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热点

[热门]爆料报道:技术转让协议,专利转让协议简单模板

阅读:

科研成果转化基本实现我省市州“全覆盖”、技术“捂一捂”效益升百倍、瞄准行业深耕十年结硕果……日前,全媒记者专访武汉科技大学(简称武科大)校长倪红卫,听他讲述该校坚持“四个面向”,积极开展有组织科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故事。

“一院一市一基地”

促进科研成果在鄂转化

为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武科大制定了“一学院一城市一基地”科研成果转化方案。每个学院结合自己的学科特色和科研成果,主动对接湖北境内17个地市州,建设校地合作基地。各学院在落地过程中,探索出“一团队一企业一平台”合作模式,即科研团队对接地方企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通常情况下,科研团队和企业深入合作,达成科研成果转化后,科研团队任务便已完成。建设基地、搭建平台的意义在哪里?

“企业生产是涉及原材料、工艺、设备、包装等多个环节的生产链。”武汉科技大学校长倪红卫比喻,最开始和企业接触的科研团队就像“先遣队”“特种兵”,解决企业最迫切的科研问题,企业生产过程中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一个科研团队无法全部解决。以襄阳汽车产业为例,学校的材料与冶金、机械自动化、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均有科研团队在当地服务,“只有搭建了基地和平台,企业和学校才能实现充分沟通,带动一系列科研成果转化。”

据统计,武科大省部校级平台、校企共建平台有200余个,覆盖湖北省内除林区以外的所有市州,50%以上的科研成果在湖北转化,有力服务湖北“51020”现代产业体系。

加大中试投入

科研成果“稳当交付”

近年来,武科大加大投入,建设战略钒基新材料、热管理用先进碳基材料等中试实验室,为科研人员提供技术研究的场地和设备,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

2022年11月底,湖北犇星新材料股份与武科大科研团队签订1.5亿元的技术转让协议,携手开展硅碳负极材料项目技术合作。此次科技成果转化创造了湖北高校院所单笔技术转让交易的最高纪录。

将硅碳材料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可显著提升锂电池密度,作为改善锂电池容量和密度的关键材料之一,具有极高的技术难度和巨大的市场前景。5年前,团队险些将技术作价300万元出售。

“当时,该团队在实验室里把材料做出来了,但参数没细化,技术风险不确定,几个技术一起打包只能卖到300万元。”倪红卫说,我们建议该团队将技术“捂一捂”,先在校内上中试线,等技术成熟了,再去谈转化。

5年间,该团队克服技术难点,一是将实验参数做细做实,二是通过中试将实验对象从克级“放大”到百克级,再进一步“放大”到公斤级,三是进行后续研发,降低成本、提升效能。

校内做中试,一个温度没控制好,一批物料就全废,成本都在校内承担,科研人员科研压力也陡增。

“我们就是做技术攻克工作的。”教授们说,没有经过中试,企业也不愿意冒险,科研人员解决了90%的技术问题,把技术稳稳当当地交给企业,企业用起来放心,科研收益也水到渠成。

瞄准前沿科技

开展科研攻关

武科大坚持“四个面向”,经过多年培育,科研团队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凝聚力量,打造了绿色功能型耐火材料、先进钢铁材料、战略钒基新材料、热管理用先进碳基材料、高温磁电功能材料、先进能源材料与器件等优势科研方向。

以先进钢铁材料为例,核心研发团队除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武汉科技大学教授吴开明外,还有来自俄罗斯、乌克兰、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科学家。

在钢铁材料的使用场景中,极地严寒环境用钢需要满足高强度、高韧性、耐腐蚀、抗疲劳等多种条件,是各个国家科技攻关的难点。该团队与中船集团武汉重工铸锻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研发极地破冰船关键部件材料。

“2010年我们成立了国际钢铁研究院,党的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学校的科研方向可以说是找得很准。”倪红卫介绍,聚焦科技前沿、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的科研工作前期非常困难,熬过难关,一旦进入科研产出期,科研和市场的认可度都很高。

该团队研发的耐极地严寒、高强韧、易焊接、抗撕裂中厚钢板相关成果,在宝钢、湘钢、南钢相继产业化,为我国“一带一路”旗舰项目——俄罗斯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提供钢板量份额超过90%。

采访结束前,倪红卫表示,武科大正在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不断优化有组织科研工作体系,推动深度合作、协同创新、集成攻关、成果转化,以更高质量、更大贡献服务国家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