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上古时代,有一个以善于耕种闻名的人,名叫稷【jì】,也叫后稷。那时,正是唐尧当政。尧任命稷为“农师”叫他掌管农业。
据说,稷从小就喜爱农事,常把野生的麦子、谷子、大豆、高粱以及瓜果的种子收集起来,种在地里。成人以后,对于农业更是非常专心,还利用木材和石片,制造了一些简单的农具。他担任“农师”的时候,亲自参加劳动和指导耕种,并大力普及耕种知识,传授耕种方法,作出了出色的成绩。后来虞舜继承唐尧为领袖,任命他继续管理农业。人们十分爱戴他,直到他死后许多年了,还把他奉为“谷神”,立祠祭祀。
另有传说,那时有一个人,名叫禹。据说当时水灾严重,受灾面积极大,而且前后连续了二十多年,人民苦不堪言。尧曾命鲧〔gǔn〕去治水,治了九年,没有成功。舜继位后,又命鲧的儿子禹负责治水。禹奔走各地,发动群众,凿山开河,大兴水利,一面疏泄洪水,一面救济灾民,经过了十三年的艰苦奋斗,才克服了这场大水灾。人们崇敬他,称他为大禹、禹王爷,也立了禹王庙来纪念他。
到了战国时代,儒家的代表人物孟轲,也称赞过稷和禹。在《孟子•离娄》中,他说:“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由,通“犹”。)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禹能想到天下有人溺在水里,如同自己溺在水里一样;稷能想到天下有人在挨饿,如同自己也正挨饿一样。他们把群众遭受的苦难,看作是自己的苦难,所以他们自觉地感到这样的着急。”这种“急群众之所急”的精神,在古语中就叫“人溺己溺,人饥己饥”,或简作“己饥己溺”。意即对别人的苦难表示深刻同情,并把解除其苦难引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