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天津公布了2023年的供地计划。
全市拟供应国有建设用地4628万平米,涉及住宅、商服、工业等。
总体量与去年基本持平。
其中,住宅用地,计划供应580万平米。
普通商品住宅用地570万平米,保租房用地10万平米。
从官方发布的供地计划,能看出今年天津对房地产市场的态度。
较以往有所调整,划重点。
不搞“土地漫灌”
今年,计划供应住宅用地570万平米。
去年是600万平米,减少了30万平米。
虽然今年需要刺激住宅消费,但在供应端依旧谨慎。
不搞“土地漫灌”,也就意味着不追求土地成交量。
那么,地价就能保持住,以量换价。
土地端稳住,房价也就有了稳定的前提。
天津新房,继续去库存
按全市平均容积率1.6粗略计算,今年计划供应900万平米宅地。
去年市场受疫情影响,全市新房成交800万平米。
今年将从极值回归均值,预计成交1100万平米。
即使计划供应的900万平米宅地全部出让,也仍处于供小于销的状态。
何况,一季度已结束,后面陆续出让的土地,最快下半年,甚至明年才能入市。
因此,今年天津楼市,继续去库存。
局部板块供需关系将逆转,再次提请注意。
市级收益区是重头戏
市级收益区,指市内六区全域,以及环城在环内的部分板块,如水西、海河柳林。
今年,市级收益区计划供地173万平米。
占全市住宅供应的30%,占比最多。
环城为133万平米,远郊为145万平米,滨海为128万平米。
市区的地,属于有供应就有成交。
去年,市区成交占比12%,相比于前几年的7、8%大幅提升。
今年再扩大,预计将达15%。
买房需求已转向,回归市区、回归核心区非常明显。
开发商“以需定产”,拿地也回归核心区。
官方表态:今年以“双城”核心区和主城片区为供应重点。
因此,市区、中心商务区等,会拿出好地。
这是未来一年的新盘供应主力。
“以人定房、以房定地”
今年,市级收益区、滨海的供地计划与去年持平。
环城供地规模上涨27%,远郊下降22%。
这是“以人定房、以房定地”的体现。
远郊人口相对少,环城尚属人口流入型,住房需求少的地方,要降低土地供应。
土地投放更加精细化,避免无效供应,避免供应过剩。
此外,还提出“合理配置住宅与商服用地比例,在兼顾区域配套需要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天津不少区域面临商业过剩。
如果再供应商业地块,不但难以出让,对区域发展也是拖累。
河东东孙台、西青侯台装饰城地块,均已解绑商业用地。
重视配套建设
今年,计划供应的基础设施及公益事业用地,占供应总量的60%。
这对板块发展、百姓居住是好消息。
投放更多的土地,用来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比如3月30日,大港上架一宗地块,专门用来建设停车场。
并明确提出“确保周边道路、教育、医疗等配套基础设施与地块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
之所以很多新板块房价扛不住、人口留不住,源头在于配套没跟上。
从今年的供应来看,板块配套的建设,终于被重视起来了。
有“政策苗头”
官方文件提到:
进一步增强市场预期。围绕近期国家出台的有关房地产支持政策,研究我市配套政策,协调相关部门提高政策落地的时效性,用好用足政策工具箱,提振市场信心。
意味着,我市将有相关“配套政策”。
目的是增强市场预期,一定是对楼市的利好政策。
土地出让“前紧后松”
今年的供地节奏已明确:
“按照前紧后松的原则压茬推进,确保完成全年供地和房地产市场调控目标。”
一季度结束,“前紧后松”意味着二季度将密集供应土地。
快的话,四季度能赶上新房入市。
现在土地审批流程节奏很快。
有些项目拿到土地确权书,就能公示,缩短前期时间。
比如龙湖青云阙,从拿地到开盘,仅3个月。
河西柳林蓝城代建的地块,2月拿地,5月就要开盘。
受去年土地出让少的影响,今年新盘极少。
预计年底,能形成一波供应。
今年天津的土地,将按需定产,少而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