的微笑。

江依洋也感受到了这种聚集效应。他在美国的一位同学即将毕业,对于安医大一附院的冷冻电镜平台很感兴趣,跃跃欲试。他正等着江依洋入职后告诉他具体的研究环境,再定求职方向。

工作节奏要拉起来

“我的经历很坎坷。”孙倍成说,虽然他已是享受国务院津贴的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但他拒绝用“学霸”来形容自己。“我认为我是一个天赋很差的人,但我的努力是一般人达不到的,一直是全班最努力的那个学生。”孙倍成这句话并非夸张。从年轻时起,孙倍成就有个称号——时间狂人,据说这是因为他在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3年时间没休息过一天。努力已经成了他的习惯,他的秘书告诉记者,孙院长每天通常6点20分就到医院上班,为此,办公室工作人员也尽量提早一点到岗,但依然赶不上。孙倍成一般不吃午餐,并将午餐的时间用在了回复邮件、处理公务中;他的下班时间不固定,晚上9、10点在做手术是家常便饭。

“这里的工作节奏还是偏慢。”到合肥近半年,看来这件事让孙倍成至今没有适应。“半年这个节奏还没拉起来,一年后肯定要拉起来。”孙倍成笑了笑,但语气里没有半点开玩笑成分。说着说着,孙倍成的语气开始着急起来。另一边,由他牵线从清华大学引进的杰青董忠军教授也有些着急,原本他想利用安医大的医疗资源,结合临床和技术,打通“产学研”,大展拳脚,但落实到操作层面,现有的人才引进制度不够清晰、实验室的施工进展缓慢等都在消磨他的耐心,单单一个购买仪器需要走的报销流程就让他感觉头疼,此前董忠军可以通过正规途径买到价格更便宜的仪器,却因为不符合医院的报销流程而被迫搁置。

“我们一定要坚决支持这些人才,不能够持怀疑态度。”孙倍成的回应斩钉截铁,但从这一案例中,也可以看出医院的体制机制仍有完善的必要。最近,孙倍成已经开始着手起草制定人才引进制度和博士后引进制度,希望能从制度层面彻底解决团队建设、人才引进、学科发展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

人才引得进来,更要留得住。“我身在其中,深知其中的一些苦涩和奥妙。”孙倍成心有戚戚焉,但他很快又换了种思考角度:“难,才更需要我们来干,认为是对的,就一起去干。”

栏目主编:孔令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