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玩网百万稿费活动投稿,作者 阿政,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说起日本文化,大家肯定会联想到本引以为荣的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即“侍道(又称士道)”,被视为大和民族之魂,在很多文化作品都描述了这种精神,如《海贼王》中的索隆和《银魂》中的坂田银时,他们都以坚持自己的武士道为荣。表面上看,武士道精神蕴含着一种坚持信念,积极向上的心态,能不断激励人们成长。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武士道精神仅仅是积极向上而已吗?
曾有这样一部漫画作品,它用真实的笔触、浓厚的色彩、细腻的画面为我们勾勒出了一群生活在江时代的武士样貌,通过这群武士的人生,我们得以窥视到些许武士道的,这就是《剑豪生死斗》。
山口贵由的《剑豪生死斗》
《剑豪生死斗》的原著是日本家南条范夫所写的时代《骏河城御前试合》,漫画的大纲取自的第一章“无明逆流”,在漫画家山口贵由的笔下增添了许多生动的细节后改编成了漫画(后来也被制作为动画OVA)。故事从一场违反天下法理的真剑比试开始,其中第一场比试的参与者,是两名奇异的剑士,他们一人是独臂的藤木源之助,一人是盲眼跛足的伊良子清玄。两个人因缘匪浅,原本是同属剑术流派——虎眼流的同门师兄弟,但最终反目成仇,并各自修得秘剑,成为不死不休的仇敌,而这场比试就是他们仇恨的终点。
整个故事的主线虽然是在讲述这两名武士如何相识、相知以及如何结下仇怨,但在叙述过程中,作者却用了大量的笔墨着力刻画武士们所生活的封建社会,从这个社会的侧影中我们能看到武士道最起码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两名残疾剑客的对决,动画版制作非常精良
充斥着味的武士道
武士道的一大特点就是充斥着和死亡,这个故事从最开始就昭示了这一点,《剑豪生死斗》的日文原名是“シグルイ”,写作汉字就是“死狂”。“死狂”这个词出自日本武士道经书《叶隐闻书》,大意是“沉醉于死亡”。《叶隐闻书》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武士道者,追寻死亡之道也。”,它描述武士就是对死亡有所觉悟的人。
所有的武士要先在心理上战胜自己对死亡的恐惧、坦然面对死亡,而且是要果断地死、毫不留恋地死、毫不犹豫地死。所以那些武士常常为了某些事情而拼命,《剑豪生死斗》的第一幕就是一名老臣在君主面前当众切腹自尽,他试图用自己的性命对君主进行死谏,阻止那场招致灾祸的真剑比试。
臣子在大殿当众切腹,但主君不为所动
可是,这种思想如果过了头,那就会变成一种轻贱生命的态度,试想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性命都不珍惜,哪里还会珍惜别人的性命?《剑豪生死斗》中的武士就是如此,他们不在乎自己的命,更不在乎别人的,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可以毫不犹豫地夺走别人的性命。
像故事里的武士为了知道自己的宝刀是否锋利,他们可以用无辜的百姓试刀,在斩杀那些活人的时候,武士没有丝毫的犹豫。
被武士试刀的对象不光是罪犯,甚至也包括平民——还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做“辻斩”
武士用活人试刀——还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做“辻斩”
还有,故事中有一群流浪武士前来主角藤木源之助的虎眼流道场踢馆,藤木源之助一个人用拳头把这些人都揍趴下,然后门徒们用石头把这些人一个个地砸死。
对待踢馆者必将其打残好作为人肉广告,甚至用石头将其砸死,草菅人命的态度令人惊愕
而年轻的武士在一旁目睹这一切之后,没有任何的恐惧和不适,只有满脸的羡慕,“迟早有一天我也要成为这样的人。”
年轻的武士心生羡慕
这种武士道根本没有把人命当回事,他们都是先“不要自己的命”,才能“要别人的命”,更极端一点的甚至变成了自虐狂加虐杀狂。
比如故事中的另一个人物,是虎眼流门下的之一,是主角藤木源之助的师兄。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告别了自己的青梅竹马,背井离乡拜入虎眼流,希望成为一名实力高强的武士,他在虎眼流门下苦练数年,却始终得不到师父的认可,连和师兄们一起练习都不可以。无奈之下,他询问自己的师父,为何一直不肯接纳自己,师父告诉他,是因为他身上有情丝缠绕。听罢,为了斩断情丝,回乡亲手杀掉了苦苦等待自己数年之久的青梅竹马,还忍着剧痛,空手将自己阉掉了。
有空手将自己阉割的决心,没有什么是他干不出来的了
武士是先对自己残忍,然后才能对别人更残忍。
抹杀自我的武士道
武士道的另一大特点是忠诚,而且是绝对的忠诚、完全抹杀自我的忠诚。
武士道非常重视君臣戒律,即使“君不君”(君暴虐无道)也不可“臣不臣”(臣不尽臣道),尽忠是绝对的价值,无论主上下达任何命令,身为武士都要毫不犹豫地去执行,如果主上要求武士将妻女奉上侍寝,武士就要亲手押着自己的妻女送给主上,如果主上要求武士自尽,武士也必须慷慨赴死。
这一点在《剑豪生死斗》的故事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虎眼流的所有门徒对门主极其忠诚,他们全都无条件地服从门主的命令,即使门主已经得了失心疯,下一些近乎疯狂的命令,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去完成。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主角藤木源之助,他自小被门主收养,以自己的武士身份为荣,为主上尽忠已经刻入了他的骨髓,在他小时候,门主为测试他的忠诚,命他握住夹木炭的铁筷,筷子已被烧得滚烫,一握上去整个房间都充满了烧烤皮肉的臭味,但藤木依然神情自若地用这筷子搅拌木炭。
藤木手持烧红的铁筷搅拌木炭,神情泰然自若
藤木从小就和门主之女三重相互爱慕,在伊良子清玄拜入虎眼流之前,所有人都认为藤木将会是迎娶三重、继承虎眼流的人,而伊良子来了之后,却在继承人选拔中击败了藤木,成为虎眼流的继承人,由他来迎娶门主之女。
藤木纵使心中万般不愿,但也没有抗拒命令,而在选拔结束后,神志不清的门主要求伊良子和三重在大庭广众下就完成夫妻之实,不堪羞辱的三重当然不愿意,却被所有的门徒按住,打算强行开始,绝望的三重痛斥这些只会服从命令的门徒都是一群没有自我的傀儡。
眼见自己爱慕的女子受辱,藤木的心中自然痛苦无比。可你猜藤木是怎么做的?他什么都没有做,纵使强忍至口鼻流血也没有挺身而出,为三重解围。因为他是武士,是只会服从主上命令的武士。
即使强忍至口鼻流血,也不敢做出“犯上”的态度,这就是武士道
而故事中的另一个主角伊良子清玄,他拥有非常强大的自我,他对这种抹杀自我、只会服从命令的武士道精神嗤之以鼻。
虽然藤木与伊良子的理念不合,而且是不死不休的仇敌,但在藤木心中,却对伊良子抱有一份羡慕和钦佩,甚至他都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像伊良子那样始终按自己想法而活,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结局中,藤木在真剑比试里击杀了伊良子,藤木赢了,但他在心底却对这位宿敌充满了敬意。
比试结束后,君主却要求将伊良子枭首示众,以示羞辱,而且是让藤木亲手执行。藤木听后非常震惊,因为在藤木心中,能活出自我的伊良子简直是他的榜样、他的理想、他的骄傲,而君主却下令让他亲手抹杀自己的骄傲。可是,藤木纵使心中万分苦楚,还是哆哆嗦嗦地用刀一点点割下伊良子的首级,这一刻他手中锋利无比的宝刀就像生锈的菜刀一样迟钝,只能像锯子一样在伊良子的脖子上来回摩擦。藤木亲手割去了自己内心的骄傲,因为他是武士,是只会服从命令的武士。
尽管取胜,但却受命侮辱自己死去的宿敌令藤木无法忍受,但还是照办了
武士,是一群没有自我的人。
嗜杀残忍和抹杀自我是武士道的两大特点,具备这两个特点的武士道简直是扭曲了人性,只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一开始就是如此的扭曲吗?
非也。
武士道原本是一套自成体系的道德规范,其内核是八个字,分别是:名,忠,勇,义,礼,诚,克,仁,这八个字的重要性按先后顺序依次递减,这八个字排首位的是名誉,后面七个字是诸如克己、奉公、勇敢、隐忍、谦让等大家公认的美德。武士最看重的是名誉,而只有完成后面七个字才能获得名誉、受人尊重,如果丧失了名誉,只有通过切腹才能挽回颜面。
这其实就类似于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如果一个人真的按照这一整套道德规范去生活,还是挺值得尊敬的。
只是,为何本意高尚的武士道却变得如此扭曲?原因是时代。
特定时代下的产物
武士道之所以会变成这种扭曲的情况,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时代因素。武士道始于战乱时期的日本封建社会,而《剑豪生死斗》的作者开篇就点明了封建社会的完整形态。
封建社会的完整形态
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占有绝大部分的资源,他们仗着资源上的优势能肆意妄为,哪怕是出于喜乐虐待他人也没有任何问题,统治者能得到一切,所以他们唯一的目标就是竭力维护自己的统治。
为实现这个目标,他们擅自曲解了武士道,将原本八个字的内核只突出为三个字,就是名、忠、勇。武士依然最重视名誉,但这份名誉却只来自忠和勇,后面五个字已经名存实亡。
一方面,统治者强调忠,当然是因为统治者希望武士阶级能忠于自己,而且最好是完全的忠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背叛,像在《剑豪生死斗》的故事中有这样一幕,参加真剑比试的武士们俯首跪在雨中等待君主的召见,君主走到他们面前,随手就杀了一名武士。
残忍好杀的主君可以毫无理由地杀害一名武士
其他的武士是作何反应?连动都没有动一下。在得到抬头的命令前,他们一声都没有吭,可怜这些武士苦修数十载,只因一些莫名其妙的理由而死于非命,但纵使这样,对于主上那些病态的行为和命令,他们依旧盲目遵从。
而另一方面,统治者强调勇,则是因为在战乱时期,武士是最好用的棋子,以勇为名,能让武士对自己残忍,然后对敌人更残忍,他们是悍不畏死的士兵,甚至将战死沙场视为最高的荣誉。至于统治者,他们能安坐在安全的后方,享受这些武士用性命拼死换来的战果。
所以在封建社会,忠和勇被统治者钦定为武士的最高标准,武士的名誉只来自忠和勇,只有符合这两点才能得到晋升和封赏,其余什么仁义、道德都不是重要的东西。而过分强调忠勇的结果,就是催生了这种扭曲人性的武士道精神,《剑豪生死斗》中登场的武士几乎都是这一类人,他们无情、无义,为了谋求更高的地位不惜大肆,但在的同时,却能对主上始终保持极度的忠诚。
武士道,其实可以理解成是在那个时代下的一种有效统治手段。
这种扭曲的武士道原本应随着封建社会的消亡,一并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但在二战时期,日本走上军国主义穷兵黩武的道路,统治者觉得这种观念可以用来禁锢和统一国民的思想,于是他们开足宣传工具的马力,打着“拯救日本”的幌子,将本应彻底消逝的武士道又从故纸堆中给翻了出来,并应用于战争之中。
在日本与美国的战斗中,美国人就完全无法理解这种思想,他们不理解为何日本人作战时能做出各种式的攻击,而在日本投降后,所有的日本人却像没事人一般帮美国人做修基地、搭房子之类的各种战后修建。这就好比一个人昨天还提着刀找自个拼命,一晚过去,那人却嬉皮笑脸地跑来帮助自己,这种前后矛盾的行为,在美国人看来几乎不可思议。
二战临近结束时,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奔赴日本,针对这种特殊的日本文化做了专门的研究,并撰写出了名著《菊与刀》。作者在书中对这种扭曲的武士道精神做出了非常形象的比喻,把它比作了一把刀,这把刀非常锐利,在战斗时,武士能用燃尽自身性命的方式攻击对手,而且这把刀也抹杀掉了自己的思想、完全听主人的话,日本投降后,仅仅是天皇的一声令下,所有的武士就全都放下了和美国人的仇恨,全心全意地帮助美国人。
这种扭曲的武士道精神所熏陶出的,不是人,而是一把刀、一件工具而已。
结语: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正反两面,对于武士道的大众文化作品当然倾向于表现其积极的一面:坂田银时、绯村剑心、罗罗诺亚.索隆……他们所践行的就是一种拥有全新意义的武士道,提倡的是活出自我,并不断超越自我。
至于江时代沦为高压统治工具的武士之道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其中的糟粕还是趁早摒弃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