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翡翠知识

翡翠梯形玉柱牌子寓意是什么,古代的皇陵在什么地方

阅读:

古代皇帝的陵墓是什么样的

帝王陵墓,实际上包括陵墓及其附属建筑,合称为陵寝 。我国从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时三千余年,其间,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和地方政权,共有帝王五百余人。至今地面有迹可寻、时代明确的帝王陵寝共有一百多座,分布在全国半数以上的省区。所以我国的帝王陵寝不仅数量众多、历史悠久、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而且布局严禁、建筑宏伟、工艺精湛 ,具有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东周时期已经出现了陵园 。初期的陵园,大多在陵墓的四周挖掘隍壕或夯筑围墙,也有利用天然沟崖作屏障。陵园一侧有门,园内除陵墓外,没有其他附属建筑。

据文献记载,春秋晚期才开始在墓上构筑坟丘,如《礼记?檀弓》中记载了孔子为父母的坟建造坟丘,并认为此前没有坟丘,即"不封不树"、"墓而不坟、与地齐平"。但考古发现表明自战国中期起,赵、秦、楚、燕、齐、韩等国的君主死后都营建高大的坟丘,并尊称为"陵",即指其高大如山林,也象征着王权的尊严和地位的崇高 。坟丘都经过夯筑非常坚固,形状大体分为圆锥形和覆斗形两种。

历代帝王都为自己营造大型墓室。两周时期的墓室保持了商代以来的形制。战国时期的陵墓多在墓内填充沙、石、木炭以利防湿,保护墓室 。

西周已经存在夫妻合葬。陕西宝鸡西周中期的鱼伯墓和河南浚县西周晚期的卫侯墓,都发现了夫妻"异穴合葬"的现象 ,即夫妻分别葬在两个相互紧靠的墓穴中。春秋战国时代 ,这种异穴合葬的制度更趋普遍。

由于中国古代统治者盛行厚葬,因而大量的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作为随葬品被埋进了坟墓 。两周时期诸侯王墓的随葬品仍然延续商代,以各种青铜器为主,包括酒器、乐器、饮食器、兵器、车马器、工具等,配备成套种类齐全。其中鼎和簋最为重要 ,其数量、组合是当时贵族身份的标志。战国时期随葬品中漆器等生活用品的比重显著增加。

人牲和人殉在西周仍然很普遍,西周中期以后杀殉逐渐减少,但直到战国初期的一些贵族的大墓中仍然大量存在 。战国中期以后这中残酷的杀殉遭到了人们的反对,殉人减少,并出现了用木俑和陶俑来替代人殉随葬。秦国在献公时废除了人殉制度。

周文王、武王墓

传说中的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陵墓在现在陕西省咸阳市的原坂上 。

周文王姬昌 ,曾被纣王封为西伯侯,在位期间,图志改革,国势强盛。周武王姬发是 文王之子,继承父王灭商的事业,建立了西周王朝。

相传为周文王周武王的二陵相毗邻,形状类似山丘。陵上草木丛生,陵园周围绿野烘托。陵的前面有一通石碑,是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祭殿里保存着历代碑石,大多为祭告之文。

历来人们都把奋发图强、开基立国的周文王周武王的业绩和咸阳原上那高高耸立的陵冢联系在一起 ,不乏祭奠和瞻仰,并且留下了种种神话般的传说。

燕侯与燕往墓

燕是周初武王分封的一个诸侯。

燕侯墓在现在的琉璃河东面,它的西北就是燕国的都城 。这里发掘过很多大墓。这些 大墓分布在大约五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排列没有一定的规律。大型墓和一些中型墓有"车马坑"。有的整车平放,杀死的马放在车辕两侧;有的先把杀死的马排放在坑底,再把拆开的车部件放置在上面,车轮斜靠着坑壁。八六年的时候发掘出来一座这个时期最大的墓。它的四角开设墓道,这在其他地方没有发现过。这个墓曾经被偷盗过,出土的随葬品比较少。重要的有漆盾和带铭文的铜鼎。铭文明确记载了四周初年周王册封燕侯授民授土,把九个族一起划归燕王管理的史实。墓地还出土了一些带铭文的铜器,铭文记载了燕王赏赐奴隶、货币的情况。有一件铜鼎记载了堇奉燕侯之命前往宗周向太宝公贡献食物并受到赏赐,这就和史料所记载的召公长子封在燕,而本人仍在宗周辅弼王室的史实相印证。

燕王墓在燕下都的西北,分为两个墓区,中间有古道河相隔 。这些墓南北排列井然有序。墓室是长方形,四壁夯筑后再用火烧加以坚固。墓曾经被岛,残存的随葬品有礼器、编钟,但是没有兵器和车马。礼器都是陶制的 ,形制完全模仿铜器 ,有九件列鼎一套,七件列鼎二套 ,簋八件一套 ,鼎簋数和文献的记载是一致的。
西汉继承了秦代陵寝制度并且有所发展 。陵园里只有一个重城,陵墓在陵园的中央,坐西朝东。陪葬墓区也在陵墓前方  。西汉初期,帝、后在一座陵园内异穴合葬。从文帝开始,帝、后各建一座陵园 。到景帝的时候 ,在文帝霸陵旁也建造庙宇。以后这种陵旁边立庙的制度一直延续到西汉末。

西汉开始 ,帝王陵墓除了掘地起坟之外,还出现了一种"凿山为陵"的形制 。这种形制在当时的一些诸侯王墓中也普遍存在。

到了西汉的中晚期,墓室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凿山为陵"的墓室大多数是横穴式,并且分为耳室、前室和后室等很多部分。而竖穴式的坟则改用砖和石料构建墓室。形制和结构完全模仿了现实生活中的房屋、宫殿和院落。这种墓室起到了椁的作用,所以墓室里的葬具只有棺而没有椁。在这些墓葬里,墙壁上大都绘有彩色的壁画,或者有模印的画像砖 ,而在石结构的墓葬里则大都是雕刻画像。壁画的题材很广泛 ,除了神灵怪兽、历史故事之外,主要是表现帝王生前的各种生活场面。

西汉时期从高祖开始,出于政治目的,各陵都安置了很多陪葬墓,被称为"陪陵",形成规模宏大的陪葬墓地。陪葬者大都是当时的朝廷重臣和皇亲国戚。据记载 ,陪葬长陵的有萧何、曹参、张良等一些开国元勋;陪葬茂陵的有卫青、霍去病等名将。陪葬者的墓地多是皇帝所赐,各自建有陵园、园邑和祠堂。有的还把子孙附葬在父祖墓旁,形成宗族墓地 。陪葬者地位越高 ,离帝陵越近,封土也较高大 。从西汉陪葬者的地位和身份来看,高祖、武帝、宣帝等帝陵陪葬墓中的多是朝廷重臣、名相。但到了西汉晚期,元帝、成帝、哀帝等陵的陪葬者则或是外戚,或是佞幸 ,或是妃嫔、宫人。这种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政治上的兴哀和变化。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厚葬之风最盛行的时期。包括珍宝、明器、陶俑、车马、粮食等,身前身后的用品无所不有。

汉高祖长陵

汉高祖刘邦长陵,在陕西省咸阳市窑店乡北的咸阳原上,坐北朝南  ,南面是川流不 息的渭水,北面是巍峨壮观的九峻山 ,秦川故道穿逾原下。长陵坐落在咸阳原的南部,居高临下,威武壮观,显示了封建帝王高高在上的尊严 。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布衣提三尺剑有天下"的皇帝。楚汉战争中 ,他叱咤风云 ,"大战七十,小战四十",身负重伤十二次,最后击败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刘邦称帝的第二年开始营建长陵。陵园是仿照西汉都城长安建造的,只是规模略小而已。陵园内还建有豪华的寝殿、便殿。寝殿是陵园中的正殿,殿内陈设汉高祖的"衣冠几仗象生之具" ,完全像皇帝生前时一样侍奉 。

汉高祖刘邦的陵冢在陵园的偏西处,形状像覆斗,是夯土迭筑而成的。陵前立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书的"汉高祖长陵"石碑一通,陵冢下面是刘邦的安寝的地宫。 陵园中还有吕后合葬陵,在长陵东面二百多米的地方。由于汉代的制度造成帝后不同陵,所以吕后单独起陵于长陵之东。吕后陵是覆斗形。

陵园的北面是长陵邑的所在地,在现在咸阳市的韩家湾。陵邑略呈长方形,城墙由夯土筑成,南北长 ,东西宽。陵邑的南墙部分与陵园边墙重合 ,东面没有城墙建筑。刘邦生前就迁徙大姓和贵戚之家在陵邑中 ,让其侍奉陵园,陵邑户口多达五万多。近年在长陵陵邑范围内曾经发现树木双兽纹半瓦当和大量瓦片堆积、水管道、生产工具等。从文献记载来看这些残留的废墟、出土文物,可以窥见当年陵邑朱檐彩栋、深宫广院、车马人熙的繁华景象。

长陵的陪葬墓群在陵园东部。唐朝诗人刘彦谦《长陵诗》说:"长陵高阙此安刘,附葬累累尽列侯 。"在西汉诸陵中,长陵的陪葬墓数量最多 ,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的功臣和贵戚,死后多陪葬在长陵  。

西汉灭亡之后,历代帝王曾对长陵采取一些保护措施  。比如魏明帝诏:"高祖陵四方各白步 ,不得耕牧樵采"。宋太祖乾德规定"给守陵五户 ,长史春秋奉祀"。这使两千多年之后的高祖长陵仍以高大雄伟的姿态,屹立在咸阳原上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从李渊建立唐王朝到灭亡 ,前后经历了三百年的历史。在这期间,共有二十一个皇帝,包括武则天在内。这二十一个皇陵中有大部分都建造在陕西省的关中盆地、黄土原和北山岭的顶部。这种依山背原、两翼展开、面临平原、并且隔渭河与都城长安相望的布局,体现了唐王朝的博大气势。尤其是那些倚山而建的帝王陵墓,气势更是雄壮异常。宏伟孤耸回绝的陵园主峰,广阔浩大的陵园区域,庞大的皇亲勋臣陪葬墓,威武雄壮的神道石刻,使唐代皇陵和大唐盛世一样 ,在中国皇陵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可以称它为中国皇陵继秦汉以后的第二次发展。

唐代皇陵最特出的特点是"因山为陵",气势恢弘。另外的特点是 ,陵区内有很多殿宇楼阁组成的地面建筑;功臣陪葬,皇亲从葬;有大量威武雄壮、富有时代感的陵墓石刻。

唐代主要的帝王陵墓有:高祖李渊的献陵,太宗李世民的昭陵,高宗李治的乾陵,中宗李显的定陵 ,睿宗李旦的桥陵 ,玄宗李隆基的泰陵,肃宗李亨的建陵,代宗李豫的元陵,德宗李适的崇陵,顺宗李诵的丰陵,宪宗李春的景陵,穆宗李恒的光陵,敬宗李湛的庄陵 ,文宗李昂的章陵,武宗李炎的端陵,宣宗李忱的贞陵,懿宗李淬的简陵 ,僖宗李儇的靖陵。

唐太宗昭陵

唐太宗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子,被封为秦王,他为建立统一强大的秦王朝跃马征战 ,屡建战功。后来他发动"玄武门之变",用武力逼迫高祖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 。第二年改号为"贞观"。李世民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帝王,在他当政期间,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为盛唐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死后,太宗就开始营建昭陵。他极力宣扬薄葬,目的是为了使"歼盗息心" ,免得象汉朝诸陵一样被偷盗尸骨无存。但事实上,昭陵的建制并非俭约,而是十分奢华的。整个陵园方圆几十公里 ,气势壮观雄伟,是以往的帝王陵园所无法比拟的。唐太宗死后葬入玄宫,与长孙皇后合寝,以便让皇后按礼制在寝宫内侍奉墓主。

昭陵墓室内部非常华丽 ,据传举世闻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手书《兰亭序》真迹就在其中。唐代诗人杜甫曾经作诗描述了昭陵玄宫辉煌壮丽的景象。

昭陵陵园内有一百六十多座功臣贵戚的陪葬墓 。其中有魏征、房玄龄、温彦博、李靖、尉迟恭等历史有名人物的坟墓。昭陵居高临下 ,陪葬墓分布在两侧,其中公主妃子的墓多数在山上。在昭陵的玄武门外有一个梯形的祭坛,祭坛陈列着十四个少数民族酋长的石像 ,祭坛的东西庑殿中陈列着世界文明的浮雕石刻六骏 。

唐太宗生前平定突厥 ,与吐蕃和亲,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深得各族人民的拥护。太宗死时 ,突厥阿史那社请求殉葬,于是高宗派人打制了这十四个少数民族酋长的栩栩如生的石像,立在昭陵前。这十四尊雕像是唐太宗时期良好民族关系的写照。可惜它们在清代乾隆以后大多被毁了。

至于昭陵六骏,是驰名中外的浮雕。它们是李世民当年统一全国,南征北战驰骋战场骑的六匹战马 。李世民为了纪念它们,将它们雕在了石屏之上,相传六骏的图形是出自唐代著名的画家阎立本之手。工匠们运用高超的技艺逼真地雕刻了这些形象。石屏的角上题有高宗的赞美诗,是由欧阳洵书写的。这六骏分别是: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虢和白蹄乌。其中,飒露紫是唯一旁边伴有人像的 。据传说,李世民在一次作战中与随从失散了 ,敌方的骑兵一箭射中了飒露紫,丘行恭拼死护驾。李世民后来为了表彰他的功绩 ,就把这段情形刻在了石屏上。中箭后的飒露紫垂手侍立 ,丘行恭果断拔箭,这种救护之情,实在是人马难分,情感真挚。昭陵六骏体现了中国人民无比的智慧和创造力,在人们心目中于是就被神化了 。据传说,安史之乱时,在潼关大战中,忽然飞沙走石,黄旗招展,杀出数百队骑兵,于是叛军仓皇溃逃。偃旗息鼓后 ,骑兵突然消失,不知去向 。后来的昭陵守墓官报告说 ,潼关交战那天昭陵石人石马汗湿欲滴,真是神驰呀。

昭陵的布局,不仅体现了王权的"至高无上"的气概,还说明了李世民一心想结成以宗室和大臣为主体的新的氏族集团,以便于唐代王朝的长期统治。

明朝是由朱元璋建立的,朱元璋就是明太祖。为了推崇皇权,朱元璋恢复了预造寿陵的制度 ,并且对汉唐两宋时期的陵寝制度作了重大改革。这些改革表现在很多方面。首先,陵墓形制由唐宋时期的方形改为圆形,以适应南方多雨的地理气候,便于雨水下流不致侵润墓穴 。所以,这一时期非常讲究棺椁的密封和防腐措施 ,墓中的尸体一般都保存地比较好。其次,陵园建筑取消了下宫建筑 ,保留和扩展了谒拜祭奠的上宫建筑 。相应的取消了陵寝中留居宫女以侍奉亡灵起居的制度。这是对陵寝制度的重大改革。它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陵寝中原始迷信的方式不能不逐渐废止,这样就更加突出了朝拜祭祀的仪式。明朝特别注重三叩九拜的祭祀排场,这是统治者推崇皇权、巩固统治的一种手段。

随着南方园林建筑艺术的发展 ,明代陵园建筑的艺术风格比较以前历代都有较大的突破,形成了由南向北、排列有序的相对集中的木结构建筑群。这是明清陵寝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 。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的明代诸皇帝的陵墓区大都集中在北京的天寿山,统称为"明十三陵"。

明代前期,由于皇权专制,从明太祖朱元璋起就严禁后妃参政,这个政治特点在葬制上也有所体现。在明英宗以前,除皇后附葬帝陵以外,其他宫妃大多殉葬而死。据史书记载,在宣宗的嫔妃殉葬的队伍中 ,有一名宫廷女官叫郭爱 ,擅长诗文 ,入宫才二十天就被迫去殉葬。她临死写了一首绝命辞曰:"修短有数兮,不足较也。生而如梦兮,死则觉也。先吾亲而归兮,惭予之失孝也。心凄凄而不能已兮,是则可悼也。"据《李朝实录》记载:殉葬的那一天,殉者先要赴宴,宫内摆设宴席,这时哭声震天,她们被迫站在小木床上,将早已准备好的绳索套在脖子上,活活吊死,惨不忍睹。明朝这种残酷的人殉制度 ,一直到明英宗后才被废除。

明代对陵寝的保护,比以前更加严密和制度化。比如,图谋要毁山陵的,以"大逆"罪论,不分主谋从谋一律凌迟处死;偷盗大祀神祗中御用的祭器、帷帐等东西一律斩首;山陵内盗砍树木的斩首 ,家属发配边军。另外,明代专门设有神宫临军,专门掌管陵寝保卫。还设有一卫驻兵屯军保卫陵寝外部。真可谓壁垒森严。

明中都皇陵

中都皇陵,是朱元璋父母的陵墓,在安徽凤阳县明中都城西南方向。陵冢高大雄伟,登上陵顶环顾四方 ,南有丘陵绵亘数百里,北临淮河滔滔东流去 ,东西二隅地势逐渐内底。皇陵头枕山峰 ,足登淮水 ,犹如仰卧在巨大的躺椅之中。

朱元璋的父母是安徽的凤阳人,家境赤贫,没有土地,后来这个地区瘟疫流行,不到二十天,朱元璋的父母相继死去。因家贫没有钱卖棺椁,所以朱元璋和他的兄长抬着他们的父母的尸体草葬山莽。传说两人快到山麓的时候,突然电闪雷鸣,大雨滂沱 ,只好放下尸体避雨村寺,第二天拂晓,朱元璋与兄往视,见父母尸骸之上已是土堆高耸。朱元璋称皇帝的第二年,就在他父母坟墓上修建皇陵,历时有十年。皇陵陵园规模宏伟,园内有大量精湛的碑石雕作,其气势不亚于明孝陵和十三陵。可惜陵园内建筑大部分已经毁于明末,在农民起义军的脚下已经被荡然殆尽 。

皇陵陵园前的神道石像雕体形高大,雕工精美,都是用巨大的青石细细雕琢而成的。其中的石马是群雕中的佳作 ,石马背负锦鞍,昂首嘶鸣,鬃毛披动,形态逼真。据说 ,南来北往的马匹,远远望去总是挣脱缰绳跑到石马前欢跳,这真是可谓以假乱真!可见雕刻技巧之高超了。

陵园里的石碑仅剩下"皇陵碑"和"无字碑"两通,都是龙首龟跌 ,气势壮观。皇陵碑的碑文是朱元璋亲自撰写的 ,叙述了他的家庭出身、本人经历以及参加起义军、东渡大江、建立明王朝的峥嵘历程 。文字通俗易懂,感情真挚浓烈 。无字碑,寓意朱元璋祖辈功德无量,难以用语词表达。今碑以断为三截 。

明中都皇陵是明朝第一座帝王规模的陵墓,其豪华侈丽的规制继续了汉唐两宋的传统 ,开创了明清时代的风格,在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昭陵是清初三陵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帝陵,是清黄太极的陵墓。昭陵陵山为人工推造而成,号称隆业山,占地面积达十八万平方米。

整个陵墓可分为两个部分,从下马碑到大红门是一个部分 ,下马碑在陵区的最前面,碑文用满、汉、蒙、藏、回五种文字镌刻着"亲王以下各等官员至此下马" ,以显示陵区的神圣和庄严。

陵区的第二部分是大红门到方城。大红门上镶有五彩琉璃蟠龙,门里有石雕华表和六对石兽,雕刻非常精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其中石马"大白"和"小白",据说是仿照皇太极生前心爱的两匹坐骑雕琢而成,英姿勃发 ,大可以和唐太宗昭陵六骏相媲美。

陵区第三部分是庞大的方城和后面的宝城,这是陵园全部建筑的主体。方城内的隆恩殿是供奉神牌和祭祀的地方,庄严肃穆 。在明楼上立有"太宗文皇帝之陵"石碑一通 。方城的四隅建有角楼,把清初城堡式建筑艺术和中国传统的陵园建筑风格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宝城的中间有半月型的宝顶,就是埋葬皇太极和皇后的地宫,北依窿业山,气势壮观 。

清东陵

清东陵在河北省尊化县的昌瑞山下 ,是清朝入关以后营建的最大的陵墓区。整个陵区划分为前圈和后龙两部分 ,前圈是陵园建筑区,后龙是衬托山陵建筑的北隅 ,范围很广 。

东陵背依昌瑞山。历史记载,这块地方是由顺治皇帝亲自选定的。清入关之后,有一次顺治皇帝狩猎,偶然来到昌瑞山下,停辔四顾,惊叹道:"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 。"说完就取出佩仍向远处,对侍臣说:"落处定为穴 。"由此开辟了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陵墓区。清东陵的陵园布局以孝陵为中心 ,东边是康熙皇帝的景陵和同治皇帝的惠陵,西边是乾隆皇帝的裕陵和咸丰皇帝的定陵。陵园里一共葬有一百五十多人,包括五个皇帝、十五个皇后 ,还有很多皇贵妃、贵人、常在、答应、格格、阿哥等。

孝陵

孝陵在昌瑞山的主峰下,是顺治皇帝的陵墓。

孝陵是清东陵的主体建筑。陵园前矗立着一座石牌坊 ,全部是由汉白玉制成的 。上面浮雕着"云龙戏珠"、"双狮滚球"和各种旋子大点金彩绘饰纹 ,刀法精湛,气势雄伟,成为清代石雕艺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紧靠石牌坊是大红门。大红门是孝陵也是整个清东陵的门户,红墙迤俪 ,肃穆典雅。门前有"官员人等到此下马"的石碑。

穿过大红门 ,迎面是碑楼。碑楼中立有两通高大的"圣德神功碑",碑上分别用满文和汉文两种文字镌课着顺治皇帝一生的功绩。它是清初政治、军事的一个侧面,它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满清统治者入关后统治政策的方略和顺治其人。

龙凤门位于神道中间,,三门六柱三楼,彩色琉璃瓦盖,龙凤呈祥花纹装饰,富丽多彩。显示了神道的悠远和风光的优美。过龙凤门是七孔桥。它是东陵近百座石桥中最大的一座 ,也是最有趣的一座。桥身全部用汉白玉石拱砌而成,选料奇特,如果顺栏板敲击,就会听到五种音阶金玉般的声响,人称"五音桥"。

神道北端是巍峨的隆恩殿 ,是举行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陵园的主体建筑。为了推崇皇权,清朝统治者不惜工本,极力装修隆恩殿,金龙环绕 ,富丽堂皇。

裕陵

清东陵中地宫情况,以乾隆的裕陵最有代表性。

裕陵地宫是拱券式结构 ,全部用雕刻或加工过的石块砌成,布满了与佛教有关的各种经文和图饰雕刻,犹如一座地下佛教艺术石雕馆。地宫内尽管图文繁多,但是并不显得杂乱,相反给人一种相互衬托 ,浑然一体的感觉,充分反映了清代石雕工艺水平的高度发展 。

菩陀峪定东陵

慈禧的定东陵是我国现存规制豪华,体系比较完整的一座皇后陵寝建筑群 。

定东陵一直修建了十年。但慈禧总觉得不称心,不惜劳民伤财 ,拆除重建。重建后的隆恩殿气概非凡,金碧辉煌 ,使人仿佛进入黄金世界。殿内有六十四根金龙盘玉柱 ,用极为珍贵的黄花犁木构成 。金龙用弹簧控制,龙头龙须可随风摇动,金光闪闪,似真龙凌空 ,扶摇直上。隆恩殿前有龙凤彩石,慈禧役使工匠用突雕的手法,使凤在上龙在下,构成一幅金凤戏龙的景象,充分反映了这位政治野心家的独到用心。

慈禧定东陵地宫比乾隆更为奢华 。地宫珍宝不计其数 。其中慈禧口中所含的一颗夜明珠,能分开合拢 ,分开透明无光,合拢时透出一道绿色寒光,夜间百步之内可以照见头发。 直到地宫封闭前夕 ,还不断往里面安放各种稀世珍宝,奢华之极,骇人听闻 。

翡翠梯形玉柱牌子寓意是什么,古代的皇陵在什么地方

长白山十六峰的长白山十六峰

公元1908年,也就是清朝光绪三十四年 ,清末秀才奉天候补知县刘建封奉旨勘查长白山。历时4个月的实地踏查之后,除《长白山三江源流考》等官方报告,还撰写了《长白山江岗志略》。刘建封是秀才,又是诗人。尽管考察十分艰苦,甚至有生命危险,面对祖国雄奇的山水,常常情不自禁地吟诗,兴致勃勃地为各山峰命名。并绘有详细的地形图 ,标注了十六峰的位置 ,它们是:
白云峰、芝盘峰、天文峰、华盖峰;天豁峰、龙门峰、紫霞峰、铁壁峰;
观日峰、玉柱峰、冠冕峰、梯云峰;卧虎峰、孤隼峰、锦屏峰、白头峰。
这十六峰千姿百态 ,经过漫长岁月的风雨雕蚀 ,山峰嶙峋峭奇 ,姿态各异,有的如宝剑刺天、有的似少女梳妆、有的如雄鹰衔物 ,环列成一个大圆周,或白或黄、或青或绿护佑着一池碧水天池。 在白山市抚松县境内东南。白云峰位于天池西侧,南邻玉柱峰 ,北对芝盘峰。海拔2 ,691米,是中国东北第一高峰。
据《安图县志》:“白云峰在白山之极巅。遥望之山峰,直插霄汉,白云触而出,终日不散。天晴时,群峰毕露,独此峰烟雾缭绕,气象雄壮 。自天池至巅十;华里,崇山隐天,云锁峰尖,故名之曰白云峰”。
站在山脚远远望去它又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金钟,一层层断裂岩层似雕铸的钟纹;五仙女观瑶池,十二罗汉沐白云是镂刻在金钟上栩栩如生的画面。峰顶由灰白、淡黄、乳白色浮石构成,与蓝天白云相衬 ,如绸似锦 ,云起风流,飘悠天际。登绝顶,可凝眸远眺那苍茫浩渺的长白群山;东望赤峰,南望大小胭脂峰,西望天鹅峰 ,北俯奶头山影。到此者如置身霄汉 ,心旷神怡,颇有几分仙气 。
白云峰终日隐匿于缭绕云霄之中,似在凝思,又似在冥想,默默无语羞于露面 。偶得晴空万里的时候,池上云淡风轻,群峰毕露各展仙姿,唯有白云峰依然借片片祥云为纱,遮掩她娇羞的面容。 锦屏锋海拔2 ,590米,位于天池西侧。在芝盘峰北200米处,在东起龙门峰,西经观日峰、芝盘峰 ,南至白云峰的大马蹄形内壁,俗称“大簸箕”的正中。
据《长白山江岗志略》,锦屏锋在芝盘峰和观日峰之间,峰顶南北各起一峰,中间平行组成,峰前壁立千 ,仞如刀削成,峰后陡悬无挂。看去宛如锦绣屏风,宛如屏风,故云锦屏峰。猎人们见其形状如城垣,习惯称呼它为城墙砬子。又据《长白山古今揽胜》:“峰顶南北各起一峰,由彩的翡翠石装点峰巅,峰前峰后立陡悬崖,宛如锦锈屏风一般,故而得名” ,故有“白云绝胜处,翡翠锦屏中”之语 。在南北两侧峰尖下方均为较长深谷,与观日峰、白云峰构成天然分界。峰后山腰还有深深的长沟,沟中溪流潺潺,清爽宜人,一路奔向茫茫林海之中。 观日峰位于天池西北,海拔2,510米。《长白山江岗志略》记载:“峰起一尖,登而望之,海阔天空,可以观日出、日入 。”故有观日之名。书中又说:“土人云 ,每年三月三日夜半时分,一遇天晴,见日如红球 ,白海中出。出时三起三落,而水之波翻浪涌,忽上忽下,历历在目。尤足令观者,移情海上”。观日峰与西大坡相连,山上经常有成群的马鹿出没 。
从独酌峰北侧沿岳桦林尽处登山,顺着山脊,在隐流瀑布一侧上,经过龙门峰的后背,直达观日峰的山顶。登峰远望,却有海阔天空之感。如有机会,观日出,送日落更会有无限豪情。站在山顶极目远眺,天池碧波荡漾,群峰峻秀婀娜,壮观雄伟。面对万壑千山,仰天一啸 ,谷鸣山响,声音久久回荡。在观日峰后侧山坡有三座与观日峰形状相似的山峰 ,依次向北排列 ,象结伴出游的四姊妹携手游天池 。 海拔2,595。7米,高出天池水面401。7米。因峰门两峰突起 ,状若门形,故名龙门。它位于天池北偏西,与天豁峰一起把守天池水出口。龙门峰形状奇特,宛若蛟龙戏水。它是由火山喷发的熔岩流构成的,由于柱状节理发育,岩石风化,剥蚀,崩落严重,所以多崇崖峭壁,峰下形成巨大的倒石堆,冲沟下部形成较大的泥石流扇,其上分布有少量高山植物 。
《长白山江岗志略》载,“在乘槎河西,与天豁峰对峙而低  。池水溢流而出 ,状若门形,故号日龙门”。相传,大禹治水曾到峰上。山旁有一石,上似蝌蚪字形。在百姓的心中,这碑为神碑,无人认识上面的蝌蚪文字。曾有人在龙门峰前,看见有几条红黄色的鱼,在乘槎河上跳跃,便用石头打,不料“霎时狂风大作,白雨 又称鹿鸣峰,位于天池西偏北,海拔2 ,603米,峰顶由四个小山峰组成,有“四子会芝盘”之说 。峰顶有草甸,形如圆盘。每到严寒冬季,其他各峰积雪封顶,唯有此峰露在雪外。《长白山江岗志略》记载:“峰顶产灵芝”取名。
峰顶由西北向东,峰起四尖  ,称“四子会芝盘”。芝盘峰内壁陡峻,后壁有弧形崖壁 ,是冰川时期冰斗所致,构成天池西北畔较大屏障。峰后坡度较缓,延伸面积广阔,俗称西大坡 。山腰多沟壑溪流,花草生长繁茂。每至夏秋 ,鹿坪、雪岭等处鹿群较多,九月中旬雪后,随处可见鹿蹄印迹。坡下群鹿追逐,嘶鸣不已,此起彼伏,回荡山谷,因之有“鹿鸣翠谷 ,雕飞芝盘”之赞誉,据此又称芝盘峰为鹿鸣峰 。
芝盘峰北侧有可容纳几十人的崆洞,这是长白山的主要异洞之一,因形似鹿,人称鹿蹄洞 。
暴落,连声霹雳 ,而鱼亦逝” 。
龙门峰北侧峡谷中有一隐流瀑 ,落差约20米,是由陡峭的崖壁跌至深谷,似天际飞流,又若天女舒展长袖,隔玉壁与长白瀑布相映,是游人赏心游玩的绝妙佳境。山腰有凝雪坡,似挥之不去的流云横挂山腰 ,积雪至八月始融化。从长白瀑布 ,沿乘槎河溯源而上,经玉壁即达龙门峰脚下的天池湖畔。 天豁峰海拔2,620米  ,位于乘槎河东岸与龙门峰对峙。据《长白山江岗志略》,“峰起双尖,中辟一线,有豁然开朗 ,令人不可思议之趣”故名天豁峰 。相传,山缝为大禹治水时所劈 。天豁峰面向天池一侧“土色黄,望之如二龙蟠踞顶上 。峰后石多赤色,亦颇耐观。每至冬日,雪凝峰间 ,直同白虹,插入天汉,尤觉十分出色”。据当地人讲 ,峰顶平缝中,隐有洞口数处 。登山的人往往看见有蟒蛇出没其间。在十六峰中,天豁峰是最富于传奇色彩的山峰之一。
天豁峰的形成是由于岩石节理发育造成。构成天豁峰的火山岩 ,岩石节理发育经多年的风化、剥蚀、硝碎、塌落,形成了天然豁口。豁口中间留有许多参差不齐的石峰,是由于坚硬的岩石没有被风化而残留下来的 。在天豁峰的后身有黑风口,峰东携臂与织女峰相连。峰下天池畔有巨石天然雕琢而成的雨燕观天、驼峰石、黑熊朝天等湖畔组画 。从补天石可经牛郎渡越闼门沿八卦庙(宗德寺)旧址北侧倒石堆 ,可攀登峰顶 。路径险要,斗胆登上者引以为豪。从峰顶观赏群峰倒映于天池,波光荡漾 ,令人心醉。 位于天池北侧,海拔2,560米,据《长自山江岗志略》,此峰“土色黑、状若铁”故名。在此俯瞰天池,湖光山色,尽收底,为长白山北坡观天池第二绝妙处。传说,一采药人至此,遇见峰上张灯结彩,金碧辉煌,中间悬“朱”字无数,多不能识。唯“福”、“寿”宇不篆不隶,形似鸟虫,尚可辨 。归去后告诉别人,人们都以为荒诞而不信。等再次去看时则始终见不到这番情景了。
铁壁峰的凝灰岩柱状节理很发育,又经多年风蚀雨侵,峰顶多悬峭壁,嶙峋怪石,并形成有“四老对弈”、“观景台”等胜景。从铁壁峰西侧的倒石堆顺坡而下,还可下临天池,往此沿铁壁峰山麓经牛郎渡还可到乘槎河源头游玩 ,在这里还可远眺玉壁、补天石等胜景。 华盖峰海拔2,670米,是长白山第三高峰,也是天池东侧最高峰。它气势雄伟  ,峥嵘突兀,是长白山之精华所在,也是从北坡俯瞰天池的第一绝妙之处。据《长白山江岗志略》,华盖峰“山形如盖,其出云还云 ,状亦如盖 。每至春冬,常见五色云遮掩顶上,即风雪交加 ,亦不散去”  。因其似帝王车辇之华盖而得名“华盖峰”。华盖峰峰顶是由黄白色浮岩组成,又有黄岩峰、白岩峰之称。地质学家称这种石头为浮石,或叫做浮岩,民间俗称蜂窝石、江沫石、水浮石。这是一种由长白山火山的喷发物固结形成的岩石 。
火山爆发物浮石 ,在层状熔岩上塑造的山峰。峥嵘突兀的山峰,自上而下可看到由灰黑色过渡到灰白色,再变为白色、米黄色。更引人注目的是 ,在浮石层中还夹有黑色、墨绿色的火山角砾,大者竟达数吨之重。在面朝天池的一侧,有一道长长的悬崖绝壁,远望银白如雪,恰似一道“天上银屏” 。在银屏上镶嵌有无数斑斓夺目的玉环珠翠,那是由大量火山角砾及火山渣夹杂在浮石中间形成的独特景观。在银屏东侧有独角向上,翘首天外的龙角峰,它与“天上银屏”、“仙女对镜梳妆”融为一体,构成一幅惟妙惟肖的天上佳景。在山脊附近有被冲刷的淡黄色的火山岩构成的憨态可掬的金蟾 ,还有高踞山巅的雄鹰,似久经风雪的长者 ,凝眸观望天池的瞬息变化 。
华盖峰东侧有刘建封踏查长白山时躲避风雨、留下“天池钓廋到此”墨迹的“避风石”;西侧有“天池一柱”和“军舰岩”;峰底天池畔还有女真祭台、钓整台、麟峦、凤峦等胜景。久经风霜的“探池松”也在此峰下,它盘曲、顽强、遒劲的壮美姿态,使其别有一番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风骨,也使华盖峰更具魅力。
华盖峰旁有一风云涌动的坡口,是吸引登山游客的极佳去处。在这里,或观赏云雾弥漫之飘渺,或摄取湖水云天的美景,都能给游人留下美妙的印象。邓小平、彭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在此留下珍贵的照片。站在邓公题写的天池碑处左望,可看到它的峰顶部分如一只巨大的三足金蟾,仰首向天。这只金蟾 ,原本是刘海登天时带到天宫的瑞兽,厌倦了上界的清规戒律 ,时常回到凡间游玩;一日贪玩,错过了回天的时间,就只能在天池上等着时光的轮回、天豁洞开。金蟾寓意财源兴旺,到这里瞧上一眼,就会有好运降临 。 紫霞峰海拔2,618。2米,位于天池东侧。紫霞峰大部分是由紫色火山岩构成 ,峰顶两驼峰高耸天际,紫壁横空 ,参差错落,大有“峰高崖阶半壁天”的雄伟之势。远观之白云缭绕紫色山峰 ,如烟似雾,如丝如缕,宛若西天落霞,紫气生辉,古香古色,整个山体放射着紫色的光芒,故而得名。
据《长白山江岗志略》描绘 ,“沙土紫色,石参差错落 ,颇有生气。每至天暮 ,池中出云,缠联峰顶,如丝如缕。其纠缦之状 ,宛然天半朱霞长留此间” ,故有紫霞之名。紫霞峰的云不似白云峰的云 ,团团絮絮 ,整日簇拥峰顶;亦不似华盖峰的云,翻腾咆哮,拍崖而起;紫霞峰的云是天地荡波与紫壁生辉相映而成,是长白山的一片“紫气祥云”。
紫霞峰下有一巨大的倒石堆,与滚石坡相连,形成一条较大的沟谷,由此下临天池,脚踏石上,石块浮动,犹如行走在“踏石船”上 。石块的大小不均,颜色多变,刘建封评为“石分五色 ,黑者明如黑精,惟光不透水,大者合抱,小者盈握,石色不甚光润。” 孤隼峰位于天池东南,紫霞、三奇两峰之间,海拔2,711米,下有鸡冠岩、仙人岛等名胜。孤隼峰峰顶尖削峻峭,向西斜出 ,形似一只孤傲的鹰隼 ,故名 。
在《长白山江岗志略》中,刘建封这样描绘:“峰顶尖秀峭古,向西南斜而有力,形同孤隼,层山之中,特树一帜,令人望之而生独立思想” 。这山峰不仅仅像一只孤傲俊美的鹰,同时,还能激励人们昂首挺胸 ,独立思考,直面人生。 白头峰,海拔2,749米,是十六峰中最高的山峰。据《长白山江岗志略》,白头峰在天池南稍东。“东丰隆高起,上有孤石独峙,形如佛顶”故命名为白头峰 。她坐落于中朝边界的长白山天池和白头峰,曾经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天池位于长白山之巅,乃火山爆发铸成的九峰围合而成,最高一座为白头峰,历史上中朝国界线在分水岭东下二十公里处 ,自南而北划定。即使在日本统治朝鲜时期 ,天池也在中国版图;且朝鲜建国时对此也是承认的。1962年中朝蜜月时期,因特殊的缘故,白头峰和一半天池划给朝鲜,朝方接收后的第二天 ,白头峰便更了名,改成了“将军峰” 。
扬眉有“长相守 ,到白头 ,。。。;常相思 ,到天池,。。。”之诗语! 位于天池正南,海拔2,525.8米,与“补天石”隔池相对。《长白山岗志略》称其“重峦迭嶂,气象端严 ,之有冠冕形 ,故名之” 。
冠冕峰是由火山喷出物――白色浮石构成,加之高山气候,四季积雪,四季皆白,雪石难分 。天池内侧有雪山胜景多处,终年不化,故又名玉雪峰。每到夏天,山峰在阳光的照耀下,雪光皑皑,正可谓“奇峰悬白雪,银光闪闪;天池映雪峰,波光荡漾”。
据《长白山江冈志略》载:“此峰下四时积雪高十余丈,俗名雪山。山下有冰穴数处 ,每见穴中炊烟如缕,疑为仙人炼丹于此”。其实,峰下洞穴中逸散着火山地热的热气,似仙人炼丹的炊烟。 卧虎峰位于天池南偏西,海拔2,566米。据《抚松县志》卧虎峰“山势狰狞,怪石嵯峨,偶一登临,则惊神骇目,大有战战兢兢之感。”又据《长白山江岗志略》,“临池多虎踪 ,人不易行。峰后起一小岗,积雪累年不消。前有虎径,斜长五里余”。这样与虎如此密切的一座险峻的高山,叫卧虎峰却是“名正言顺”。
卧虎峰下尚有鹿径、白花溪等名胜。白花溪溪长2里,溪水潺潺,清澈碧透,溪旁多高山杜鹃,在积雪中花枝独出,似梨花带雨。刘建封踏查到此时遇雨,在《白山纪咏》中有“关心飞雨过,冷眼替花愁”的诗句。 位于天池西南侧,海拔2,543米。面朝天池侧有双峰挺立,呈梯形,背向天池侧两峰相对 ,亦呈梯形,又因山头终年云雾缭绕,即使是晴天也看不清峰的轮廓。传说此峰直通天宫,是天庭和人间相连的天梯,因此得名“梯云峰”。
《长白山江岗志略》记载此峰“峰脊出梯河瀑布,积雪亦多”。《安图县志》的解释为 ,“重峦耸峰 ,石色光润,时有白雪缠联峰顶,峰后积雪累年不消” 。梯云峰上的梯子河瀑布 ,是锦江上游梯子河的发源地。梯云峰重峦叠翠,石色光润,山头终年云雾缭绕 ,白雪缠连峰顶,峰上积雪累年不消 ,堪称一奇。峰顶流淌出梯子河瀑布,气势雄伟。
在梯云峰与玉柱峰之间,有一又长又大的山坡,由此可登梯云峰顶。山坡虽不陡峭 ,但坡路漫长,沿坡攀登时,常使人累得气喘吁吁。所以,人称此坡为喘气坡,再往上行,两侧陡峭,中间狭窄的苔原山脊,风大路险人难行,长达3公里,称为老虎背。 位于天池西侧,海拔2,664米。因山体由青色玄武岩构成,又称青石峰 。此峰顶部五峰簇拥,状若玉柱,有天欲坠、赖以擎天之感,故享有“长白玉柱”的美誉 。因玉柱由青色岩石构成,又称青石峰。玉柱峰顶有五个海拔2500米以上的柱峰,倾向天池。峭壁陡直、危耸,峰顶有贯通全峰的“一”字大断层 。峰下侧有较大的倒石堆和泥石扇。有高山杜鹃、越桔等组成的较丰满的植被。夏秋群鹿多聚此吃草饮水。
《长白山江岗志略》称,“玉柱峰,东北距白云峰二里 ,状如玉柱,实为主峰之辅弼 。峰耸起而秀,形势突兀,高不可攀,过者无不仰视。东麓泻出一水,悬流如线;下入天池,即金线泉也”。玉柱峰东麓有一悬流飞挂,形似银练,注入天池,泉底为白色浮石,间杂有米红色线条,近看“水露金星”,因而名曰金线泉。泉边有名景濯足石。在玉柱峰的东侧距天池350米处还有一泉,因泉水清冽,碧透爽口,人称玉浆泉。
玉柱峰姿态婀娜,四季风光各具魅力,春夏之交,高山植物发芽吐绿,生机盎然,山峰披上绿装;夏秋季节,花草繁茂,百花竟放,芳香袭人;冬季来临,满目皆白 ,银装素裹 ,分外妖娆。

中山大学学位授予权杖镶了夜明珠有何寓意?

学术权杖,象征着大学的最高学术权力 ,代表知识的崇高和圣洁,也是作为大学准予毕业和授予学位的象征。学术权杖用于学位授予仪式开始前 ,引领学位委员会委员入场,并见证学位授予全过程。 

每年中山大学学位授予仪式上 ,当入场音乐响起,梁銶琚堂顿时肃穆起来,在舞台灯光及神奇特效的映照下,整个礼堂熠熠生辉。教授手执权杖缓步入场,全场起立 ,注目行礼 。待主礼教授登上舞台,便将权杖置于架上。
矗立在舞台左侧的权杖,在灯光下闪现银色的光泽,辉映着仪式的庄严和神圣。那支熠熠生辉的权杖总会引来所有人的惊叹。这支权杖其实颇有来头,浑身上下都是珍贵宝物。 

中山大学权杖高1112毫米(11。12分米),这个数字代表中大的校庆日。重约4 。5千克,共有三部分 。
权杖的顶端,是一颗晶莹剔透的绿色明珠,由荷花托载,寓意学术高洁。荷花下面是水花,一方面代表着中大地处南海之滨、珠江之畔,另一方面象征着中大的学术传统源远流长。
水花下面是一个圆盘 ,上面镶有中大校徽,两边各有一条汉龙 。选择汉龙是因为汉代的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正如鲁迅所言“唯汉代艺术,博大沉雄” 。圆盘下面是一个六面的柱体 ,上面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和落款署名。 

权杖的杖身上镂錾着芭蕉叶,芭蕉是岭南植物,表示中大地处岭南 。同时,镂錾技术是唐朝的精湛工艺代表,与汉龙一起,代表着我国汉唐盛世的文化特色。
柱体的下面镶嵌着翡和翠。红的翡代表红楼,绿的翠代表绿树碧草,共同表征了中大的校园景观特色。权杖的尾部 ,采用战国时期的兵器戟的形状 。戟初为兵器,后转化为仪仗和装饰物,象征中大不断开拓,锐意进取。
校徽选用的是99。99%纯金 ,寓意中大的金字招牌。汉龙由纯银制成,为使金银相映 。杖身缀着60颗翡翠。顶部夜明珠能够在夜晚发光,寓意中大在知识上照亮每一位学子,为社会传播文化。
权杖的主体部分是玉柱 ,金镶玉间以绿松石镶嵌。通体白色表示权力为公的高尚与纯洁,绿色象征种子、希望和学生,金色也表示为社会育材,人材成熟像金子般发光 。三种质材既有金玉庄严之象征,也有绿石喻活力与生机之意义,整体代表庄严和活力并存,恒远久长 。
权杖底托的设计也颇有意义。中心圆柱形握持部分以战国剑器柄为设计原形。以剑气之豪情收拢权杖华贵之形 ,使权杖华贵中不失英武阳刚之权力力量象征。双侧围绕一鸾一凤之形,鸾翔凤集象征着人才荟萃。 

走过了十余个春秋 ,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卓越的毕业生,现已成为学校学位授予仪式的标志。
时任历史系教授陈春声当时提出 ,由于权杖代表的是中山大学  ,应传之永远,因此 ,这支权杖应该体现中山大学的文化特质,并以贵金属材料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