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器官移植手术逐步开始成熟,对于器官衰竭的患者来说,器官移植是最后的机会或者生的希望,但我国的器官移植却困难重重。
根据统计,我国每年大约有30万人在等待器官移植,每年却只有2万余人可以完成移植,缺口还非常大。
相比于国外器官移植的数据来看,我国的器官移植数量少之又少,那么你知道捐献了遗体,使用后会如何处理吗?今天我们就一次性说清楚。
01
捐献了遗体,使用后会如何处理?可能很多人不了解,今天一次说清
遗体捐赠之后一般会作为高校使用,遗体使用完后最终是如何处理的呢?关于这个问题,社会上流传着很多恶意的猜测,认为会被当成垃圾来处理。
根据教研科研的需求,会将部分特殊的“大体老师”长期保存,比如镜面人等,大部分遗体会使用4~年。
按照计划,接收遗体后,先做防腐固定处理入库,根据进度往前提,使用结束之后,再送去火化。
每个省份的遗体捐献都有自己的规定,对善后事宜这一块没有统一的规定,但是利用完遗体之后,专业人员会将捐献者缝好之后火化,也不会当成垃圾丢掉,火化后会通知家属领取骨灰。
遗体捐献对我国的医学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不是说一定要捐献,出于自愿的原则,自己想捐就捐,不想捐就可以不捐。
02
为什么器官捐献无偿,移植却要几十万?
遗体捐献和器官捐献是有区别的,器官捐献是指当一个人在不幸死亡时,根据本人和家属的意愿,将功能良好的器官捐献给需要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
可以捐献的器官有心脏,肝脏,肾脏,肺脏等,癌症患者一般不适合进行器官捐献,我国每年大约有30万患者需要器官移植,但能接受得起器官移植费用的只有3万多。
为此很多人感到疑惑,为什么器官捐献无偿,移植却要几十万?其实患者器官移植的花费并不包括器官的费用,器官本身没有费用,但移植的过程会有相关医疗费用。
比如摘取和植入器官的手术费用,运送和保存人体器官产生的费用,摘取和植入器官产生的检查费,药费和医用耗材费。
03
为什么捐献者和受捐者,一辈子不能见面?
器官捐献者和被捐献者在器官捐献的过程当中是不能见面的,因为器官捐献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道德,伦理,法律等。
为了避免一些风险的发生,所以在器官捐献的流程当中会实行双盲原则,其实这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1、减轻受捐者精神压力
因为不知道捐献者是谁,所以受捐者不用想捐献者的身份和地位是否和自己匹配,捐献者生前都经历过什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受捐者的精神压力。
2、避免恶件发生
人性非常复杂,进行器官移植手术之后,也会出现很多意外的情况,实行双盲原则,是为了避免逼捐或者拒捐,如果双方遭受了损失,那么就违背了器官捐献的初衷了。
3、保护,杜绝器官交易行为
如果捐献者知道了被捐者的信息,那么有可能会向被捐者索要钱财,这样就使器官捐献失去了意义,还可能造成器官交易泛滥,扰乱社会环境。
如果捐献者知道了被捐者的信息,那么有可能会向被捐者索要钱财,这样就使器官捐献失去了意义,还可能造成器官交易泛滥,扰乱社会环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