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热点

[热门]专业速递:长安区兴隆乡,礼泉县烽火镇兴隆村李新院

阅读:

一、中国地名取名之略述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各地的地名也蕴含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沉淀。地名的起取主要有以下几个成因:

(一)因山水地形而取名

如:咸阳、泾阳、汉阳、华阴、汉阴、江阴等

临泾、临潼、临沂、临汾等

崖底、坡底、山底、坡头等

(二)因居住人姓氏而起名

如:杨家、吴家、梁家、朱赵村等

(三)因历史年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取名

如:长安、淳化、礼泉、武功、中山、子长等。

(四)复合型的取名

如:崖底高家、崖底王家、崔家崖、史家河、新坡头等。

大多以这些方式取名,当然,还有其他方式取名的,这里就不一一考述了。

二、兴隆古村名wei村与魏豹

礼泉县烽火镇兴隆村是新中国建立后取的名。原名yu村,亦有叫wei村。至于是怎么个yu字,怎么个wei字,争纷各异。

由于历史年代的久远和战乱,在现有礼泉县县志上,没有留下任何可供查鉴的文字史料记录。

近年有个别乡土文士撰文言wei村应该是魏村。言因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群雄畔秦,原魏国公子魏豹在此屯练兵马,故得名魏村。且言现在村南黄土崖下亦留下当年魏豹屯兵居住的窑洞。

笔者作为兴隆村一介村民,对于村名的起源甚感兴趣,遍查史籍,中国通史上对魏豹没有任何记录,唯太史公《史记 卷九十 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及《史记 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有魏豹及薄太后之记录。

《史记•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记:“魏豹者,故魏诸公子也。其兄魏咎,故魏时封为宁陵君。秦灭魏,迁咎为家人。陈胜之起王也,咎往从之……”

“魏豹亡走楚。楚怀王予魏豹数千人,复徇魏地。项羽已破秦,降章邯。豹下魏二十馀城,立豹为魏王。豹引精兵从项羽入关。汉元年(前207.10—前206.9),项羽封诸侯,欲有梁地(现河南东北部),乃徙魏王豹於河东,都平阳(今山西临汾、霍城一带),为西魏王。”

“汉王还定三秦,渡临晋,魏王豹以国属焉,遂从击楚於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汉败(公元年前204年),还至荥阳(现郑州一带),豹请归视亲病,至国,即绝河津畔汉。……於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於河东,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汉王令豹守荥阳。楚围之急,周苛遂杀魏豹(是为公园前204年)。”

从史书记载看,魏豹参加灭秦之战事的活动地在今山西、河南、江苏一带。后随项羽入关时,汉高祖已占有咸阳,几无战事。

项羽在分封诸王,烧毁秦阿房宫后即东回楚地。项羽为制衡刘邦,将秦地三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这就是项羽三分秦地,也是三秦最早的来由。后来人们将三秦大地按现在地理区域划分理解为陕南、陕北、关中,亦无不可。

所以说魏豹虽曾随项羽入关,但时间特别短暂,且无战事,亦无在今兴隆村一带屯练兵马之可能。当时咸阳已为汉王高祖所占,项羽率之诸路人马主要驻扎于关中东部。分封诸侯王后,魏豹即率兵回河东。

至于说魏豹屯兵兴隆村是易守难攻之地,笔者十二分的不认同。不论是冷兵器时代,还是现代,兴隆村的地形地貌都不是一个军事要地,不但无险可守,而且一旦遭围将无路可退。

从古代到近代,由于农村生产力的落后及生产生活资料的贫乏,有条件的地方居民采取穴居是一种普遍不错的选择。现在兴隆村沿崖一带亦有大量废弃的窑洞,但这绝大多数都是近代和现代留下的。由于黄土层疏松和大自然的长久冲刷塌方,土壤长时间的消碱,两千二百多年前的窑洞不可能留存至今。唐建陵神道中间只经过了1300多年的大自然冲刷,现在已是沟壑深纵。

所以笔者认为将兴隆村村名wei村yu村的起源认为是魏豹屯练兵马之地之说,纯系个别乡土文人的凭空假想而起,无任何史籍可鉴。

至于为什么要将魏村yu村和魏豹联系起来,我想有两个因素:

一个是wei村和魏豹的魏同音;第二个原因是同乡3公里外有薄太后塔和薄太后村,汉薄太后曾经是魏豹的宫妃,所以让人容易联想在一起。

三、薄太后魏豹与薄太后塔之考究

《史记•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记:

“薄太后,父吴人,姓薄氏,秦时与故魏王宗家女魏媪通,生薄姬,而薄父死山阴(山阴在今绍兴一带),因葬焉。”

“及诸侯畔秦,魏豹立为魏王,而魏媪内其女於魏宫。”

“以其国为郡,而薄姬输织室。豹已死,汉王入织室,见薄姬有色,诏内後宫,岁馀不得幸。” 后“汉王心惨然,怜薄姬,是日召而幸之”。“一幸生男,是为代王。其後薄姬希见高祖”。“高祖崩,诸御幸姬戚夫人之属,吕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宫。而薄姬以希见故,得出,从子之代,为代王太后。” “代王立十七年,高后崩。大臣议立後,疾外家吕氏强,皆称薄氏仁善,故迎代王,立为孝文皇帝,而太后改号曰皇太后。” “薄太后後文帝二年,以孝景帝前二年崩,葬南陵。”

项羽破秦,降章邯后立豹为魏王。项羽是在漳纡之战中击败而降章邯的,时间是公元前207年。

“及诸侯畔秦,魏豹立为魏王,而魏媪内其女於魏宫,” 这说明薄姬进魏宫应该是公元前207年或其后时间内的事。太太史公在这里只说是“内其女於魏宫”,并没有明确薄姬在进魏宫以后的身份和地位。据此应该推断薄姬应该是魏宫内身份一般的宾妃。

“楚国之急,周苛遂杀魏豹”是在公元前204年。这样推断出,薄姬成为魏豹的女人的时间应该不长于三年。

《史记•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上说:“今豹死毋后”。魏豹之无后,是史定的事实。

查《中国通史》知,汉孝文帝刘恒生于公元前202年,歿于公元前157年。前180年—前157年在位。

“豹已死,汉王入织室,见薄姬有色,诏内後宫,岁馀不得幸”。说明薄姬在公元前204年豹死后进入织室后被高祖见有色而招入后宫一年多时间内一直不得幸,据此推算出“汉王怜薄姬”,“一幸生男,是为代王”的时间应该是公元前203年。

薄太后歿于公元前155年,此时已距魏豹死亡时间49年,距高祖刘邦崩的时间是40年,距文帝刘恒出生时间已有47年,距汉文帝崩的时间已过两年。由此可以推断出薄太后在当时也算是福寿极尽,尽管不能详细推出其具体年龄。

香积寺的薄太后塔相传为汉文帝为纪念母亲薄太后而建,曰望母塔。从现存塔身的建筑风格和用材来看,系唐宋时的建筑。经专家鉴定确为唐宋时所建。近年来塔身下也出土了大量的唐宋的钱币。笔者推断,虽然在史籍上查找不到汉时建塔的任何记录,但既是传说亦不可能空穴来风。一定是在汉代确有望母塔,后历经岁月战乱,天灾人祸已经损毁。后由盛唐时乡贤聚资而重建存于至今。如果汉代就不存在望母塔,唐宋时所建之塔为何要冠以八九百年之前的汉文帝望母塔之名?况且薄太后刘家举村姓刘,系汉室皇姓,难道全都是巧合中的巧合?

无论望母塔是始建于西汉,重建于唐宋,还是始建于唐宋,都说明薄太后是一位值得人们永久纪念的“仁善”(太史公评价)的伟大母亲。正是在这位仁善而伟大的母亲的教育和影响下,才有文景之治,正是文景之治开创了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鼎盛辉煌的时代。至此华夏族得以称为汉族,华夏文字得以称为汉字,我们今天骄傲的称自己是汉人,这份骄傲和自豪来自于我们传承久远的历史沉淀。刘氏皇姓子孙几千年来,一直守护在香积寺望母塔下,年年祭奠薄太后这位伟大的先贤,这就是中华文化的最好传承,也是全体刘家人血脉中无尚的荣耀。

四、wei村村名与地质地貌

兴隆村地处黄土高原,泾河下游岸边。村南近百米高的黄土沉积层,村北泾河绕弧形而过,形成半月型。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强悍,人杰地灵,居村邻水而田,极尽水利。

由于泾河雨季来水特别凶猛,致河道在历史上频繁改道。上世纪70年代以前,泾河在下河自然村以西还是傍崖而过,后一次大水就将河道北迁了七八百米。原来由兴隆村去烽火村的道路只有先上崖畔再下去,俗称“羊便”(意思是羊肠便道)。在河道变迁之后,便形成了广阔的滩涂地。原来村里修的抽水站也只得因为远离河岸而废弃,至今仍留有建筑遗址。

村庄中路以北有一道东西走向的颇宽的沙梁,人称北沙坡地,南沙坡地,其有大量的鹅卵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泾河古河道。

沿崖一带村民在打井挖红薯窖时,挖得一二十米深就可以挖出大量的沙子和鹅卵石,说明泾河在某个地质年代,曾经从现在下河村一带直接依崖而流,直接流向河滩窑自然村。是基本上沿直线而流,从羊便流向漩涡一带。

兴隆村的居民自古以来一直邻水而居而耕,其耕田为免河水侵害必须修建一定的围堰,是为圩(wei)田,现代汉语大词典中对“圩”字的解释是:圩田,有土堤包围能防止外边的水侵入的田地,圩子,低洼地反防水护田的堤岸。从村名俗称wei村看, 可以判断村名一定是根据地形地貌而取。正确的村名应该是:圩村,圩村湾。至于说现在人们称yu村,yu村湾,应该是叫转音了,拟或是“圩”字一半是“于”,人们“识字不识字,先识半个字”吧!薄太后村的村名也被附近的村民叫成了“po dai fu”,就叫是转音了。

综上而论,笔者认为:礼泉县烽火乡兴隆村的古村名应该是圩村。

五、后记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圩村人,我热爱那里的一草一木,那里的沟沟畔畔和河滩;那里留下了我快乐的童年;那里有我儿时的伙伴;那里有我永不能忘的父老乡亲。关于古村名的

礼泉烽火圩村人:李劲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