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热点

关注爆料报道:不良资产处置,2022年不良资产骗局

阅读:

本报记者 王柯瑾 北京报道

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在不断加大。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以下简称“银登中心”)披露,截至5月6日,今年以来已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机构大幅增加,多家中小银行密集加入开户行列。

在不良资产加速出清的背景下,特殊资产经营成为银行变“废”为“宝”、开辟新增长点的重要领域。

值得关注的是,特殊资产如何估值仍然存在挑战,银行依托科技不断破解相关难点。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从兴业银行了解到,该行将时空大数据引入估值场景升级特殊资产估值模型。除此之外,还有多家银行聚焦估值模型打造特殊资产智慧平台,深挖数据潜能构建特殊资产应用场景,加快特殊资产经营数字化转型。

不良资产处置加速

为了改善银行资产质量,妥善应对风险,今年以来人民银行与银保监会多次强调要加大不良贷款核销力度。

2月,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发布《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要求商业银行对承担信用风险的全部表内外金融资产开展风险分类。

同时,中小银行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迅速增加。截至5月6日,银登中心披露的信息显示,今年以来已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的机构新增111家。

针对今年以来银行加速处置不良资产的情况,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主要是防范银行潜在不良风险,夯实银行稳健经营基础。一方面,近三年我国遭遇内外多重因素超预期影响,部分行业和企业受影响较大,目前国内部分行业和企业处于元气恢复阶段;另一方面,银行不良存在会计滞后暴露问题,因此银行部门对潜在不良需要保持警惕。”

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李晔林认为:“一方面,监管对不良认定标准进一步细化强化,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动力增加。与现行《贷款风险分类指引》相比,新出台的《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的范围从贷款扩大至承担信用风险的全部金融资产,分类标准与逾期天数、信用减值和外部评级等明确挂钩,不良认定标准明显收紧。银行为了将不良指标变化维持在合理区间内,对于不良资产处置的意愿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监管层面持续拓宽不良资产处置渠道,为银行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提供了助力。例如,2023年第二批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启动,部分中小银行被纳入试点范围,相关机构快速抓住机会,提前疏通不良贷款批量转让渠道;此外,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鼓励银行机构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市场化方式加大融资工具创新,提出与之相匹配的资产质量管理方案。”

在政策引导和机构的加码下,今年以来,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进入新发展阶段。

周茂华表示:“不良资产处置的渠道明显拓宽,方式也更加多元。近年来国内积极培育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发展,重视为中小银行不良处置拓宽渠道;同时,拓宽不良市场参与主体,鼓励创新不良处置方式,除了核销、清收等方式外,近年来不良资产转让与资产证券化等方式也发展很快。”

利用科技破解估值难题

所谓特殊资产,不仅包括银行的表内不良资产(狭义的不良资产),也包括银行表内部分关注类贷款、非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各类资管产品中可能存在的不良资产和转型存在困难的资产等。

面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银行在特殊资产经营方面还存在一些难点,如特殊资产估值定价仍存在瓶颈。

近日,记者从兴业银行了解到,该行将时空大数据引入估值场景,丰富资产数据标签,使资产估值更直观、迅速、有效。

时空大数据技术是指通过传感器、卫星、移动设备等获取包含时间和空间的信息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从时间到空间的“人、地、物”城市数据分析,探索城市人口、交通、设施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的信息技术,可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决策数据支持。

兴业银行方面介绍,通过与百度合作,借助时空大数据技术,该行特殊资产估值模型实现资产GPS定位,新增870个估值指标,涵盖资产辐射范围内的车流量、配套设施、标志性建筑以及商业氛围等,集资产本身、资产周边、资产交易于一体,构建三维估值指标体系,实现估值管理从静态到动态,估值判断从片面到全面。

“传统估值囿于信息、工具、买方报价等,往往受限于资产本身,忽略其周边衍生价值,存在‘估不好、估不准、估不快’的瓶颈。时空大数据的加持,利用估值模型,能够摆脱这些困扰,实现资产处置回收效益最大化。”兴业银行特殊资产经营部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