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热点

[聚焦]盘点:国企改革失败,国企改革不彻底的原因

阅读: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好了好了,讲那么多都没讲到重点上,开完会就去安排,我亲自去会会那个‘陈卖光’!”

1995年12月20日,在北京召开的深化改革问题座谈会上,时任副总理的朱镕基,打断了正在汇报“出企”情况的诸城市市长鞠献宝。

“我就想知道,诸城的做法能不能让广大企业职工得到比原来更多的利益? 会不会造成国有企业资产的流失?现在宣传的“诸城经验”是否需要、可不可以在全国进行推广?”朱镕基把自己的问题都抛了出来。

朱镕基口中的“陈卖光”是什么角色?他又做了什么事情让朱镕基如此重视呢?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诸城市是山东省县级市,由省直辖,潍坊市代管。面积不大,人口在当时有103万人。

1991年10月,35岁的陈光刚刚上任诸城市市长,面对秘书送过来的各项情况报表,他看着看着就皱起了眉头,虽然改革开放之后,诸城市也做出了许多调整和措施,但是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诸城在当时交通不算方便,经济发展比较受限,市场覆盖面太窄,服务人群数量有限,就导致大量的国有企业常年亏损。

企业做不了生意,还要给员工发工资,维持基本的运作,长此以往,不仅亏损额越来越高,企业负债率也不断攀升。

“活下去”的希望都不一定有的企业,哪还会想着大刀阔斧地搞改革?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摆烂”

经营困难、停工停产……弊病已深的企业经营让整个城市的活力丧失殆尽,诸城市当年全市估计的财政收入只有7000万,就连领导干部和编制教师的工资,有时都难以按时发放。

陈光感到脊背发凉,这么一个“烫手的山芋”扔在了自己的手里,该怎么做才能改变当下的局面?陈光开始摸着石头过河,改变国有企业产权的想法在他的心里慢慢酝酿。

第二年发生了几件大事,让陈光最终决定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勉励自己:“我们员就是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第一件就是在1992年的春天,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讲话”,他鼓励全国上下要“敢于尝试、勇于闯荡、善于冒险,不要因为害怕出差错就畏手畏脚。”并且再次明确指出:不改革就只有死路一条!

只要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改革,就是我们必须要进行的改革、需要大力推广的改革。

第二件事是,诸城对全市的企业进行了统一的审计,最终的结果比陈光去年刚上任时看到的报告还要差。

全市150家市属企业,现阶段亏损的竟然有103家,仅仅是亏损的数额就达到了1.4亿以上,是全年财政收入的2倍还多!陈光再次被震撼到,每天吵着改革,这就是改革的结果?

第三件就是时任中共总书记的江同志,92年7月到山东省视察,在诸城召集了主要县市的领导开了一次座谈会,陈光对当时江同志的发言深感认同,记忆深刻。

江同志在会议的开始就毫不避讳的说:“现在我们的国企有些病入膏肓了,全国有将近一半的国企在亏钱办,剩下的又有一大部分不上不下赚不到钱,能够盈利的简直是凤毛麟角。”

接着江同志问在座的领导干部:“国企的发展,可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问题的,各位有什么想法吗?”

在座的人都互相瞟来瞟去,没有人愿意在这个问题上当“先锋”,江同志好像也早就料到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于是就自己接着说:“我们既然搞了改革开放,决定要走市场经济,为什么不让企业真正融入市场呢?”陈光听后深以为然。

第四件是党的十四大报告中用了很清晰的表述:要加快政企分离,让企业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一些国有小型企业完全可以租给个人或者集体经营。

有了党的直接部署和要求,国企改革势在必行,陈光和诸城市主要领导一起讨论决定,马上开始对诸城现有国企进行改革。

决心改革,诸城经验

虽然已经确定要对国有企业“动手”,但是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最后改成什么样呢?所有人都开始沉思起来。

大家回望这么多年来的国企改革历程,发现政府虽然已经在积极转型,不断用简政放权来增强企业的自主性,减少了政府对企业具体经营过程的影响,但是却始终没有放手在产权关系上的控制。

最后大家讨论出了三个问题:

一是没有真正的企业,改来改去,国企还是国企,哪怕自主权再大,也不可能完全摆脱政府的规划与领导。

“手心手背都是肉”,政府拖着数量庞大的国企阵容向前走的过程中,需要付出极大的精力去尽量做到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并且还要负责国企的盈亏,这无疑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第二是国企职工与单位没有紧密的联系,积极性无法调动。自己捧着“铁饭碗”,不用关心企业的经营状况,上面赚多赚少和自己也没关系,反正手里工资就那么多。

第三是缺少真正的管理者,国企很多的厂长都没有经济,而且没有下放的习惯,这就总是导致一个没有能力的厂长,在带垮一个单位后不会降职,反而是没过多久又被调到另一个单位继续当厂长。

老百姓早就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还流传出“常败将军常挂帅”的讽刺话语。

陈光最后做出了总结:关系不明确、利益不直接、工人难做主、厂长不落实。

总之,讲的再多就是一句话,不能再走曾经的老路,国企改革必须从根源找问题,做彻底的转变。

诸城市的领导们又经过了多次讨论,最终敲定了要从产权入手进行国企改革的方案,明确了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推行以国家控股为主,个人持股为辅的股份制。

说干就干,诸城开始对辖区内的所有国有企业进行评估,最终挑选了诸城电机厂为改革试点对象。电机厂是一家小体量国企,员工有270人,除去负债后的净资产有270万左右,平均下来刚好一人一万元左右。

领导小组先自己确定了两套方案拿给员工们公示,一种是,依旧由政府控股,但是要拿出20%的股权分售给员工。第二种是将所有的股权出让给员工,但是政府掌握土地的所有权,其实也相当于政府控股。

结果两套方案都不能让员工们满意,领导组犯了难。这时,陈光站起来提议:“不如让工人们自己确定一个方案,我们来衡量可行性与风险。”

于是在陈光的指导下,电机厂召开了一次员工大会,讨论出了第三个方案:的资产全部由员工竞购,对于土地的问题,采用有偿租用的形式,每年向政府缴纳使用费。

最终经过研判,领导组确定采用员工大会提出的方案,这个方案完全可行。

在1992年的最后一天,诸城开元电机股份宣布成立,并且在政府大礼堂举行了创办大会,这也是诸城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诸城市工商局正式为公司颁发了新的营业执照,然后董事长又向270位员工颁发了股权证书。

接着,陈光代表市委市政府在会上发表讲话:“从今天开始,各位就真正成为了企业的主人,以前是国企的时候就像孩子,没钱了,吃不上饭了可以跟政府这个“父亲”要,但现在这个关系变成了监督和合作的关系。”

“企业的生死,政府不再介入,办的好了,大家喝酒吃肉,要倒闭了,我也只能来给大家破产手续。”

其实包括陈光在内的很多领导的心里都没底,成功了,这就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失败了,自己可能就要负全部的责任,还会被带上“资产阶级代言人”的称号,从此翻不了身了。

就在电机厂改制后的第二天,1993年的元旦,当大家早晨打开和收音机准备迎接新的一年的时候,却听到了一则惊天动地的消息:山东省诸城市出售一家小型国企!

幸运的是,好消息没过多久就传来了,就在转为股份制的一个月后,电机厂的营业额竟然是原来的两倍!这给了刚刚从市长升为的陈光很大的信心。

在之后的几个月中,市政府逐渐扩大试点范围,推进整体改革进程,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于是,全面推广工作开始了。

1993年4月,诸城市政府组织派出了45个专项工作组分别进入45家国企,进行改制的流程策划和推进监督。之后又陆续派出了多批次的工作组进入其他企业。

一年多的时间过去,诸城市又277家共商企业完成了股份制改革,而其中更是有210家选择了将百分之百的资产抛售的方式。

当地群众见新上任的,对国企如此“下狠手”,就给陈光起了个外号叫“陈卖光”。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一些负面的声音也传了出来,渐渐有人说陈光是被外部势力收买的“间谍”,搞股份制改革其实是要搞乱国有企业,让国有资产大量外流……

调查组来了

议论的声音很快也传到了。1995年底,在中南海召开的深化国企改革问题座谈会上,时任副总理的朱镕基当即确定要派出调查组赶赴诸城进行调查,并且表示自己不久后也要前往实地看情况。

山东省接到通知后就立刻安排相关人员研究接待方案和汇报资料,省长还特意把陈光拉到一旁问:“怎么样?有把握吗?”

陈光也很坦诚地回应:“我觉得没有什么要担心的,改革是大的方针定下的,咱们实事求是地讲,如果不合适的话,改就是了。”

1996年2月3日,即使是寒风刺骨,涵盖国家体改委、经贸委、办公厅、财政部等九个单位,共21人的调查组依旧如期而至。

调查组到达诸城后,没有花费时间听陈光认真准备的细致汇报,反而是简单聊了几句后,就分成了几个小组去调查了。陈光虽然对诸城的情况很熟悉,也很自信,但面对这样的调查还是有些紧张与担心。

调查组工作的八天里,陈光感觉像是过去了八年,没有一天睡过好觉。

2月10日,终于到了要“宣判”的日子,在通报调查结果的时候,陈光的心都已经提到了嗓子眼。

“最终经我们研判确定,诸城市的改革是可行的,没有偏离预定方向,且改革成效明显,群众认可度高……”

陈光听到调查组组长洪虎念出最后的调查结果后,长舒了一口气,攥紧的拳头缓缓松开,出汗的手心已经印下了指甲的形状。

后来调查组将调研报告整合成册后返京向领导同志做了汇报。一个月后,朱镕基副总理亲自来到了诸城。

这时的陈光已经没有了当时的紧张,向朱镕基同志回报的时候气定神闲,自信满满,朱镕基还在听取汇报期间开玩笑说:“这位‘卖光’同志看起来信心十足啊!”

朱镕基在诸城走访了三天,期间到过的企业都是随即挑选的,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和领导、工人、群众等各个群体进行长时间的交谈,了解最前沿的消息。

朱镕基对看到的改革结果非常满意,在株洲的最后一次座谈会上,朱镕基将诸城开展的国有企业改革称为了“诸城经验”,表示诸城的改革“抓住了指示的关键,取得了极大的成效。”

他还提议“如果全国都能够借鉴这样的方式,把国企改革做好,那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将迈上一个大的台阶!”

尾声

自从朱镕基同志亲自到访株洲,并发表积极看法后,仅在1996年当年,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600多个代表团前往株洲考察、学习、交流。

陈光作为国企改革的“破冰者”,也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浓墨重彩的一笔。直到今天,他还在为了家乡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陈光在后来接受采访时说:“我有幸参与到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我很感激党和人民信任我,给了我一方为人民服务的舞台,我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出自己的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