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热点

[日常]信息:(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土地流转坑

阅读:

在乡村振兴的大下,国家对农村愈发重视和肯定,也出台了很多政策,例如2013年开始就开展土地确权工作,2017年开展了卫生化厕所改造,危房改造补贴也会逐年下发。建房问题上也给出了新规,并展开了宅基地有偿资源退出政策。

在土地上,国家也尤其重视,希望农民依靠土地获得更高的收入,赚取更多的钱财。然而,因农业经济效益不高,种地成本高,很多农民放弃土地,转而走向进城打工中,以至于不少土地遭到了闲置。


为了保证粮食安全,确保粮食产量在1.3万亿斤以上,我国也制定了18亿亩耕地红线,任何人不能破坏、占用。为了解决土地闲置问题,又明确表示土地闲置不能超过2年,不然村集体可以回收,同时也鼓励农民将手里闲置的土地流转出去,并给出了流转补贴,承包大即可领取。

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2年)》中,明确指出接下来要重点发展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预计到2022年打造现代农业体系。

为了保证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也给出了两个方向,一个是发展“高质量建设农田”,如果符合要求就可补贴1500元/亩;一个是鼓励大承包,并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今后他们将成为农业发展的,带领我国农业走上现代化道路。


过去多年里,很多人质疑农村土地闲置或种植树木,粮食价格比较低,逼走了农民,没人再种植庄稼地,但如今来看,大家不愁庄稼地没人种植,今后农业合作社、新型职业农民、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都可参与到农业的种植中。

别看这些群体不多,但在机械化的下,劳动力大大解放,生产效率提高。美国的可耕地面积比中国还要大,但300万农场主就可完成种植中国。我国目前有3亿农民投身种植中,未来只要1000万人即可完成土地的耕种。

然而,在这些“宏图”之下,“小农”似乎被遗忘了,很多普通农也在发声:在农业现代化的时代,小农应该如何发展?

一、小农自身的局限性

尽管我国是农业大国,但现代化程度不高,农业竞争力比较弱,想要提升农业的竞争力,在国际上有更多影响力,那必然要走现代化之路,然而小农对接现代化农业却有自身的局限性。

1、土地碎片化

早在80年代时,我国就开展了家庭联产承包制度,为了确保土地的分配公平性,土地的分配则是小地块、碎片化分配,也就是东面一块地,西面一块地,但这样一来种地效率低,每次农忙都要东奔西跑,这种碎片化农业,限制了小农的发展,就算是土地流转都受限。

2、农业技术不高

小农都是凭着感觉种植庄稼物,并没有学习专门的种地技术,一旦出现了病害、虫害,那就没有应对的办法,就算购买农药,也不能选择最合适的药物。在这一下,,农作物的产量也不能最大化提升,种地成本也不能缩短。

3、产后售卖环节

农民在出售农产品时,因对市场的分析不足,对农作物的信息不了解,以至于不能在最佳时刻贩卖农产品,往往会出现“卖跌不卖涨”的局面,且还容易出现“集中抛售”的情况,以至于市场阶段性“供大于求”,结果利润持续降低甚至亏损,且在销售时没有话语权,反而被二道贩子压价。


二、国家依旧重视小农

早在2019年时,就出台了一则政策,其中重点指出对小农的支持,并表示今后很长时间,小农经营依旧是主要的经营形式,今后也会出台政策适度扶持小农,鼓励其适度规模化发展。

例如,可将村里不种地的村民的土地流转过来,种植30-50亩地,这样的话就可以形成“小农场主”,依靠量大的方式种植土地,就算一亩地只赚700元,一年也能赚上3-3.5万元。

小农方式,完全可以外出工作,这样就形成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回家种地的模式。等时机成熟后,还可承包100亩、200亩等,逐步向“种粮大”的身份过渡。


同时,近年来国家也在部分地区试点了“一一田”,也就是将分散的土地合并为一个“大块”,方便经营种植,也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耕作效率,这对小散来说也是福音。

同时,国家还提倡新型农业主体和小农的联动作用,他们可将种植技术、市场信息等传授给小农,农种植相应的农产品,再转卖给新型农业主体,这样就可形成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