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了新常态下建筑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审计制度建设、机构设置、审计模式、审计人员等方面,阐述了十三五期间建筑企业内部审计的创新发展方向,有利于促进建筑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建筑业;审计制度;审计机构;审计模式
1新常态下建筑业的机遇与挑战
新常态下,建筑业迈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十三五期间,建筑业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在此理念驱动下,建筑业改革提速,建筑业发展的新趋势如下:
(1)在新常态下,建筑业尤其是房地产增速趋缓,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180757亿元,比上年增长2.3%,增速已经降到个位数,与2014年10.2%的增长率相对比,大幅降低,形势不容乐观,全国建筑业房屋施工建筑面积124.3亿m2,比2014年降低0.6%,2015年房地产开发投资95979亿元,比上年增长1%,2015年房屋新开工面积15454万m2,比2014年下降14%,房地产投资增速已经明显回落。
(2)2014年9月1日,建设部通过两年治理行动,落实工程建设五方主体责任,责任人对于质量实行终身负责制,建立健全全体系的工程质量监督治理机制,加快建筑市场中的诚信体制体系的建设,推动建筑企业的升级转型。
(3)2015年年底,建设部历经几年建设的四库一平台完成并投入使用,这里汇集了企业库、人员库、项目库、信息库,可以用项目查企业、用企业查人员,同样可以用身份证查人员、以人员查单位,彻底解决了建筑企业多年来信息不健全、不对称、人员不真实、不透明、市场与现场脱钩,实现了建筑市场监管数据的真实、全面、联动和动态调整的及时与准确性。
(4)在建筑业十三五发展提速阶段,既包括一带一路的建筑机遇,也包括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棚户区改造提速、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轨道交通建设、城市综合体的发展、地下管廊的建设均给建筑业市场空间的拓展提供了空间。建筑产业化方式建造是未来建筑业产业发展的方向,税费的减免、政府补贴、政府推动建筑业迈入集群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之路。建筑业从单纯的建造模式、房地产开发进入了BT,BOT,BOO,TOT,ROT,PPP等施工运营模式,融资方式也已经从简单的银行贷款进入到政策性基金、周期票据、企业债券、融资租赁、并购贷款、私募基金、资产证券化等融资模式。
(5)税制改革推进建筑业全面进入营改增时代,从2016年5月1日起,建筑业增值税税率目前定为11%,营改增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由3.6%提高到11%的数字游戏,而是在营改增下,税制改革对企业管理能力、盈利能力的一场大考,包括企业经营中的招投标管理、材料采购、甲供材、劳务管理、机械租赁、工程结算、税务抵扣等,对企业规范化运作、合法性运营提出新的要求,在此新常态下,建筑企业,尤其是建筑业的主力军国有建筑企业,随着项目管理链条加长,参与合作者增加,资金
2新常态下建筑企业内部审计的创新发展
目前国有建筑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显然没有跟随社会发展的步伐,没有紧紧跟进企业发展的步伐,虽然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结构健全,但内部审计人员主要以财务人员为主,内部审计依然以绩效审计为主,不能更好的为企业保驾护航,为此国有建筑企业内部审计必须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审计工作要强调思路之变、进行机构之变、工作要有创新之变,把握主动之机遇,共议破题之举,切实推进内部审计的变革,以发展的高度和思维,营造新环境,培植新土壤,释放新活力,通过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激发内部审计的活力和动力,提升企业在新常态变革下企业管理的经营效益和发展质量。
2.1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完善审计制度的建设是审计推进的前提,按照国家审计署、国资委及相关部门要求,执行《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体系的实施,明确审计机构的职责及权利范围,确实保障内部审计人员在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下从事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工作,逐步实现内审人员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强化审计基础工作,规范工作程序、方式方法、防范职务风险,内部审计工作从审计底稿的严肃性与细致性入手,切实做到审计业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做到审计证据扎实、充分、可靠,要眼见为实,评价客观、公正、全面。加强审计档案管理,为跟踪和后续审计提供全面、持续的审计资料。做好内部审计的系统化制度建设,根据建筑业的特色及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面对新常态下国家及企业管理的需求,审计工作要有新高度、新要求、新标准,积极与其他管理业务部门结合,完善和修订内部审计制度和办法。
2.2加强内部审计机构建设
完善机构设置是审计的保障,从目前的机构设置来看,企业基本按公司法设置了董事会、监事会,但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是一套班子几块牌子,由企业实际经营管理层分别兼任,没有真正实现三权分立,独立董事形同虚设没有实际意义,更没有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实质是在董事长领导下的监督机构,没有起到真正监督的作用,因此国有建筑企业应该按照公司法将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真正按公司法落实到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通过董事会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构架、职能定位、审计流程、审计范围、审计权限、审计报告及结果应用等内部审计工作中的要求,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运营,保障审计工作在三大一重的企业决策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经营业绩考核的准确性、全面性和独立性。
2.3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提升内审人员素质,加强内审人员队伍建设是内部审计提升的根本,要提高审计队伍素质,不仅仅要求有财务系统知识的财务人员,同时需要建立审计人员专家库,有法律、经济、统计、生产、预算、技术、咨询、计算机等各类人才,要涵盖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由企业内部专家或聘请外部专家担任审计兼职人员,既降低了管理成本,又确保了审计效率。
2.4创新内部审计新模式
加强审计创新力度,审计模式的创新会给内部审计工作带来长久活力,传统的审计模式主要是经济责任审计,重视的是经营成果审计,在建筑业单纯的从事建筑施工的模式下,基本可以控制风险,在十三五期间,建筑业已经由单纯建造提升至投资、建造、运营的新型管理模式,审计管理必须适应企业运行要求,由经济责任审计为主提升至风险审计为主。因此必须扩大审计的监控范围,实现审计全覆盖。审计人员要从传统的经济卫士向咨询顾问转化,从企业经营项目立项开始,参与企业经营决策,明确企业风险控制要点、优化企业管理结构、参与制定企业管理制度、全过程监督企业运营状况、分阶段落实经济责任,实现对企业管理的全方位审计体系,将企业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保驾护航的作用。对于审计范围由原来的离任经济审计扩展到全面经济审计,尤其是对多年来经营管理团队没有更换的单位,要逐年安排审计,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对于国企下属子公司及其他实体单位按两年一个周期,做到审计全覆盖不留死角。从审计的时效性来说,坚持审计关口前移,同时突出抓好事前和事中审计。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就是发现问题、控制风险、解决问题,从多年的审计经验来看审计必须提前介入管理才能发挥出更好的作用,传统审计的“开棺验尸”虽然能起到监督职责,对造成损失的主要责任人有震慑作用,但木已成舟,国有资产的流失,企业的损失已经无法避免,因此在管理过程中要结合企业内部及外部环境状况,大力提倡和积极开展内部专项审计,不定期的开展企业自查,专项审计,在审计过程中发现有害于企业的风险及时防控,不断提高审计的时效性。
2.5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提升审计效率
信息化建设是内审提速的利器,加强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国有企业审计工作效率,企业审计信息化工作要依附于企业业务系统的信息化管理流程,在主要工作节点上加强审核,同时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CAAT),提高审计效率,逐步利用GRC(治理、风险、控制)计算机体系,并将之用于项目管理,实现即时、可持续审计管理。
2.6完善落实责任追究机制
建立和完善审计结果应用于推广机制,迅速提高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力度和审计结果的应用效果,建筑企业点多面广,管理分散,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审计结果的运用机制,强化审计监督,要善于总结、分析问题,抓住重点,抓住并罗列出企业在不同阶段审计发现问题的重点环节和突出问题,以便于经营管理层抓住问题的焦点、难点、热点,对于重点问题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要有重点、有针对性、有成效、有深度的审透审深,确保审计效果,同时加强审计监督,下大力气狠抓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抓好整改落实,把审计结果的整改作为提升企业管理的重要举措,把审计结果的落实作为企业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要对企业干部的任免起到决定性作用,在审计工作中发现违法违纪行为的,要及时移送相关部门处理,同时企业要建立审计报告公开制度,及时公布企业关键信息,确保企业管理的顺利进行。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十三五是新中国新起步新起点,我们有必胜的信心实现提质增效的企业管理目标,同时在新常态下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新的考验,这将是对全体内审人员新的要求和考验,因此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在新常态下以勇于创新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态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作者:翟素珍 单位:山西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红英.中国内部审计准则———阐释与应用[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9-23.
[2]李学柔.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导读[J].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3(4):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