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翡翠知识

今日热点介绍:八三翡翠,御翠珠宝玉是真的吗

阅读:


清乾隆 御製翡翠和闐玉扳指七枚 連御製詩剔紅紫檀落花流水三魚紋蓋盒 《乾隆年製》款 據錄漆盒製於乾隆十七年或更早

清乾隆 御製翡翠和闐玉扳指七枚

連御製詩剔紅紫檀落花流水三魚紋蓋盒 《乾隆年製》款

據錄漆盒製於乾隆十七年或更早

清乾隆 郎世寧《乾隆皇帝大阅图》轴 画心及局部 绢本设色 清宫旧藏  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一


乾隆御用玉扳指述略

值得细细地品味和欣赏,这就是我在看到香港苏富比公司準备拍卖的这套乾隆御用玉扳指时的第一感觉。鑑於这套扳指的重要性,加之目前人们对扳指这类物品尤其是宫廷御用扳指的瞭解甚少,故在这况对扳指的相关知识做一简要介绍,希望对认识这套乾隆御用玉扳指能够有所帮助。

一、扳指简史

扳指在古代叫韘(音射),是射箭时套在射手右手拇指上,以保护射手右拇指不被弓弦勒伤的专用器物。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韘字的解释是:「射决也,所以鉤弦,以象骨韦,繫著右巨指」。《诗经.卫风》芄兰篇中有「芄兰之叶,童子佩韘」之句,说明商周时期一个能射箭、会驾车的普通少年都可佩戴韘,可见韘在那时是一种使用非常广泛的器物。当时普通人所用的韘都是用皮革製作的,留存至今非常不易,只有极少数军事统帅使用的代表其权力和地位的玉韘在考古中才偶有发现。

考古发现的韘以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韘為最早。这件玉韘呈深绿色,略带褐斑,其形状若柱中空,可套入成年人的拇指。上端前高后低,成一斜面形,下端平齐,正面雕兽面纹,兽目下有两个可穿细绳的小孔,背面下部有一条凹槽,可纳入弓弦,其上可见弦索磨痕,是一件实用之物。另外,在河南三门峡发掘的西周虢季墓中也出土了两枚玉韘,形製和妇好墓的玉韘基本相同。

后来,韘的功能渐渐出现分化,有了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的不同,且长期以来一直两者并存。但随著弓箭在战场上的作用越来越小,韘的实用功能变得越来越弱,装饰功能逐渐增强。这种趋势在清代满族贵族阶层中尤為明显。

满族是依靠骑射征服天下夺取政权的,因此,清朝政府对这一立国之本极為重视。满族八旗子弟於弱冠前,照例要到本旗弓房锻炼拉弓。先由「一个劲儿」(大约十千克拉力)开始,循序渐进為「二十个劲儿」,甚至「三十个劲儿」。拉弓时都要佩带韘以保护手指,因此八旗子弟对此物甚為重视,几乎人人都有,渐而成為传统。由於是实用,韘都选韧涩材质製作,大小因人而异,以便套带。同时,韘也逐渐被比较口语化通俗易懂的「扳指」一词所取代。

随著清朝政权的巩固,征战的减少,八旗子弟对骑射的嫺熟掌握日趋丧失,但佩戴扳指的传统却一直保留下来。扳指逐渐成為一种极為时髦的佩饰品,上自皇帝与王公大臣,下至满汉各旗子弟及富商巨贾,虽尊卑不同但皆喜佩戴。其质地亦由原来的皮革、犀角、驼骨等扩大至象牙、水晶、玉、瓷、翡翠等名贵材料,价格也扶摇直上。在晚清李保嘉所著的《官场现形记》第十三回中,文七爷的一个翡翠扳指价格竟高达九百两银子,真是令人瞠目结舌。

二、乾隆与扳指

乾隆皇帝是一位修养非常全面的君主,文能琴棋书画,武可骑马射箭,可谓样样精熟。在平时的骑射活动中,乾隆皇帝所使用的扳指基本上都是用角类或牙类材料製作,这可以从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乾隆大阅图》(图一)和《威弧射鹿图》(图二)等绘画作品中得到证明。但是,对於用来陈设和鉴赏的以珍贵材质尤其是玉製作的扳指,乾隆帝更是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投入了很高的热情,使扳指这种原本是实用為主的日用物品走上了具有很高艺术趣味的大雅之堂,乾隆的精緻真是无处不在。我们可以从他的《御製诗文集》中瞭解到有关这方面的情况,解读乾隆皇帝与扳指的歷史机缘。

乾隆十七年(西元1752年)仲春清明前后,乾隆帝得到了一枚玉扳指。这是一件质地极為温润,做工相当精緻的作品,乾隆帝非常喜爱,於是為之写下了《咏玉韘》的诗作。诗中乾隆帝将实用的象牙或骨製的扳指与玉扳指做了比较,认為象骨扳指是「象骨徒传古」,而玉扳指则是「恰似琼琚」、「德美信堪师」,高度评价了这件玉扳指对人的思想所產生的啟迪和警示。这是乾隆帝的第一首咏扳指诗,后被收录於他的《御製诗二集》卷三十二中。可能是这件扳指给乾隆的印象太深刻了,几个月以后,乾隆帝的诗作中再一次出现了这件扳指的身影,这一次,乾隆对玉扳指之蕴意的发挥更进了一步。「终不可諼惟令德,佩之无斁岂虚谈。环中内外光明莹,一气浑融万理涵。」小小的扳指承载的是如此深邃的道理,怎能不叫人刮目相看呢?这成為日后乾隆帝认识评价其他扳指的基调。从此以后,扳指进入了乾隆帝宏阔的视野之中,在直到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的四十五年间,乾隆皇帝為诸多玉扳指写过不下五十首诗作,显示出他对这种微小物件持续而长久的关注。

那麼,乾隆帝為什麼对玉扳指如此关注呢?通过对他自己的御製扳指诗的分析,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出於维护和保持满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需要。骑射歷来被认為是满族的立国之本,乾隆就曾讲道:「骑射為我朝家法,每谆諭子孙当万年遵守。是以予虽年逾古稀,必岁幸木兰行猎,犹能引控自如,多有中获,盖以身先之,不敢自逸。」而作為骑射必不可少的辅助性工具,扳指自然会让人联想到骑射的重要性,乾隆帝在他的御製扳指诗中经常强调的也正是这一点。如:「驭远詰戎服海表,不忘意即个中存」、「千秋家法传弧射,手泽犹存韘弆今」、「詰戎随处可忘否」、「德佩犹堪绎,武成敢即熙」、「儒士多轻武,熙朝率重文。敢因家法懈,犹自猎场勤」、「巧匠呈新样,韘鐫猎骑图。嘉其寓习武,殊彼只追娱」等。以小及大,知微见著,通过一枚枚小小的扳指,乾隆所要表达的是对家法朝纲极力维护的迫切心情。二是玉扳指的製作对材质的要求非常之高,乾隆帝经常用「璆琳」、「精璆」、「琼琚」、「殊珍」这样的辞汇来形容玉扳指材质的美妙。对於这些珍稀温润的美玉,乾隆帝并不是简单地将其作為珍宝欣赏,而是受中国传统的「君子比德於玉」观念的影响,自觉不自觉地从玉的美昇华至对人生美德的观照。如:「艺器常看不离手,德材真觉可怡神」、「体正心平绎深义,经和记总训无邪」、「每因廉泽思观德,詎止鉤闓詡绝伦」、「弓矢文皇喻政深,木求脉理正於心」、「穆如文作佩,允矣德堪观」等等。这种由物及人的观照方式,无疑大大丰富了玉扳指所蕴含的人文因素,也使我们窥见到乾隆帝的内心世界。

三是玉扳指虽然体量很小,但製作并不简单,尤其是画意扳指、御题诗文扳指。要在如此小的空间内将人物、动物等形象和自然景观以及文字融合在一起,成為一幅幅清新自然的画卷或耐人寻味的书法作品,这对设计者而言固然不容易,对雕刻者则更為困难,没有高超的技艺是很难做到的。乾隆御用玉扳指绝大部分都雕有图画、御题诗或其他精细的纹饰,仅画意扳指所雕刻的内容就有射鹿图、射兔图、松鹿图、射虎图、哨鹿图、苹鹿图、寒江独钓图、观泉图、桃花图、坰牧图、弋鳧图、秋声赋图、穿杨图、四骏图、李广射虎图、猎骑图等等。从现存於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乾隆御用画意玉扳指来看,这些作品都构思严谨,雕琢精细,水準相当之高,确实值得细细把玩品味,无怪乎乾隆帝要屡屡為之题诗咏赞。

乾隆时期清宫扳指的製作量是很大的,其中绝大部分是由各地官员进贡的。如: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春,九江关监督全德进掐丝珐瑯扳指20个,广东总督李侍尧进子儿皮钉花扳指50个、象牙扳指50个;乾隆五十七年正月初九日徵瑞进白玉扳指四个、青玉扳指四个,六月二十七日苏州进四喜墨玉扳指九个;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七日湖南巡抚姜晟、江西巡抚陈淮各进玉扳指九件一匣,福建巡抚浦霖进碧玉扳指九件、白玉扳指套九件,山东布政使江兰进旧玉扳指二盒等等。这些进贡的扳指主要用於皇帝赏赐之用,因此也就没有什麼特别的要求。但对於乾隆自己的御用扳指,情况则完全不同。首先,乾隆帝的御用扳指是有固定式样的,乾隆五十二年热河信帖档「六月十三日太监厄鲁况交汉青玉扳指料二件,传旨:⋯⋯照上用扳指样款成作,外面不必做花纹,得时亦随报发来」的记载即可证明。这种固定样款可能包括膛口的大小、壁的厚薄、具体形状等,是為乾隆帝量身定做的。其次,乾隆帝自己对御用扳指的製作非常关注,在製作的每一步骤中,往往都要亲自过问,提出自己具体的意见,让工匠参照执行。正因為如此,乾隆帝的御用玉扳指基本都是由宫中如意馆的玉工承做,这样更便於乾隆帝在极其细微之处都能够参与指导。这况不妨举清宫档案中的两个例子。乾隆四十七年正月二十二日的造办处行文档记载,如意馆工匠从交来的大小玉子三十一块内〔中〕挑出四块,其中一块重八两一钱,做扳指两件,内一件做秋声赋花纹,一件做鸡鸣昧旦花纹,於正月二十六日由太监鄂鲁况呈给乾隆御览,乾隆看后传出旨意,扳指两件留如意馆成做,其秋声赋扳指上人物房子分晰清处做,鸡鸣昧旦扳指上门要黑的,门内人要白的⋯⋯。乾隆四十七年的热河信帖档记载了远在热河避暑山庄的乾隆与北京如意馆之间就製作一件玉扳指往返行文和将材料来回传递的详细情况。先是六月十四日苏州织造四德在山庄陛见乾隆时带来一件汉玉钻心,乾隆命将钻心发往京内如意馆依钻心上红道剳开后发回呈览。六月十七日如意馆收到钻心,十九日将剳开為二的钻心发回,二十日到达热河进呈乾隆帝。乾隆看后又交出一件白汉玉诗意扳指,传旨将矮些的汉玉一块照诗意扳指依一边皮糙画扳指一件,先界红道样呈览。很快如意馆将照扳指大小画得红道的汉玉交回,乾隆传旨发往京内交如意馆依一边皮糙再料估做法画样,再发回呈览,準时再行剳做,交出的白汉玉扳指亦发往京内交如意馆将字加深刻。六月二十六日画好样的汉玉和刻好字的白汉玉扳指被送回热河呈览,乾隆传旨汉玉发往京内如意馆按红道剳做扳指,刻好字的白汉玉扳指留下。七月二日按红道剳好的汉玉扳指料又被发回热河呈览,乾隆看后又传旨将汉玉扳指料发往京内如意馆,上口按况边所画红道剳去,外边汉玉皮子别动,下口亦按况边红道剳去,外边玉皮子按红道些微磨去些,总要斜形借著做,不然将来尺寸就不足了,先剳做圆形发来再看。七月八日按上述旨意完成的扳指料再一次被发回热河呈览,乾隆看后再传旨上口不必留皮糙,依红道剳去,下口缺处些微磨做。七月十六日修整好的扳指料又一次被发回热河呈览,同时还带来了由懋勤殿写好準备刻在扳指上的御製诗回纹边本文一张,乾隆览后传旨发往京内交如意馆将扳指上下口俱照红道磨平,外面皮糙,两边楞角随好,照本文刻御製诗。七月二十九日按上述旨意修好并在上面过好御製诗文字的扳指最后一次发回热河呈览,乾隆览后传旨玉扳指准照本文往细緻况刻,要快得,刻得时呈览。至此,这件刻御製诗回纹边汉玉扳指才最终完成。这期间,身在热河的乾隆帝与京城如意馆之间往返传递竟达六七次之多。

上面引述的详细记载扳指製作情况的档案,让我们非常清晰地看到乾隆御用玉扳指的製作是何等的繁琐,也可以瞭解乾隆帝是怎样将他的想法一步步实现的。可以这样说,乾隆御用玉扳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乾隆帝自己的意愿,是乾隆帝和宫内工匠共同合作完成的作品。

清乾隆 佚名《乾隆帝及妃威弧获鹿图》卷 纸本设色 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二

三、关於此套御用扳指

香港苏富比公司準备拍卖的这套盒装乾隆御用玉扳指共计七枚,製作、包装非常考究,显示出乾隆时期宫廷御用器物的基本风格和特点。

七枚玉扳指中有白玉扳指二件、碧玉扳指二件、汉玉扳指一件、青玉扳指一件、赤皮青玉扳指一件。所有扳指中膛大小、样式基本一样。其中碧玉、汉玉、青玉四件扳指上都刻有乾隆帝的御製诗,做法与前面档案中所提到的「刻御製诗回纹边汉玉扳指」相同,都是常用的回纹边或万字纹边。两件碧玉扳指上所刻御製诗同為收录於《高宗御製诗五集》卷四十中的「咏绿玉韘」诗;汉玉扳指上所刻為收录於《高宗御製诗四集》卷十五中的「古玉韘」诗;青玉扳指上所刻為收录於《高宗御製诗五集》卷九中的「信天主人自箴」诗。两件白玉扳指中一件為阴刻勾云纹饰,另一件则為刻御製诗画意扳指。一老翁头戴斗笠,身著蓑衣,坐於江边山岩之上,注视著水中的钓竿。远处是波光粼粼的水面,老人身旁為用红色沁色表现的山岩,山中一条小路弯弯而上,山岩中古松森森,别有情趣。画面空余处刻收录於《高宗御製诗三集》卷六十二中的「题寒江独钓玉韘」诗,这是乾隆帝专门為此件画意扳指所写的诗作,因此画面和御题诗之间非常契合。而赤皮青玉扳指则在红色玉皮上阴刻勾云纹地,上面四个开光中阳刻「八徵耄念」四字。这件扳指在清宫档案中是有明确製作纪录的。「乾隆五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接得员外郎福庆押帖,内开:十二月十七日太监鄂鲁里交旧玉螭虎宝一方、旧玉钻心一件,随做样赤玉得鹿扳指一件。传旨:交啟祥宫将宝一方,钻心一件,照样做扳指,尺寸画样呈览,钦此。随在玉宝上画做扳指一件,玉钻心上画做扳指两件,交鄂鲁况呈览。奉旨:宝不必做扳指,交懋勤殿。钻心准照样做扳指两件,钦此。於十八日将玉钻心铡得扳指坯二件,内一件画得阳文「八徵耄念」字,花纹阴纹,深做,上下边线阳纹,做粉道样并纸样一张,交鄂鲁况呈览。奉旨:照样准做。於五十五年三月十五日玉扳指一件,呈进,上留用。」档案中记载所製作的扳指在顏色、铭文、花纹、边线等各方面都与这件赤皮青玉扳指十分吻合,应该是同一件东西。

这套御用玉扳指的包装也非常值得关注。外套為一剔红海鱼图圆漆盒,由盖和底两部分合成,盒盖外及底外墙朱漆雕落花流水纹,盖上三条鱼戏於滚滚波涛之中,刻划生动。盒内御製「咏玉韘」诗,底外正中刀刻填金楷书「乾隆年製」款。此盒雕工精细纯熟,波纹如丝,一刀剔下,不见败痕,表现出乾隆时期雕漆工艺的一种崭新风貌。这种风格一方面是受晚明嘉靖、万历雕漆风格之影响,另一方面也与乾隆时期造办处「牙作」中的南方刻竹名匠参与雕漆製作,从而把南方刻竹那种奇峭清新、精緻细密的风格带到雕漆中来有关。此盒雕刻之精几乎无懈可击,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乾隆时期的「剔红海兽圆漆盒」和「剔红海水游鱼嵌碧玉磬式两撞盒」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有可能是出自同一名匠人之手。漆盒之内置一极薄而光素的紫檀内胆。内胆盖的上下两面分别刻楷书填金乾隆御製「咏玉韘」和「紫玉韘」诗。内胆的下半部分与外面漆盒的下半部分内况大小相合,上口沿外翻,恰好与漆盒下半部分的上口沿相叠压,当把内胆下半部分放入漆盒下半部分时,二者严丝合缝。其底外面刻楷书填金乾隆御製「和闐玉韘」诗,内况平置七个在档案中也叫「脐」的紫檀小圆柱,以固定扳指之用。為避免扳指之间的碰撞摩擦,每个扳指外还配有黄缎围套。这种在漆扳指盒内配胆安脐的做法在清宫档案中也有记载,如「乾隆五十五年八月十七日:郎中五德、员外郎大达色、催长舒兴来说:太监厄鲁况交金漆盒一件,内盛白玉扳指一件。传旨:配檀香垫,安脐。钦此。於八月二十一日将金漆盒一件,内盛玉器,配得垫板。呈进,交圆明园讫。」只不过此套御用扳指的内胆更為精緻而已。

通观此套乾隆帝御用扳指,设计严谨,雕琢精细,令人爱不释手。而整个包装环环相扣,与七个扳指交相辉映,成為完美的组合,观者不免激赏不已。

乾隆十七年(1752年)的《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中有关此剔红漆盒的记录 图三

剔红紫檀落花流水三鱼纹盖盒,内盛一组扳指七件,為乾隆皇帝随身宝物,被他珍而重之逾半甲子。这一盒七件扳指,盛载著满洲的骑射传统文化,也记载乾隆帝在不同阶段之自我反思。综观各大博物馆及私人收藏,本品堪称存世最為重要的御製宫廷艺术品之一。

扳指,乃贴身配件,套於射箭手之右手拇指上,用於保护手指不受弓弦勒伤。乾隆皇帝重视并致力於保存满族文化,扳指所代表的传统意涵,尤其倍受珍重。郎世寧(1688-1766年)為御所绘《乾隆皇帝大阅图》中,高宗身披鎧甲,右手便戴有牙骨雕扳指(图一)。从十七年(1752年)喜获玉扳指后,自觉较牙骨等材质所造者更胜一筹,更写下多首咏颂玉扳指的御题诗,可见高宗对其珍视。

依循康熙旧例,乾隆朝每年秋时,於承德避暑山庄举行木兰秋獮,遥念先人武功家训,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威弧获鹿图》中,可见乾隆帝左手握弓,右手戴玉扳指,身畔女眷递箭,前方飞箭直中鹿身,英姿颯爽,气势万钧(图二)。

宫记载,乾隆十七年九月在承德避暑山庄举行每年一度的木兰秋獮,随驾便有携同此盒(图三):「九月二十三日,员外郎白世秀来说,太监胡世杰交红雕漆圆盒一件(内盛扳指七件),传旨盒内扳指上配一紫檀木屉,装御製诗册页一册,上面安盖,盒盖里上刻诗,先做样呈览。钦此。

於九月二十四日,员外郎白世秀、达子,将红雕漆圆盒一件内盛扳指,配得合牌屉样持进,交太监胡世杰呈览,奉旨照样准做。钦此。」

乾隆皇帝对於成品似乎并不满意,但仍下令将此盒扳指一同携去秋獮,回宫之后,再将其诗文磨去重髹,并铭另诗:

「於本月三十日,员外郎白世秀、达子来说,首领桂元传旨,此次出外仍将雕漆扳指盒随去俟,回鑾时将盒内字磨去另补漆刻字。钦此。」

此盒扳指伴随乾隆皇帝,横跨三十餘载,漆盒与扳指之製作、诗文鐫刻,皆得皇帝亲自授意。其中六件扳指、盖、盒、内屉,均铭以骑射相关之御製诗,作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直至晚年,详实记录君思,并象徵帝王毕生武功与成就。多年相伴其身,足见乾隆皇帝对此之重视,不减惜珍。

本品代表乾隆皇帝思想之精髓,列名存世最重要的清代歷史文物与艺术品,即使台北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亦无相类之例。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