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热点

今日资深发布:软件偷偷打开摄像头,dwf文件用什么软件打开

阅读:

8 月 15 日,周鸿祎在《ISC 夜谈》上表示,有时有的软件会打开用户的摄像头,或打开麦克风录音。从中找一些关键词,来试图匹配用户第二天的兴趣爱好。周鸿祎认为,这是一个问题,在采集用户数据时,消费者应有知情权和选择权。
此前 QQ 浏览器曾被曝出偷偷调用摄像头事件,官方回应称,“经过测试发现确实存在调起摄像头动作,但这一动作并不会开启摄像头,更不会拍摄或记录。百度输入法也曾被曝出在未唤醒语音输入时,存在偷偷录音的现象。百度对此回应显示输入法做了语音麦克风预热的优化,但目的是为了加快语音启动速度,解决用户反馈的语音识别丢字问题,并未进行录音处理。

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乱象由来已久

“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 、“过度索取权限”、“不给权限不让用”、“强制用户使用定向推送”、“私自共享给第三方”,这些问题难道不是我们使用智能设备每时每刻都深切感受到的吗?

打开外卖APP,首页推荐的美食都是你喜欢吃的,甚至是你刚刚在其他社交平台和朋友提起过的;打开淘宝APP,首页的推荐商品是你想买的;打开视频APP,首页推荐的视频都是你想看的……

在相关研究中显示,109款APP中有超90款含有涉及隐私权限越界嫌疑,其中读取用户手机联系人、录制音频、录制视频权限排名前三。

截止至今年7月,工信部公布了今年共公布了三批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第一批的16款、第二批的15款、第三批58款,包括天弘基金、去哪儿网、宾果消消消、世纪佳缘、当当、VISTA看天下等主流APP。

大热游戏“宾果消消消”私自收集个人信息,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频繁申请权限,过度索取权限,账号注销难。

知名媒体“VISTA看天下”私自收集个人信息,私自共享给第三方,强制用户使用定向推荐功能,过度索取权限。 依据《网络安全法》《电信条例》《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过度收集用户信息属于违规行为,工信部早就对此展开专项整治,2019年工信部要求整改236款APP;公安部要求整改2090款APP,还有2018年、2017年…… 但结果却是屡禁不止,不断有人触碰红线。

为什么APP热衷于收集用户数据?

首当其冲的就是利益。大数据时代,数据就是价值,当数据价值大于违规处罚,APP开发公司自然毫不犹豫地越线了。

在智能算法的驱动下,更多用户的隐私数据被收集,更精准的需求被关联,于是商品和服务的精准营销、广告的精准投放,用户数据作为起点让利润的雪球越滚越大。

其次是用户本身安全意识较为薄弱。用户在使用APP时,面对冗长的隐私条款往往不会仔细阅读,而是直接勾选“阅读并同意”。

面对几乎所有APP过度索取权限甚至是不给权限就不让用这样的情况,无奈的境地让用户更加被动。

长期以来,用户对互联网隐私并没有给与较高权重,隐私换便利的想法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惯性。而这又助长了APP开发者更加大胆与贪婪“窃取”行为。

面对用户隐私问题,百度CEO李彦宏甚至曾在演讲中公开表示

“中国人更开放,对隐私没那么敏感,愿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

第三就是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仍然不够完善。尽管在《网络安全法》《电信条例》《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已经开始展开治理行动,但收效甚微。

对于侵害用户隐私的行为认定不够清晰,惩处力度不够大。对于APP开发、管控的法规也过于空泛且难以执行。

尤其是对“合法、正当、必要”的界定不够明确,导致手法与执法都存在较大争议空间。

数字化生存下,我们还能有隐私吗?

大数据时代,信息记录容量的无限提升和人们行为数据被广泛记录,令更多的人觉得自己的隐私“无处安放”。

不过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互联网公司对用户表数据的手机,并不是没有意义的,矛盾的关键在于的“合法、正当、必要”的边界在哪里。

“合法、正当、必要”的用户授权、严格恪守用户的隐私规定、以消费者利益为出发点,三者共同构成数据保护“三原则”,互联网公司在运营操作中应当严格遵守。

用户数据,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是价值千金的资产,对我们来说则既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也让我们生活在数字化“敞视”下。

追求绝对化的个人隐私与享受技术便利不可避免的悖论,而我们要努力寻求的是一个平衡。至少,在数据化的世界里保有人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