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热点

[日常]揭秘介绍: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专坑外资60年:强势的国际巨头,为何被印度熬成药渣

阅读:

网上有个段子,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过,叫人生四大作死:在美国偷税、在中国贩毒、在俄罗斯当人质,在韩国当总统。

我想再加一条,那就是在印度做生意。

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巨头们都是爷,厉害点的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稍微本分点的也是大把搂钱,但到了印度这个神奇的国度,这些爷都变成了小老婆养的,挣点辛苦钱不说,还天天挨锤,这期视频,我就通过几个倒霉蛋的例子,跟大家聊聊,在印度做买卖到底有多难,都会遇到什么奇葩操作,印度又为什么喜欢霍霍外国公司。

下面有请第一个倒霉蛋,全球零售业巨头沃尔玛。

2006年,沃尔玛盯上了印度的商品零售市场,计划开类似于711这种便利店。沃尔玛是这么想的,印度当时有11亿人口,几千亿美元的零售市场,而且还在不断扩大,但当时印度的零售业大都是夫妻店,也就是小卖部,比较low,这就是机会啊,于是沃尔玛脑子一热,在印度成立了合资公司,准备先蹲点,一旦天下有变,就立刻下场,狠发它一笔歪财。

2012年,印度政府终于出台了法律,允许外国企业进入零售市场,于是腿都蹲麻了的沃尔玛立刻宣布,我们要一口气开22家便利店,然后花重金到处租网点搞装修。但开到第8家的时候,出事了,印度政府连续三记老拳,把沃尔玛锤吐了血,左勾拳说沃尔玛涉嫌花了2500万美元,贿赂印度官员搞游说,这才撕开了法律的口子,于是开始调查沃尔玛在印度的高管,右勾拳说沃尔玛30%的商品必须在本地采购,而沃尔玛卖的都是高标准化的商品,看着印度自产的那些东西,手就开始哆嗦,随后一记上勾拳说,沃尔玛给合作伙伴,印度巴蒂集团的一亿美元贷款,违法了印度的外商投资法,要办它。

印度生怕沃尔玛把气倒顺了,紧接着来了一记窝心脚,2014年是印度大选年,2013年,印度人民党,就是现在执政党的元老之一,前任财务部长辛哈就说,等我们上台后,会立刻修改法律,不允许外国公司从事零售业务,那些开了张的,要是体面什么都好说,要是不体面,我们就帮它们体面。

于是沃尔玛怂了,连夜解散了合资公司,退出了印度零售市场,只保留批发业务。

所以在印度做生意,就像开一盒巧克力,充满了不确定性,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芥末味还是咖喱味的,全看印度政府的心情。

沃尔玛这还算好的,虽然被暴捶一顿,顶多算是皮外伤,但有些企业在印度,直接就被吸血割肉,而且手段残暴,最著名的受害者,就是全球电信巨头,英国的沃达丰,整个过程非常狗血。

事情是这样的,李嘉诚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就和印度合资,搞起了电讯业务,搞得还挺大,为了简单好记,公司名字就叫“印度和记”(和记黄埔埃莎通信公司)。

2007年,沃达丰也眼馋印度市场,于是花了111.2亿美元,从李嘉诚手中间接收购了“印度和记”67%的股权,为什么是间接收购呢,因为“印度和记”的母公司,是李嘉诚设在开曼的CPG投资公司,这次沃达丰收购的是这个CPG,因此间接收购了“印度和记”67%的股权,也就是说,这次收购,第一不是在印度境内发生的,第二转让的不是印度的公司,而是开曼的公司,虽然涉及到印度本土企业,但沃达丰认为,你印度管不着。

不过印度税务部门不这么想,既然涉及到印度公司,那就归我们管。根据我们印度的《所得税法》,你沃达丰买了印度的企业,就要交股权转让所得税,开曼的那个公司就是个壳子,这点逃税的小手段还想蒙我,知道阿拉伯数字谁发明的吗?

于是印度政府向沃达丰索要20亿美元的税款,说你要是不交,我就扣你的存款。

沃达丰当然不干,于是向孟买高院发起诉讼,孟买高院觉得自己人胆大心细,没毛病,于是驳回了沃达丰的上诉,沃达丰不死心,又去印度最高法院上诉,来回扯皮之后,最终印度最高法认为,1961年开始实施的《所得税法》中,没有相关法律条文的支持,于是在2012年宣判沃达丰胜诉,不用交钱了。

印度税务部门一看,不是没有法律依据吗?那简单,补上不就完了?

于是印度税务部门在2012年撺掇国会,修改了《所得税法》的相关内容,规定不管在哪注册的,只要涉及到我们印度的公司,管你直接间接,就要交税!

本来是亡羊补牢,也没啥,但搞笑的来了,印度国会说,这次修改的法律,可不是新规定啊,而是对1961年《所得税法》原有条款的解释,所以修改内容从1961年就已经生效了,今年是2012年,也就是可以追溯50年。

印度税务部门于是赶紧跑到印度最高法,重新上诉,印度最高法一看,这下有依据了,于是判定沃达丰败诉,还得打钱,这次就不是20亿美元了,连税、滞纳金带罚款一共50多亿,而沃达丰当年收购一共才花了111亿美元。

沃达丰疯了,没想到地球上还有这种操作,这怎么和股东交代?悲愤之下,想到了最后一招,那就是去国际仲裁法庭告状。最终国际仲裁法庭在2020年宣布沃达丰胜诉,这场13年的官司才结束,有人分析,沃达丰胜诉的背后,有英国等几个西方国家的强力干预,因为印度这个法案通过之后,所有外企都会受到影响,他们很多都有过类似的股权交易,沃达丰要是成了例,那一个个都得补钱。

其实很多人都支持印度对沃达丰征税,国际仲裁法庭也不一定是什么好鸟,前几年他们还挺过菲律宾呢。我认为印度占情理,但不占法理,法律被人钻了空子你得认,就当交学费了,但印度不仅修改了法律,还随便延长追溯期,这事就吓人了,法律的内容和生效时间你都能随便改,跟没有法有什么区别?完全是小孩子过家家。

另外,印度政府不仅罚钱搞事的花样多,手还贼长,一直以来,各大外企像犯人一样,受到印度政府的严格监管,一人一个口球一根狗绳,稍有不慎就要挨鞭子。

举个例子,过去10年,印度的电商行业一直在蓬勃发展,亚马逊、沃尔玛都干到了前两名,但印度政府规定,外资电商平台不能直接向消费者出售商品,也就是不能有自营业务,别说网猪严选,就连京西京造和淘贝心选也不行,只能作为第三方平台,说白了就挣个服务费。印度政府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外企抢了印度小卖家的生意。

几个大电商就想了个办法曲线救国,扶持一些印度的大卖家,让它们做自己的仓库替自己卖货,但印度政府又想尽一切办法封堵这个漏洞,下架了它们上万件商品。

另外,印度政府还规定,外资电商平台,不能搞打折、促销、补贴等活动,说这是操纵价格,因为印度政府怕价格战拖垮本土的实体卖家。印度还对亚马逊等企业,进行了一轮又一轮商业贿赂和公司并购的调查,一罚就是几十亿卢比。

所以在印度的跨国公司,都受到印度政府的百般刁难,不像在其他地方那么主动,发展空间受到严重限制,利润增长有限,比如亚马逊,2014年就在印度开张了,到现在还在亏钱。

在印度做买卖,不仅要和印度政府斗智斗勇,印度老百姓这关你也得过,否则又是一顿暴捶,在这个事上,最有发言权的是麦当劳。

1996年麦当劳正式进入印度,瞄的就是印度的1亿中产阶级,但刚开店没几年,就出事了。2001年,3位住在西雅图的印度商人状告麦当劳,说它家在炸法式薯条的时候,偷偷地使用了牛肉汁,这问题就严重了,因为在印度教里,牛可是圣物,在菜市场吃西瓜都不要钱,连牛尿和牛粪都是保健品,要计入GDP的,现在你麦当劳向我们印度人隐瞒事实,我们要是吃了,还有脸去见湿婆吗,这不是逼我们下地狱吗?

麦当劳立刻回应,说我不是、我没有,我们使用的是100%纯植物油。后来实在顶不住了,终于承认在炸薯条的时候,用了那么一丢丢牛肉汁,又道歉又赔钱,好不容易把事给平了。

但消息传到印度国内后,立刻炸了营,一大批印度教徒跑到孟买的大街上,抗议麦当劳亵渎圣物,队伍走到一家麦当劳餐厅时,顺手来了一场零元购。然后这帮人又跑到了另外一家麦当劳餐厅,在店里到处涂牛粪,湿婆神军党等印度教组织,要求政府立刻关闭麦当劳在印度的27家餐厅。

这事把麦当劳吓坏了,连忙澄清说印度麦当劳没有任何猪牛肉,调料里也没有,要是不信,你们可以去化验啊。

随后20多年里,麦当劳在印度一直夹着尾巴做店。只卖羊肉和鸡肉不说,又觉得印度有4亿多人是吃素的,怕再闹乱子,于是赶紧推出了各种全素食品,甚至专门推出了全素食餐厅。

印度麦当劳还是智商在线的,宗教在印度,是绝对不能碰的逆鳞,印度几乎所有大规模的暴力冲突,都是由宗教引发的,比如1857的印度大起义,1947年印巴分治引发的宗教大仇杀, 2002年古吉拉特邦惨案等等,甘地就是因为这事死的,尼赫鲁他闺女,总理英迪拉·甘地更惨,被跟了自己十年的贴身保镖打死,也是宗教问题。如果真用了牛肉,那印度麦当劳所有的经理和厨子,很可能和印度的寡妇是一个待遇。

但这事还没完,麦当劳在黄金庙等几个宗教场所附近开店时,又摊上事了,虽然麦当劳在神庙附近开的都是全素餐厅,在印度也不敢犯忌讳,但在国外犯啊。仅在美国,麦当劳每年就要消耗掉8亿磅牛肉,因此被有些印度教徒视为心腹大患,各种宗教团体经常向麦当劳抗议,要求它退出印度。

根据《金融时报》报道,截止到2022年3月,麦当劳在印度一共才有316家店,而中国有4300多家门店,是咱们的零头,可见26年的时间,麦当劳在印度的心理阴影有多大,换了多少条裤子。

其实沃尔玛在印度也经历过这出,2012年就遭到过民众抗议,因为他们担心沃尔玛会抢走自己的生意,而这种民意也影响到了政府高层,这才有了印度在开放零售业这个问题上的反攻倒算。亚马逊在印度那都被抗麻了,保留节目是烧贝索斯的头像。

所以各大跨国公司在印度就没有不被锤的。估计高管之间互相见面,都得先问候一句,哎,这个季度又被罚了多少?

那怎么去理解这个事呢,外企在印度的种种遭遇,其本质,就是印度政府在利用外资和自力更生之间的反复横跳。

独立后的印度,虽然落后,但一直有一个大国梦,做大国就要发展工业,但印度缺乏资本和技术。于是从尼赫鲁时代开始,印度便有限度地开放了市场,引进了一些技术类的跨国公司,但当时就说,引进外资就是为了分钱拿技术,加快自力更生,又因为被英国霍霍了小200年,好不容易当了家,对独立自主这方面非常敏感,生怕又被外人控制了经济命脉,所以对外资的控制非常严格,比如当时印度要求,外国公司想印度,那印度必须在股权上占大头,外企必须转让技术等等。

到了70年代,印度觉得自己又行了,要搞自力更生,于是出台法律,规定那些不需要外国技术与知识产权的行业,一律清场,只发展本国企业,而且不允许外资企业再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限制外企持股比例等等。可口可乐和IBM等50多家大企业一气之下,全部撤出印度。

到了八九十年代,印度的经济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到了90年初,只能向西方国家大量借贷来续命,终于明白靠自己是玩不转了,于是又向外资摇手绢、抛媚眼,逐步开放汽车、计算机、通讯、基建、金融等行业,勾引了大量跨国公司进入印度投资。

但印度政府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外国资本发展本国经济,甚至要求外资直接投资搞基建,攒够了钱,再拿到技术后,就把外资踹了,玩自己的,所以死性不改,不管出台了多少招商政策,一直对外企严防死守,隔三岔五就要收拾一顿,具体怎么做主要看心情。

其实不光是印度,引入外资的国家都是这样么想的,原因很简单,家里缺钱,但大笔借钱怕还不上陷入债务危机,最终死得比阿根廷还惨,所以想用别人的钱来发展经济,最终实现自力更生,这没毛病。

但问题是你用人家的钱,得给人家好处啊,就像借钱要付利息,这是规矩。但规矩这个事,在印度就是个大问题。

印度的外企高管在分享经验时,经常会说这么个事,那就是既然印度人讲英语,也投票,大量的印度移民生活在西方国家,都混得挺好,所以一开始都以为,印度人的脑回路跟他们一样,会按照西方的规矩做生意,结果去那一看,发现自己白活了,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印度人的规矩就是没有规矩。

这些西方高管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印度人讨厌规则,他们崇尚的是“走捷径”,也就是通过破坏规则,让事情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比如沃达丰税案中,设定追溯期50年这件事,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这对于迷信法律的西方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再比如印度政府喜欢发起行贿或者并购调查,罚款只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要挟你,让你乖乖听话让出利润。

其实这不奇怪,跟印度人打交道,就是个斗智斗勇的过程,三哥会采用各种手段,从对方身上占便宜,砍价那是最轻的,能榨一分是一分,不把你压榨到极限,那人生都不圆满。

一句话:便宜占小了,就是吃大亏。

而坏规矩对印度人来说,不仅不丢人,反而是聪明有能力的表现,也就是那些外国高管们说的,印度人把破坏规则这个事,当做一种创新来看待,是要点赞的,不仅是官员,老百姓也一样,谁要是老实排队,那叫傻子,那些在印度做电商的中国卖家,你去问问,哪个不被印度买家折腾得死去活来。

那印度人为什么痛恨规则呢,很简单,因为印度国内的各种资源都高度紧张,又因为种姓制度,资源配分非常不合理,如果一个人完全遵守社会规则,那连碗都舔不上,所以走位必须灵活,脸皮一定要厚,这样才能整上口稀的。

所以印度上上下下不动歪脑筋的是少数,表面上批评,但很多人私下里都挺得意这个事。

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再加上对规则的无视和占便宜心理,导致印度政府的底线“可下五洋捉鳖“,干的那些事啊,不好猜,但有一个是确定的,那就是外企在印度,只能小赚,你想玩大的,不好意思,我就只能对你创新了。所以印度给外企的定位,简单明了,那就是:

药渣。

正因如此,印度的营商环境很差,世界银行每年都会发布《全球营商环境报告》,用来说明在各个国家做生意的难度,一共190个国家和地区,印度除了极个别年份能挤进前70,剩下的年头都在80到130位之间徘徊。

另外,除了印度政府,印度的各种行业协会和民间团体也经常作妖,很多对企业发起的调查和诉讼,都来自于民间,加上民族众多、国情复杂,又牵扯到宗教问题,所以动不动就上街抗议。

但为什么这么能折腾,大批跨国公司依然跑去印度找抽呢?因为印度的市场太大,13亿人的需求,对绝大多数跨国公司来说,是无法抵挡的诱惑,这也是印度政府敢于玩狠耍滑的底气所在,爱来来,不来滚。

庞大的内需市场,是一个世界性大国的前提条件,因为工业的产能是无限的,但市场是有限的,谁掌握了市场,谁才有主动权。出口导向型的国家,除了卖石油矿产的,即使你的GDP再高,但命根子依然握在别人手里,比如韩国。一旦威胁到大国的利益,开个小会就能让你跪地叫爹,八九十年代美国对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挨个收拾了一遍,就是掐出口,这几年也是这么对付咱们的。

而庞大的国内市场,也是中国崛起的压舱石,14亿的人口,基本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总人口一样多。即使出口被打压,那靠着14亿人的国内市场,也不会像日本80年代那样只能抱头挨打。

这么大的市场,绝不能拱手让给别人,所以我们才一再强调产业升级,这几年中国的汽车、通信等行业已经起飞了,另外我们还在航空航天、芯片、生物医药等行业一点一点地突破,只有搞定这些高附加值行业,才能把天量待遇优厚的工作岗位,巨大的社会财富都留在国内,才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国产汽车新势力们,拿下了日、美、德三系,在国内大部分的市场份额,那将会是一个什么局面?

庞大的需求就摆在那,有需求就有生产,近几年的一些政策,比如国内大循环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增强购买力,扩大内需市场,内外两条腿走路,比韩国这样一条腿单蹦的,要强太多了,只是修炼内功更难,需要一些时间。

不过咱们不能只想着挣钱,还得花钱,也就是向其他国家开放市场,买他们的东西,让他们挣中国的钱,比如热带水果和粮食这些农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因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归根到底,还是经济利益,双赢才能笼络住人心,东盟之所以和中国走得近,就是这个原因,所以想要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买遍全球是必须的,所以庞大的国内市场,这作用就来了。

(原创不易,欢迎各位看官点赞、收藏、转发,您的肯定对我最大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