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经济日报发表评论文章《与其担心3·15 不如抓好365》称:一到“3·15”,很多企业又开始紧张起来。之所以紧张,是因为监管部门和媒体将集中曝光一批企业。解决问题,企业不能只关心“3·15”这一天。防患于未然才是应对危机的最佳选择,才是尊重消费者的应有态度。
文章从企业的角度指出:与其担心3·15,不如抓好365。这话说得实在。但是,如果从监管和宣传的角度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把“3·15”作为消费安全的仪式化,也客观上导致了企业的日常任性化。
文章称:盘点近几年对企业冲击最大的消费舆情,绝大多数不是“3·15”这一天爆发的。事实确实如此。比如,3月5日媒体报道的《315暗访|卧底旅游咨询公司:假招“体验官”,真赚人头费》,是记者2023年1月的卧底调查;《315暗访|卧底威尔仕健身:失控的会员年限和不可信的“理财式”推销》,是记者时隔半年在2023年3月初的调查;《腐菜变美味?汕头一知名橄榄菜企业生产环境触目惊心,被连夜查处》,是记者今年1到2月的调查。
从新闻报道的角度来说,新闻是追求时效性的;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消费者自然是越早知道越好;从监管部门的角度来说,也应该是早发现早查处。那么,这些新闻为何不及时发布,而一定要等到“3·15”这一天?当企业摸到了这样的规律,自然也就“三月小心翼翼,十一个月变本加厉”。
“3·15”每年都有一个主题。2023年315消费者权益日主题是“提振消费信心”。据悉,2023年消费维权年主题具有三个方面的涵义:立足主责主业,推动消费者权益保护协同共治,打造更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坚持需求导向,顺应消费需求多元化趋势,推动消费供给提质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问题导向,找准主攻方向,解决“急难愁盼”,推动消费提质升级。这也是宣传的方向,比如如何提升消费者投诉的便利度,加大消费者投诉问题的解决力度。为何一定要把新闻攒起来,在“3·15”前后这几天集中用力呢?
毛泽东亲笔批示、习近平反复强调的“枫桥经验”,是社会治理的宝贵经验。新时代“枫桥经验”已经从过去的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到今天的方方面面。在消费治理上,必须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3·15”宣传要从注重效应的“功能导向”和注重政绩的“形态导向”,转向更贴近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要的“生活导向”,让“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常态化,让老百姓日子过得更好,不必等什么“日”,而是感到一日比一日好。
当然,这并不是说315消费者权益日不必再有,而是要根据人民群众在315消费者权益日最需求什么,来创新宣传监管方式,至少早就发现的问题,不能让人到“3·15”才知道。春节都有新年俗,“3·15”监管宣传也要有新方式。(丁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