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翡翠知识

[日常]专业消息:木珠配翡翠大珠好吗还是小珠,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宝欣赏图片

阅读:

台北故宫博物院又称中山博物院,院内收藏有来自“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和“ 国立北平图书馆 ”等所藏来自紫禁城 、 沈阳故宫 、 避暑山庄 、 颐和园 和国子监等多处皇家旧藏之精华,还有来自海内外各界人士捐赠的文物精品,共约七十万余件。有“北京故宫看建筑,台北故宫看文物”这一说法。北故宫看文物”这一说法。博物院经常维持有五千件左右的书画、文物展出,并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特展,馆内的展品每三个月更换一次。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院内的那些奇珍异宝吧!

东汉 青铜重列式神兽铭文镜

神兽镜是东汉中期以后新兴起的一个镜类,其主题纹饰和浮雕技法,标志着中国铜镜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所谓重列式就是镜背图像一共由四层组成,第一层的天皇大帝、神人和朱雀;第二层的东王公和西王母搭配青龙和白虎;第三层是伯牙和子期;而第四层是灵龟玄武。外圈还有铭文:"吾作明镜,幽炼三商,周罗容象,五帝天皇,伯牙弹琴,黄帝除凶,朱雀玄武,白虎青龙,君宜高官,子孙蕃昌。"

清 十八世纪嵌松石珍珠帽

嵌松石珍珠帽是西藏作品 ,珍珠帽以木为胎,满覆一层层圈叠串结的小珍珠和不时穿插点缀的绿松石,帽顶为金嵌绿松石图形饰,帽内上朱漆,十分厚重华丽。


清 银镀金缉米珠万福帽顶

帽顶,又称顶子、冠顶,是男子帽子上方的装饰物,元代时期在贵族间十分流行,元朝灭亡后,帽顶因其外观精美、材质珍贵,一直流行到明清时期。

清 金镶东珠皇帝吉服冠顶

清 康熙 金镶东珠朝冠冠顶

金镶东珠朝冠冠顶宽4.65cm,通高12.8cm。顶金座镶东珠,东珠洁白光润。本件为朝帽顶饰,分三层,每层以掐金丝盘龙为座,龙间嵌东珠四颗,中承一颗,最上方再以金托衔一珠。全件计有东珠十六颗,颗颗硕大圆润,品质精良,金丝盘龙亦雕琢精致,作工细腻,堪为掐丝工艺之极致。就东珠的数量、形制,此乃最高级的顶戴,即皇帝朝冠专用。

清乾隆 银镀金银红色宝石朝冠顶(左)、金银珊瑚古服冠顶(右)

清同治 银镀金点翠嵌珠宝荷叶耳坠

清 金龙衔东珠耳饰

清 金嵌珍珠耳坠

清 金嵌珠翠宝石花卉耳环

金嵌珠翠宝石花卉耳环为清代文物,长2.8cm。耳环以红色宝石、绿料(玻璃器)和珍珠组成葵花一朵作为主要装饰,下半环仍镶蓝色宝石、翠玉和粉红碧玺组成花叶陪衬。


清 珠翠宝石头面

古代所说的头面,指的是首饰,就是头部装饰品。因为首饰如同人的脸面,给人的外貌增加光彩,故名头面。头面一词在宋代已经出现,经营首饰的商铺就叫头面铺,这个称呼在传统戏剧中依然流行。所谓“头面” 是以簪、钗、坠等首饰进行插戴头部的整套头饰,自宋代开始成为贵族妇女发髻的主要装饰,到了明代式样又进一步翻新。此头面翡翠为底座,由碧玉、珍珠、红宝石、蓝水晶、粉晶,用铁丝串联。整个造型为椭圆形,碧玉为叶,宝石为花,珍珠加饰。


清 金点翠嵌珠宝翠玉福寿万年钿花

金点翠嵌珠宝翠玉福寿万年钿花为清代文物,长22.5cm。钿花呈长条形,底作点翠,上嵌珍珠、翠玉、粉碧玺,作卍字四,蝙蝠二,团寿字一,中嵌珠一。


清 金点翠嵌珠宝缉米珠万寿钿花

金点翠嵌珠宝缉米珠万寿钿花为清代文物, 长21.2cm。此器为长条形钿花,饰于钿口,底座镂空卍字不断纹,点翠为饰,满嵌珍珠,嵌桃式粉红碧玺、翠玉叶。


清 翠玉扁方

扁方,也称扁簪,其形如尺状,平直如“一”字,一端形似书画的卷轴,另一端呈半圆形,是清代满族女子用来固定发型的一种独特的头饰,且是梳“两把头”发式的重要工具。

利用扁方梳两把头的方法是:首先将全头头发束于头顶,然后以一支扁方为基座,分成两缕向左右缠梳,两股头发在头顶梳成横向发髻后,用另一簪子横向固定,脑后的余发梳成燕尾或扁形髻,“两把头”就完成了。


清 玳瑁镶金凤纹扁方


清 玉嵌珠翠碧玺扁方

玉嵌珠翠碧玺扁方为清代文物,长32cm、宽3.98cm, 扁方玉质,长而扁平。两端嵌粉碧玺牡丹花,翠玉为枝叶;轴上下嵌粉碧玺粉花,花心嵌珠一,轴身嵌翠玉蝙蝠一。


清道光 嵌青金石金约

嵌青金石金约为清道光时期文物,外径21.50cm,内径18.60cm,最厚1.20cm。金约是清代后妃的头饰之一,在戴朝冠时需先戴金约,用以束发。金约由金箍和后部垂缀的串珠两部分组成,金箍的节数和串珠的行数多少,反映了后妃等级地位的高低。皇太后、皇后的金约为镂金云十三,串珠五行二就;皇贵妃、贵妃为镂金云十二,串珠三行三就;妃为镂金云十一,串珠三行三就;嫔为镂金云八,串珠三行三就。

唐 花鸟纹玉簪首

花鸟纹玉簪首为唐代文物,长10.9cm。玉质白色,局部有沁。器物呈片状,较薄,由玉质簪花嵌入银镀金簪体内。玉簪首透雕凤穿牡丹图,两面纹饰相同。凤鸟大头细颈,细长杏眼,翅短而宽,穿梭于牡丹花草丛中。下部有细小穿孔。整器阴刻线条规整细密,是唐代玉器的典型风格。


清 点翠嵌珠宝头花

点翠工艺是一项产生自汉代的中国传统的 金银首饰制作工艺。它是首饰制作中的一个辅助工种,起着点缀美化金银首饰的作用。其制作方法是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的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种首饰器物。

清 点翠嵌珠宝发簪

簪子又称簪、 发簪 、冠簪。古代男女发式,以挽髻为主,发髻挽成之后,就要设法将其固定,最常用的绾髻之具就是发簪。在上古时期 ,发簪被称作“笄(ji)”。在男子盛行带冠之时,发笄还有固冠作用,以免滑坠。簪由笄发展而来,一般为单股(单臂),双股(双臂)的称为钗或 发钗 ,形似叉。

古时汉族女子插笄是长大成人的一种标志,到时还要举行仪式,行“ 笄礼 ”。笄礼源于周代 。

据《 仪礼 》等书记载,女子年满十五岁就被看作成人。在此之前,她们的发式大多做成丫髻 ,还没有插笄的必要。到十五岁时,如果已经许嫁,便可梳挽作成人的发髻了,这时就需要使用发笄。古时称女子成年为“及笄”,就是这个意思。

清 点翠镶玉石碧玺蜻蜓簪

清 银镀金碧玺花卉簪

清 银镀金嵌珠花蝶耳挖钗

清雍正 珊瑚云龙纹簪

清同治 嵌珠石蜻蜓簪

清 翡翠嵌碧玺三多耳挖簪

翠玉嵌碧玺三多耳挖簪长20cm,此簪是以翠玉雕枝叶纹的豆瓣簪,饰粉红桃、黄佛手、红石榴。

清 金累丝点翠嵌珠宝双龙戏珠簪

清 金累丝凤头流苏簪

清 银镀金点翠嵌珠宝翔凤步搖

“步摇”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在楚国宋玉的《讽赋》之中有“垂珠步摇,来排臣户”的诗句。女子们将步摇固定在头发上,在行走之时,下垂的金属珠玉会不停地摇颤或者撞击,发出清脆的响声,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美感,所以称之为“步摇”。后来将步摇固定在冠上,就称为步摇冠。

清 翠玉珊瑚持芝婴步摇

清 珊瑚珠玉步搖

清 绿松石朝珠

此朝珠周长162cm,由佛头、背云、记念和珠身组成,三颗碧玺结珠将朝珠四等份,每份二十七颗,共一百零八颗,记念由十颗小珠组成,共三串,分饰于两侧,佩挂时,珠身及记念挂于胸前,佛头、背云垂于身后。

根据典制规定,皇帝在月坛祭月佩挂绿松石朝珠。


清 雍正 东珠朝珠

朝珠是清代皇帝、后妃和官员等穿戴礼服或吉服以及常服时,佩挂于胸前的重要饰件,是显示身份和地位高低的重要标志,也充分体现出清代等级制度的森严。在朝珠的各种材质中,以东珠最为尊贵。东珠是产自中国东北黑龙江、乌苏里江、鸭绿江等流域的一种野生河珠,质地圆润巨大,色泽晶莹透彻,堪称珍珠中的极品,只有皇帝、皇太后、皇后才有资格佩戴。不同场合佩戴的朝珠材质也有所不同,如皇帝在朝会及宫中举行大典时佩戴东珠朝珠,在天坛祭天时佩戴青金石朝珠,在地坛祭地时佩戴蜜蜡朝珠,在日坛祭日时佩戴红珊瑚朝珠,在月坛祭月时佩戴绿松石朝珠。穿缀朝珠的丝绦,颜色也有严格规定,皇帝、皇太后、皇后、皇贵妃用明黄色,贵妃以下妃嫔、皇子、亲王、郡王及其福晋、固伦公主、和硕公主、郡主、县主用金黄色,其余所有人都只能用石青色。

朝珠在佩戴时,“佛头塔”“背云”和坠角均从颈后垂于后背,“记念”则必须垂挂在胸前,且男女有别,两串在左一串在右为男,两串在右一串在左为女。

朝珠共一百零八颗,主珠代表一年的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四个佛头象征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下垂于背后的佛头、背云,寓意“一元复始”,三串“记念”则表示一个月的上、中、下三个旬期,每串的十颗小珠代表一旬有十天,三串总计为三十天。

清 金珀朝珠

朝珠源自数珠,是清代君臣、后妃、命妇穿著朝服或吉服时,垂挂在胸前象徵身分地位的饰物。此盘朝珠由一百零八颗金黄色透明的琥珀(即金珀)串成,每二十七颗另间一颗翡翠佛头,顶端除有佛头外,还有佛头塔、碧玺背云及坠角,另附三串各由十颗珊瑚珠和碧玺坠角组成的记捻。


清 金嵌东珠珊瑚领约

清代后妃穿朝服时朝褂上戴著彩帨、朝珠和领约。领约是一种硬式的圆形颈饰,以圆弧形金托座为之,U形凹槽内嵌入珊瑚,每段珊瑚相接处饰镂空云纹饰片,上嵌珍珠,领约的两端为圆柱状以瓜形收头,与珊瑚相接处有轴,佩戴时可活动打开,末端垂明黄色绦带,绦的中段穿珊瑚扁珠,尾端有珊瑚坠角。据清代冠服制度,皇后领约饰东珠十一,绦末缀绿松石,皇贵妃饰东珠七,末缀珊瑚,这件领约饰东珠九,绦末缀珊瑚 ,与相关记载不合,实际使用情形不详。

清 翠玉龙纹镯

手镯,亦称“钏”、“手环”、“臂环”等,是一种戴在手腕部位的环形装饰品。手镯源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到明代才有了“手镯”这个正式的称呼。手镯刚出现的时候并不是女性的专用首饰,而是作为男女双方都可以佩戴的一种装饰物,并且手镯佩戴数量是根据人们的地位、身份、等级来决定的,地位越高、身份越尊贵的人,佩戴的手镯数量越多。学有者认为,佩戴手镯是原始礼仪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图腾崇拜的巫术紧密相关。

此翠玉龙纹镯厚1.3cm,最大径8.0cm。深色部分雕饰双龙抢珠纹,双龙龙身相连,形成环形。

清 翡翠手镯

清 珊瑚手镯

清 伽楠木嵌珠金累丝寿字镯一对


清 纯金镯嵌尖晶石、虎眼


清 红宝石手串

关于手串的由来,较为普遍的说法是起源于佛珠,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六朝时期。佛珠分三种形制,即挂珠、佩珠、持珠。大者挂于颈部胸前,谓之挂珠;中者戴在手腕或臂上,谓之佩珠;小者握于掌中,谓之持珠,亦有谓之念珠者。


清 伽楠香木手串

这件伽楠木珠组成的手串,中轴两端的佛头,珠径较大。左右两侧有径围较小的十八颗珠粒。佛头一端连结于平顶弧形塔状饰件,为佛头塔,其下缀有背云及珊瑚米珠坠角。佛头四面嵌有细致金珠组成的寿字,佛头塔则由金珠细密排成略为简化的蝠形纹饰。背云、坠角均作蝙蝠捧寿造型,对称连缀,传达“福寿双全”的祈愿


清翠玉螭纹带钩

带钩是古代 贵族 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古又称“犀比”。起源于西周 ,战国至秦汉广为流行。古文献记载,春秋时齐国管仲追赶 齐桓公 ,拔箭向齐桓公射去,正好射中齐桓公的带钩,齐桓公装死躲过了这场灾难,后成为齐国的国君,他不记前仇,重用管仲,终于完成霸业。

带钩相当于现在使用的的皮带卡,主要用于钩系束腰的革带,多为男性使用。人们使用带钩,不仅为日常所需要,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尤其 王公贵族 、社会名流所用带钩甚为精美,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和 艺术价值 。

清 翠玉螭纹带钩凉带




清 金嵌宝石带钩凉带扣

清 金累丝嵌宝石玉带扣

金累丝嵌宝石玉带扣为清代文物,全高2.9cm、长10.1cm、宽4.0cm。整器略呈长方,上嵌红蓝宝石与绿松石。

清 铜鎏金镶雕玉缕空云龙纹带环



清 玳瑁嵌珠宝花卉指甲套

指甲套,又名“护指”,是一种佩戴在手指上的饰物,材质以金属(金、银、铜、银镀金等)或玳瑁为主,整体造型多为镂空,镶有珠宝或点翠装饰。

清代贵族无论男女,多有蓄甲的习惯,其中以女性为甚,指甲套不仅可以保护指甲,还可以作为一种装饰品,后来更是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清 铜镀金累丝点翠竹叶纹流苏指甲套

清 镂空点翠镶珠冰梅纹指甲套




清 翠扳指

扳指最初称为“韘” (shè) ,后也有称“扳指”、或者“ 班指 ”。最初它是一种护手的工具,带于勾弦的手指,用以扣住弓弦。同时,在放箭时,也可以防止急速 回抽的弓弦擦伤手指。拉弓时佩带扳指,藉以保护手指并可减少手指运动量 。后发展为装饰品。


蒙兀儿帝国十七至十八世纪 玉嵌宝石扳指

莫卧儿帝国又名蒙兀儿帝国,是突厥化 的蒙古人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在印度建立的封建专制王朝。

据史料记载,乾隆三十年前后,对西北疆界用兵取得了辉煌成果,由和田、叶尔羌等地所进贡的玉器,便源源不断地进入皇宫,痕都斯坦(清代对北印度的称谓)玉器便是其中一员。痕都斯坦玉器引进皇宫后,很快便成为了紫禁城无数玉器中宠儿,堪称玉器中的珍宝。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仅用一句话,就道出了痕都斯坦玉器的地位——“今琢玉之巧,以痕都斯坦为第一”。


清 金嵌珠宝戒指


清 珊瑚魁星点斗盆景

珊瑚魁星点斗盆景为清代文物,通高35.5cm。据传,此盆景为慈禧太后珍爱之一。在方形玉质花盆中,涌出翠羽贴饰的层层波涛,裸露的珊瑚礁上,一支龙首鱼尾的鳌鱼蹦出水面。站立在鳌首上的是一尊以朱红色珊瑚巧雕而成的,身绕飘带,高举七星的的魁星。

传说魁星原本是位很有学问的读书人,只因长相丑怪,一直无法通过科举考试,他愤而投水,却被水中的鳌鱼救起,从此化身为北斗七星之首,掌管科考文运和仕途亨通,成为民间供奉的神祇。

眼前全身朱红、头上长角的魁星,粗眉凸眼、龇牙咧嘴。只见他身绕飘带,手持北斗七星和梅枝,单脚站立在龙头鱼身、涌现于波浪间的翠玉鳌鱼头上,隐含着梅为花魁、独占鳌头的意味。他的另一只脚向后踢起,刚好对应到北斗七星里斗状的主星;这种魁星踢斗的姿态,则寓意着高中魁首、金榜题名。周边也衬以多种祥瑞象征,如方盆四面,以五色碧玺环绕翠玉、珊瑚寿字构成的五蝠(福)捧寿图案,盆中櫐丝太湖石上亦镶饰红蓝宝石与鲜明的点翠灵芝,寓意芝生祥瑞。各色珍贵材质加之生动的雕刻与精巧金银镶嵌细工,共同营造了五福临门、星开吉兆、国备良才的喜庆祝愿,是清代宫廷珍玩中意象丰富、宝装华美的陈设器。


形成约五百多年的桃红珊瑚

清十八世纪 镂雕象牙梅子盒

清 镂雕象牙云龙纹套球

清 嵌玉石博古图八方漆盒(盒盖)

博古是杂画 的一种,后人将图画在器物上,形成装饰的工艺品,泛称“博古”。如“博古图”加上花卉、果品作为点缀而完成画幅的叫“花博古”。 北宋大观宋徽宗命大臣编绘宣和殿 所藏古器,修成《 宣和博古图 》三十卷。后人因此将绘有瓷、铜、玉、石等古代器物的图画,叫做“博古图”。有博古通今、崇尚儒雅之寓意。



清 玉连环

清 伽楠嵌宝福寿珮

清 伽楠嵌灵芝仙福禄寿珮

清 铜镀金累丝嵌珠宝桃式香包

清压金银丝蒲芦式荷包

清 海蓝宝石坠饰

清 锦裱棋盘 黑金描漆花卉纹旗罐及蓝绿两色玻璃棋子

清 子孙万代金葫芦

蒙兀儿帝国 鎏金银胎内填珐琅嵌宝盖罐

清康熙 铜胎画珐琅莲花盖碗

清康熙 铜胎画珐琅菊花纹方壶

清康熙 铜胎画珐琅牡丹纹方壶

清雍正 画珐琅包袱纹琺瑯包袱纹盖罐

清雍正 画珐瑯子孙万萬代福寿杯盘

清雍正 画珐瑯黄地花卉紋鸟木把壶

此壶高16.8cm,最宽16.4cm。铜胎,乌木盖钮,双层圆冠式盖,与乌木把手以转轴相连,压下按钮即可开启;梨形壶身,壶流自腹面伸出的方向与把手成九十度,流口有镌成浅浮雕式对凤的流盖,矮圈足。壶盖上层黄地饰如意云头纹、转枝花叶,下层黑地绘装饰图案花叶;壶身满绘各种花叶,底白地饰枝叶,中央蓝色双圆框内书红色“雍正年制”双行楷书款。此壶的形制和纹饰的式样均与传统的不同,显然是受西洋文化的影响;乌木的把手和盖钮,与明亮的黑釉相呼应,充分地表现出雍正朝画珐琅的时代特色。

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彩鸩车尊

鸩是一种传说中的猛禽 ,比鹰大,鸣声大而凄厉。其羽毛有剧毒,用它的羽毛在酒中浸一下,酒就成了 鸩酒 ,毒性很大,几乎不可解救。久而久之鸩酒就成了毒酒的统称。另一种说法:鸩不是一种传说中的猛禽,实际存在,即食蛇鹰,小型猛禽,在南方山区分布较广,如武当山地区。因其食蛇故被误认为体有剧毒。还有一种说法,鸩是一种稀有未知鸟类,被人捕杀干净。

据说唐朝宰相房玄龄一次得了大病,眼看就要死了,劝夫人卢氏将来不要守寡,要找户好人家再嫁。卢氏拿剪刀挖眼,以示与夫君厮守终生的决心。不久,房玄龄的病有幸好了,房玄龄因此更加敬重夫人,与夫人恩爱到老。

房玄龄晚年时, 唐太宗多次赐美人于他,总是被房玄龄拒绝,太宗便让 长孙皇后 劝说卢氏。卢氏则说:“妾宁妒而死!”,后唐太宗派人给她送去了一坛酒,说:“ 你若 如此坚决,那就把这 鸩酒 喝了。”卢氏果真宁愿喝鸩酒也不愿有其他女人和她分享房玄龄,让唐太宗也没有办法。


清 西洋怀表



西周 带璜组玉佩

组玉佩,也称大佩(或“杂佩”),它是将玉珩、玉璜、玉琚、玉瑀、玉冲牙等不同形状玉件用彩线加玉珠穿组,合成一串,系挂腰间和颈项的一种大件玉佩饰。

组玉佩是服饰的组成部分,它起源悠久,历代传承,既是各贵族阶层显示身份的标志,同时也作为礼仪场合节步的工具。节步就是行步有一定的节奏,有一定的规矩。古代贵族们常以组玉佩中玉件互相碰击的声音作为步伐的节度,身份越高,步伐越小,走得越慢,气度越非凡,同时贵族们行走时按规矩还要时刻倾听玉声,联想玉德,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注意君臣尊卑,行之有礼。


西周中晚期 玉牌连珠串饰

战国 玉璋

西汉 玉蝉

西汉 高足玉杯

西汉晚期至东汉 玉骆驼


东汉"长乐"玉壁

南北朝 玉杯


明 玉御马人物陈设

明中晚期 玉圭一对

明中晚期 玉三友纹执壶

清乾隆 碧玉鳌鱼花插

清嘉庆 翠玉盏

清道光 玉子算盘

清 翠玉茶碗

清 翠玉花插

清 青玉饰水仙花分隔盒


清 青玉嵌宝扁瓶

清中晚期 玉嵌宝石浣花溪舟图插屏


清中晚期 翠玉松鹤山子

清中晚期 翠玉松鹤插屏


印度 蒙兀儿帝国 嵌红绿宝石水晶罐

印度 蒙兀儿帝国 十角形盒

唐 灰陶加彩仕女俑

唐 长沙窑绿釉单柄壶

北宋 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汝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可见汝窑是继定窑之后为宫廷烧制贡瓷的窑场。其器物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胎体细洁如香灰色,多为裹足支烧,器物底部留有细小的支钉痕迹。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汝窑烧宫廷用瓷的时间仅二十年左右,约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到徽宗崇宁五年,故传世品极少,被人们视为稀世之珍。

北宋 汝窑青瓷椭圆洗


北宋 耀州窑青瓷划花牡丹纹碗

耀州窑是北宋著名瓷窑之一。1959年发掘,窑址以今陕西铜川黄堡市为代表,包括陈炉镇、立地坡、上店等处,宋代属耀州,故名。耀州窑唐代已开始烧黑釉、白釉和青釉瓷,曾使用化妆土。玉璧底碗及堆酱彩朵花小盖盒是其典型器。北宋时以青瓷为主,兼烧酱色釉器。北宋中、晚期是耀州窑的鼎盛时代。器型以碗、盘、碟、罐、瓶、盒、炉为主,也有渣斗和各式小杯。胎质灰白而薄,釉色匀净。由于胎中含铁,在煤窑自然氧化气氛下烧成,使青釉或圈足周围呈现姜黄色,形成了耀州窑青瓷的独有特征。装饰以刻花为主,线条刚劲流畅,北宋中期以后,出现印花装饰。 1953年北京广安门外曾发现大批刻有龙凤及花卉图案的耀州青瓷,证实耀州窑确曾烧过贡瓷。金、元时期继续烧造。元代胎釉渐趋粗糙,花纹图案较简单,亦烧白地黑花器。宋代耀州窑对各地制瓷业有很大影响,河南临汝、宜阳、宝丰、新安、禹县及广东、广西等地均烧制类似的刻印花青瓷。         

北宋耀州窑青釉刻花牡丹纹碗,通体施以青釉,釉色青中闪黄。碗敞口弧腹,圈足,足削修规整,足底露胎,胎呈灰褐色,胎质坚密。碗内刻盛开牡丹花,花叶上均划出叶脉。该碗刀锋犀利、潇洒,深浅有致,为耀州窑鼎盛时期之作,代表了耀州窑刻花青瓷烧造的最高水平。


北宋 定窑白瓷划花莲纹长颈瓶

定窑为宋代六大窑系 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涧滋村及东西燕村,因宋代属定州,故名。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着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 黑定 "、" 紫定 "和" 绿定 "。

定窑白瓷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釉色纯白滋润,上有泪痕,釉为白玻璃质釉,略带粉质,因此称为粉定,亦称白定。其它瓷器胎质粗而釉色偏黄俗称土定;紫色和黑色釉的称为酱定。另有高窑温烧制的金黄偏红的釉色的,称之为金定,极为稀少。


北宋 定窑白瓷划花莲纹梅瓶

南宋 官窑青瓷尊

官窑是我国官、汝、哥、定、钧五大名瓷之一,而宋朝官窑青瓷,是古中国青瓷发展最为繁盛的代表。官窑意指由官方营建,为其烧造瓷器的窑场,所生产的陶瓷供宫廷所用。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时,建立 修内司 、 郊坛 下窑,生产宫廷专用御品 ,故称“南宋官窑”。南宋官窑青瓷的艺术表现以“薄胎厚釉”“紫口铁足”“粉青釉色”“冰裂纹片”、四大风格称颂于世。

南宋 官窑青瓷印花龙纹洗

南宋 吉州窑黑釉木叶纹茶盏

吉州窑是宋代著名瓷窑之一。位于江西吉安永和镇,宋时称吉州,故名“吉州窑”,又因烧造地点在永和镇,也称“永和窑”。其创烧于唐而终于元,所烧品种繁多,是一座综合性的民间窑。吉州窑瓷器地方特色浓郁,其中以黑釉瓷器上特有的装饰风格著称于世,除剪纸贴花外,还有木叶贴花、剔花、玳瑁釉、鹧鸪斑釉等等装饰手法,皆惟妙惟肖。


南宋 建窑酱釉兔毫纹茶碗

建窑是我国宋代著名的以烧造黑釉瓷器而闻名于世的瓷窑,建窑创烧于晚唐、五代时期,当时以烧造青釉瓷器为主,兼烧少量黑釉瓷。宋代是建窑的兴盛时期,大量烧造黑釉茶盏,兼烧部分青釉、青白釉瓷。元代以后,建窑渐趋衰落,至清代,曾一度烧造青花瓷器。 宋代建窑主要烧造为适应当时“斗茶”需要的黑釉茶盏,依据釉面上所形成的氧化铁结晶斑的不同,品种有“兔毫”、“鹧鸪斑”、“曜变”等称谓。宋代文人曾写诗赞美过建窑鹧鸪斑盏和兔毫盏。如蔡襄撰《试茶》曰:“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雪冻作成泥,云间未垂缕。” 陈蹇叔撰《郎中出闵漕别送新茶》曰:“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

兔毫纹即在黑色釉面上透出尖细的棕黄色或铁锈色条纹,状如兔毫,当时文献称为兔毫斑或玉毫、异毫、兔褐金丝。兔毫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在烧造过程中釉层中产生的气泡将其中的铁质带到釉面,在1300℃高温下,釉层流动时,富含铁质的部分流成条纹。这些细条纹都闪银灰色光泽,是冷却时析出的赤铁矿小晶体所致。


金 定窑白瓷划花龙纹盘


金 天青釉胆瓶

元 霁青单把杯、盘


元 钧窑天青釉紫斑盂

钧窑是北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城内的八卦洞。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钧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微妙之美。传统钧瓷瑰丽多姿, 玫瑰紫 、 海棠红 、 茄皮紫 、 鸡血红 、 葡萄紫 、朱砂红、葱翠青……釉中红里透紫、紫里 藏青 、青中寓白、白里泛青,可谓纷彩争艳。釉质乳光晶莹,肥厚玉润,类翠似玉赛玛瑙,有巧夺天工之美。

明洪武 青花番莲纹玉壶春瓶

明洪武 釉里红牡丹纹碗


明永乐 青花人物图如意耳扁壶

明永乐 甜白玉壶春瓶

明宣德 红釉刻花莲瓣纹滷壶

明宣德 青花卷草斜格网纹盖罐

明宣德 祭红釉僧帽壶

明成化 斗彩天马纹盖罐"天"字款


明成化 五彩莲塘鸳鸯纹盘


明弘治 绿釉黄里碟

明弘治 娇黄绿彩双龙戏珠纹高足碗

明正德 青花阿拉伯文番莲纹尊

明正德 青花阿拉伯文番莲纹七孔花插

明嘉靖 紫金釉碗

明嘉靖 霁青贴花湖石花卉纹兽耳炉


明万历 青花镂空开光花鸟纹碗

清顺治 青花釉里红鱼纹盘

清康熙 孔雀绿釉兽面纹钫


清康熙 黄釉盖罐

清康熙 五彩镂空香薰

清雍正 珐琅彩瓷柳燕纹碗

清雍正 珐琅彩瓷绿地月季翠竹碗

清雍正 胭脂红釉印花龙纹碗

清雍正 松石绿釉杯

清雍正 绿釉杯

清乾隆 景德镇窑粉彩像生瓷高足盘

清乾隆 景德镇窑茶叶末釉六联瓶

清嘉庆 粉彩番莲纹包袱式瓶

清嘉庆 黄釉雕竹笔筒

清道光 绿彩龙纹盖罐

清咸丰 青花花卉纹渣斗

清同治 粉彩博古图方瓶

清光绪 洋菜湖绿地花鸟纹盖盒

清光绪 粉彩蓝地花鸟纹水仙盆

清宣统 青花描红八仙碗


清十七世纪 娇黄釉炉瓶盒组




十七世纪 青花炉瓶盒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