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热点

长见识!中国一妻多夫制,中国每年有多少男人打光棍

阅读: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在今年4月中旬,印度人口将超过我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这个预测并非空穴来风,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人口数据:2022年全国人口减少85万人。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其中出生率较2021年下降0.75个千分点,但死亡率却较2021年增加了0.19个千分点。此外,与去年相比,6.77‰的出生率、956万人的出生人口再次创下1949年以来的新低,与历史最高记录相比,出生率比1969年的43.6‰低了36.8个千分点,出生人口比1969年的3016万人减少了2060万人。

2022年末,全国人口达14.12亿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自然增长率-0.60‰,自1962年以来,全国人口初次出现“负增长”。

我国人口进入负增长中,其实早在2022年之前就有专家提出了这个结论,根据联合国的数据显示,在2021年时,全球已经有38个国家和地区处于人口负增长之中,而导致负增长的主要原因就是长期的低生育率。

今天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这个消息,在全网也引发了热议,不过意外的是,网友们清一色的表示:这个结果早就在意料之中,或许在未来,人口会越来越少。

当然也有不少专家在网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表示,造成当前人口负增长的原因就是低生育率,未来提高生育率是抑制人口长期严重负增长的唯一选择。

从以前的计划生育政策,到如今的国家开放二胎、三胎政策,甚至为了鼓励年轻夫妻多生孩子,国家给出了很多补贴和津贴。

比如2016年,国家全面开放二胎政策后,给出了生育津贴和二胎补贴,产妇在一、二级医院分娩的,一次性补助产妇本人300元。

然而国家给出的这些福利政策并没有吸引年轻夫妻的目光,开放二胎、三胎后,人口并没有出现国家预计的持续增长,更没有达到想要的“催生”效果,甚至还出现了“越催越少”的现象。

因此,“全国人口减少85万”、“人口负增长”、“人口危机”早已“不足为奇”,很多网友都表示“很好”、“人少生活压力也少了”、“未来人会更少”。

或许很多人会觉得网友观点太偏激,其实也不怪网友们如此“悲观厌世”,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很现实。

一、如今不愿意结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不婚族”已经不是社会另类。

某音上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段子:某街头采访中,当记者随机采访路人“你未来有结婚打算吗?,几乎所有的被采访者都表示“没有”,有些年轻人更是笑着表示“结婚挺麻烦的,自己一个人过的更加潇洒”。

“不婚”、“不育”、“独居生活”似乎已经成为一部分年轻人的首选。

以前,人们都秉持着“先成家、后立业”的想法,把结婚当作开启新生活的第一步,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结婚不再是年轻人的首要目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结婚,宁愿选择一个人孤独的生活,也不愿意成家。

再加上,近些年来社会上一些关于“家暴”、“出轨”、“杀妻杀夫”等负面新闻屡屡出现,更让许多年轻单身女性变得“恐婚恐育”,互联网让广大年轻女性熟知男性的“另一面”,这些所有悲剧中,绝大多数受伤的都是女性,而婚后的婆媳矛盾、婚后生育问题,都成为了阻碍年轻女性步入婚姻的最大障碍。

如今很多00后女性思想更加前卫,很多年轻人表示宁愿养一只宠物陪伴自己,也不愿用婚姻来禁锢自己一生。如今的女性不像以前那么没地位,当代的女性不仅拥有很好的事业,还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完全不用依附于任何人就能生活的很快乐。

所以,“婚姻”对年轻人来说不再是幸福的最终归宿,那么又何必用婚姻来约束自己,来牺牲自己的青春呢?

二、“天价彩礼”等社会现象,让单身男性对充满铜臭味的爱情避空不及。

不愿意结婚,不愿意生孩子,另一个原因就是物质生活的压力变大。

假设,你18岁考上大学后,本科毕业后已经22-23岁了,如果父母只给你3-5年的时间去成家立业,这个压力可想而知。

虽然现在国家极力打击“天价彩礼”,《民法典》更是为此颁布了新的法规,杜绝高价彩礼、买卖婚姻。但实际上,在很多地方“高价彩礼”仍然是婚姻的“敲门砖”,以20多岁的年龄,想要拿出十几万、几十万的彩礼是不可能的,父母有能力的或许能帮忙助力,父母没能力的只能通过贷款来结婚。

为了能让女方高兴,能有一个圆满的婚礼,都是贷了一屁股外债,结婚后第一件事就是夫妻俩慢慢还债,我表妹夫就是典型例子,结婚9年了,如今还欠着20万结婚时借的外债没有还清。

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男性都表示根本无能承担,同时这种饱含着深深铜臭味的爱情,也让不少男性对婚姻失去了向往,自己单身过不是挺好的吗?自己赚钱自己花,还不用遭受另一半的约束。

三、巨大的生活压力,让年轻人哪还有精力去为爱“鼓掌”?

如果问年轻夫妻为何不要孩子?不生二胎?三胎?原因就是:巨大的生活压力,早已让年轻夫妻失去了为爱鼓掌的激情。

如果大家经常刷短视频,或发现一个现象:有钱人是拼命生孩子,二胎完了,生三胎,生四胎、生五胎;而那些普通家庭,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居多。

专家们说人口负增长,新生儿出生率低,呼吁年轻一代抓紧时间“造人”,专家们张口就来,殊不知现在的社会,养一个孩子成本费真的太高了。

如果专家们不信,我们可以来看看一个普通家庭养一个孩子到6岁,到底需要花多少钱:

1、孕期花费至少需要1-5万元。其中包括基本的孕期检查、营养品、孕妇用品和生产费用。这些还是只是常规花费,要是再算上请月嫂和住月子会所的费用,实际花销更多。

2、0-3岁花费至少需要1-8万元。包括纸尿裤、奶粉、日用品、儿童玩具、衣物、零食水果、营养品等。

只要是养过孩子的都应该知道,婴幼儿的纸尿裤和奶粉有多贵,特别是奶粉,最便宜的也得300元一罐,年龄越小孩子喝的奶粉就越贵,小婴儿一个月光奶粉钱差不多就得2000左右。

除此之外还有衣服、零食、水果和各类营养品、辅食等等。衣服一个月200-300(孩子长得太快了),吃的用的一个月500,三年下来差不多得25000万。所以三年下来,8万就是最保守的估计,如果孩子身体不好,一年跑几次医院的话,这个钱还会更多。

3、3-6岁花费至少需要10-XX万。当孩子3岁后,才是真正意义上开始花钱的时候,可能在一些大城市,有些父母注重教育,在3岁前就已经送孩子上各种早教班,一般家庭都是3岁开始送孩子上学,之后就是源源不断地花钱时刻,幼儿园学费、各种兴趣班费用等。

就拿我们四线城市来说,普通幼儿园一个月800-1200元左右,好一点的幼儿园1500-3000元左右,三年下来,普通幼儿园费用在28800-43200元,好一点幼儿园费用在54000-108000元。

如果是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那种国际双语幼儿园,可能一个月就需要花费几万元的,普通家庭还真的“养不起”孩子。

这还仅仅是把孩子养到6岁,之后就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报告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0》为基础进行估算得出,中国家庭养育一个孩子到18岁的平均成本约为48.5万元,而这还没算上大学之后的养育成本。

要知道,中国人“富养”孩子是全球出了名的,我国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为人均GDP的6.9倍,该倍数也几乎是全球最高的,在全球仅次于韩国,高于众多发达国家。

因此,如此巨大的养育压力,夫妻哪里有精力去为爱鼓掌,现如今大多数夫妻养不起孩子,要么选择只生一个,完成父母长辈们的“传宗接代”的期望,要么直接选择不生。

四、为了解决人口负增长问题,专家提出了“一妻多夫”的观点。

这次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除了让我们知道人口减少了85万外,更突出了现阶段另一个问题: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72206万人,女性人口68969万人,男比女多3237万人。

早在很多年前,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男女比例失衡的情况,男性越来越多,女性越来越少,之所以现在“打光棍”的男人越来越多,也是因为80后、90后这两代人正好出生在“重男轻女”风气最严重的时代。

在那个时代,生儿子都是宝,生女儿都是草,因此导致女孩出生率极低,这种愚昧无知的思想如今终于酿成了大错,当80后、90后这两代男性长大后,到了结婚年龄后发现与他们相匹配的女性变少了。

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里,男性要是自身不够优秀,只能面临“打光棍”的结局。

这因为我国目前面临着“狼多肉少”的情况,专家们又开始出来出谋划策了,来自复旦大学的著名经济学教授黄有光就提出了“一妻多夫制”的观点。

不得不说,这位黄教授的想法可真是另类,给人一种“返祖”感觉。

一妻多夫是什么?指的是在同一时间两个以上男性与一个女性保持夫妻关系的婚姻制度。主要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同胞共妻制与非同胞共妻制。

目前一妻多夫制的国家有阿联酋、乌干达、沙特阿拉伯、阿曼、也门、埃及、苏丹、巴林、约旦、伊拉克、塞内加尔、乌干达、利比亚、斯威士兰、埃塞俄比亚等,像我国藏族、门巴族以及一部分纳西族还保留着一妻多夫制,当然这种情况一般在比较偏远的、经济落后的村里,生活在城市和年轻人大多已经不接受这种观念了。

这个观点提出后,网友们纷纷指责这位教授思想“奇葩”。

有网友A表示:这种制度带来更多的矛盾,并不能解决根源性问题。两个人可以走到结婚,和性别比例不均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强行将情感问题和男女比例失衡放在一起讨论,本身就不合理。

网友B表示:如果真的实行这种制度,每个男方都想要小孩,女方就直接沦为生育机器了。

更有网友愤怒的表示,提出这个奇葩观点的黄教授应该先“以身作则”,给单身网友们做个示范,专家在提出观点时应该带点脑子。

写到最后。

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核心并非是要研究那些单身男女为什么不结婚,不要孩子,而是解决最根本的结婚难、养育难得问题。

希望各位专家学者教授们在发表建议或意见时,一定要切合实际,真正了解大众的心思意愿,这样才能得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法,而不是站在顶端俯瞰众生,说些不切实际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