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认证为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教授的一位网友发布了一篇文章,题为“对50万以上存款征收高额利息税,促消费的最佳途径”。
这事儿,自然是引发了一片骂声。
最常用的就是那句经典台词:
建议专家不要建议
但,要骂,也要骂对地方。
这专家给人的感觉是,他在想屁吃,一天到晚不盯着正事儿做,就想着老百姓的钱袋子。
问题在于,什么是正事儿?
还有就是,他这个建议,到底是在劫富济贫,还是马太效应的「损不足以奉有余」。
举个例子,换个表述,有位专家振臂高呼:
我们要追求共同富裕,开始对富裕群体多出来的钱征收高税率,越高越好!
或者更刺激,对那帮臭不要脸的有钱人多收税,每年都收一轮!
我相信肯定一群人叫好。
这专家的建议,本质上就是这套。
他的出发点不复杂,觉得高收入群体有钱不花,或者说就跑去买跑车和包包了,没有流通到正常的消费渠道里面,没有形成正循环。
这导致有钱人不消费,中产阶级不敢消费,低收入群体没钱消费。
于是,要让这帮不花钱的有钱人掉掉血,刺激刺激。
其实到这里,这逻辑是说得通的,屁股那也是非常正。
然后他开始琢磨了,什么样的人群叫高收入群体呢。
一看,好家伙,120万亿的居民存款,算下来一家8万块钱,好惨。
再一看,存款余额50万以上的才0.37%,也就是500万家庭嘛。
这帮人,就是要被共产的那部分。
也很合理对不对?
根据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全国共有家庭户49416万户,将近5亿户。
5亿里面找了500万出来,这绝对是少数服从多数对不对。
结果这家伙没想到,被骂惨了。
因为大家一看,貌似自家是有50万存款的啊。
初心没有错,屁股没有歪,数据没有错,怎么就被骂了呢?
很简单,存款并不能代表真正的财富。
咱们国家专家提建议,往往就是互联网公司的那一套,copy paste国外经验。
其实在一些高福利国家,注意,是高福利国家,这套很成熟了。
不过别人可不光是盯存款,更多的是在盯「资产」。
比如这是荷兰的财富税的额度。
把你的钱钱,包括银行存款,房屋估价,乱七八糟能统计的都算上,然后扣除掉你的负债,房贷、车贷、学生贷,算一个你的「净值」出来。
然后,每年刮一次。
很自然的,越有钱的刮的越狠,没钱的就刮不到。
初心其实差不多,也是鼓励消费,劫富济贫。
但,敲黑板了,最经典的来了:
虽说最后在执行的过程里面,真正顶尖有钱的那部分人,避税手段是各种起飞。
但场面上,至少是细节扣足了。
所以这位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教授,很明显是在「借鉴西方」了。
但,细节都没有扣住,画虎不成反类犬。
首先,那是高福利国家才能玩的游戏。
高福利国家不需要手里捏着那么多存款作为风险抵御和养老保障,所以老百姓敢花钱。
很多30多岁的欧洲男女,那账户上的余额说出来都是个笑话。
但是无所谓,别人就是这种生活模式,而这种生活模式,翻车的几率不高。
他们同样会遇到买房的问题,你知道买房可以贷款多少么?
以荷兰为例子,可以贷款到110%。
房价全覆盖,还多给你点钱搞搞装修,就这么刺激。
首付?首付是什么……
所以你说他们存款来干什么嘛,都投入到消费里面了。
同时,高福利才能构成收税的正义性。
不然这每年收那么多钱,福利弄的这么差,老百姓不敢生、不敢养、不敢教,传宗接代这么根深蒂固的思想都能扭转过来。
每天累死累活还提心吊胆,你不太好解释。
其次,资产透明度撑不起来。
为什么川农的教授只说存款,而不说资产?
他真的就不知道西方国家是针对净资产来进行计算的么?
我觉得他肯定是知道的,抄作业好歹也看看别人的原答案嘛。
但是这专家也知道,咱们国家居民的资产透明度其实没做到可以支撑这个政策的程度。
不动产登记虽然联网了,但,谁有多少资产,依然是个玄学。
不然反腐工作早就取得阶段性进展了,就把工资收入和资产进行横向对比就行,收入
当然,也就不会有周公子的豪横了。
现在只说存款,很容易「好心办坏事」。
随便瞎举例子,王小二家有300万的房贷还没有偿还,手上有100万的存款,他要被收税;而周公子家八套房,还有铺面,手上现金全部都拿去买20万一斤的茶叶了,他不收税,合理么?
所以,给存款收利息,心是好的。
但没有足够的配套支撑,那就是个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