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有关部门强制下架一年半以后,昨日滴滴出行通过官方渠道宣布,经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同意,即日起恢复“滴滴出行”的新用户注册。这也意味,曾一度被宣判死刑的滴滴,将正式“复活”。
虽然截至目前为止,在各大平台的应用商场中我们还未能见到滴滴出行的APP恢复上架,但是据知情人士透露,滴滴APP将会在农历新年正式重新登陆各大应用市场,并将借助新春的机会推出一系列的活动来吸引新老客户的注册与回归。
不过,无论是消费者亦或是网约车市场,对于这次滴滴的回归却都并没有抱太高的热情。
一方面,在滴滴缺席的这一年半里,不少消费者已经习惯了使用其它平台或者是高德地图等软件来叫车,对于单一平台APP的依赖度已经大幅度降低,也就是说无论滴滴APP回归与否,其实用户的感知并不强。
另一方面,网约车市场经过近10年的发展,目前市场上网约车平台已经有近300家,网约车数量呈现“过饱和”的状态。但是尽管平台数量、司机数量呈逐年上升之势,2022年网约车总订单量却减少了约1.2亿单,这对于本来就游走于“盈亏线”上的网约车司机而言,滴滴平台只不过多了一个听单的选择罢了,对于实际收入的帮助微乎其微。
2010年,北京成立了一家名为“易到用车”的公司,为公众提供网络预约专车出行的服务,网约车的概念被首次带入到中国市场。后续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先后成立,海外网约车巨头Uber也在2014年杀入中国市场。
彼时,各大平台相互厮杀,不断派发各种优惠券、返现,低价打车瞬间成为了网约车的一个重要标签,但是网约车在中国却依旧处于灰色地带。2015年,滴滴与快的宣布合并,次年滴滴正式并购优步,网约车市场售价巨头正式诞生。
就在滴滴并购优步前不久,2016年7月,国家交通运输部、工信部等七部委发布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首次对网约车进行官方定义,网约车也有了正式的合法身份。
后续,网约车便正式驶入了快车道,由于呼叫方便、价格实惠同时服务也比传统巡游出租车更为规范,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市场的追捧之下,网约车一跃成为了最火爆的行业之一。
然而,某些乱象也随着网约车行业的兴起逐渐地滋生出来。
比如,在新能源车补贴最为可观的那段时间里,众多车企争相成立网约车公司——曹操出行、如祺出行、T3出行、首汽约车、一汽出行等都是车企们的“代表作”。
通过这些公司的成立,车企们将大量的新能源车通过左手倒右手的方式出售给旗下的网约车公司,以获得新能源车积分以及补贴,同时还能把销量数据“刷”得漂漂亮亮。
此外,不少平台也对于无营运许可证司机的态度比较“暧昧”,虽然国家规定了从事网约车行业必须持有“双证”——即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但是实际上在不少平台上依旧存在大量没有“双证”的司机。网约车平台也一度成为了“黑车护身符”。
但是平台对此其实也是比较无奈的,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司机们对于办理双证的积极性并不高,尤其是一些用私家车“兼职跑车”的司机,宁愿冒着被罚款扣车的风险,都不愿意将自己的车辆转为营运车辆。其次,网约车平台尤其是那些小平台,对于这类司机的却又是极度依赖,一旦他们完全清退无证车辆与司机,对于网约车市场的整体运力也将会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更要命的是,尽管司机、车辆、平台的数量不断在增加,消费者对于网约车的体验却没有得到任何的提升,甚至还在不断下滑。
由于派单机制的存在,部分平台为了将收益最大化,在派单时往往不会把距离最近的车辆分配消费者,而是会让一些距离2、3km的车辆接单,平白增加司机与消费者的等待时间。
另外,网约车的订单价格也在不断上涨。还记得在网约车“内卷”最为严重的时候,网约车的单价往往都会比出租车更便宜,但是到了现在,网约车的价格与传统巡游出租车相比已经没有太大的优势了。同时,由于平台分成占比越来越高,单价的上涨却并没有体现在服务质量以及司机收入上,乘客多花了钱、司机却赚不到钱已经成为了现如今网约车的常态。
同样的,由于网约车的发展,市场上也陆陆续续出现了一些针对网约车司机的汽车租赁公司,并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对于那些没有购车能力,但是又想通过网约车营生的司机而言,向租赁公司租车确实是一个解决办法。
不过,有部分租赁公司不仅向司机收取高额的租金,并且通过押金、违约金、车损金、折旧费等名目,不断压榨司机,部分网约车司机在签约以后更是直接沦为了帮租车公司打工。
但是,随着网约车去年整体订单量锐减,首当其冲的这些曾经坐着就能收钱的网约车租赁公司了。根据统计,从2020年到2022年,一共有36万家各类的汽车租赁公司注销经营,部分地区的网约车租赁的价格也从以往的近万元一个月,跌至了如今的3、4000元/月。
但是即便如此,由于网约车市场的不景气,这些租赁公司依旧积压了大量的车无人问津。全国各地都陆陆续续被曝光出现了一些“网约车坟场”,里面停放的全部都是各类热门的网约车车型,其数量之多甚至让我想起了当年共享汽车倒闭潮时的情景。
随着滴滴的回归,网约车市场,尤其是头部市场势必将会迎来一波新的内卷,而本就处于发展瓶颈的网约车行业,在今年也许也会迎来一波大的洗牌,部分小平台大概率将很难招架得住这新一轮的冲击。
至于这场网约车平台、司机与用户之间的三方博弈,最终谁才是赢家,现在谁也说不准。
(部分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