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热点

必读观点速递:公益事业单位,促进事业单位发展

阅读: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对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作出全面部署,为我们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强化公益属性”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事业单位深化改革重点任务之一,但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国公益服务发展仍然不平衡不充分,事业单位定位不准、职能不清、效率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必须深入研究和把握事业单位发展的内在规律,不断解决这些问题。

解决定位不准问题。事业单位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公益事业更好更快发展,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因此,必须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准绳,积极融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坚持把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不断破除公益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满意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特别是为了更好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进程中,有必要把涉生态资源类事业单位提升到与教科文卫类事业单位同等层面治理,更好满足人民对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环境安全日益增长的现实需要。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完成,公益性单位成为事业单位的唯一主体。要明确总体导向,牢牢把稳公益性发展方向,落实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要求,找准事业单位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功能定位,不断强化公益属性,始终把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总体推进,坚持事业单位建设与国家发展整体协同、一体推进。出台专门的指导性法律,从立法层面规范事业单位建设。出台科学的长期性规划,制定思想统一、目标明确、上下统筹、条块结合的事业单位发展战略,持续推动事业单位系统优化、整体重塑、功能再造。

解决职责不清问题。分层推进事业单位深化改革,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各级作用,重点把握“两个切实”。一是切实压紧压实责任。明确中央、地方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各自责任,将事业单位建设任务逐项分解、逐级落实、逐步实施。中央层面重在处理好政府、社会、市场三者的关系,在顶层设计、宏观指导、法规制定上聚焦发力。地方层面重在强化对辖区内事业单位的管理责任,在政策执行、工作推进、绩效管理上集中发力。行业主管部门重在行业规划、标准规范、合作交流上重点发力。二是切实完善配套措施。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深化改革,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要求,关键是要出台完善一系列配套措施,制定好与事业单位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险、收入分配等配套政策。加大公共财政对公益事业的保障力度,根据社会事业发展规律和公益服务的不同特点,坚持以事定费原则,重点加大对科教文卫、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投入。

解决效率不高问题。事业单位的科学治理既要有统一部署要求,也要着眼“七十二行”各自特点,不断强化改革的针对性,提高操作性,调动积极性。探索分业化的建设机制,进一步深化用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成果,根据地区、行业、领域的不同特点,正视社会功能、服务对象、运行机制上的巨大差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业推进事业单位建设,避免简单的“一 刀切”“一锅煮”。探索差异化的公益指标体系,分类制定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清单,逐项列明事业单位为机关提供支持保障的职能,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职能。在清单基础上分类构建公益指标体系,差异化认识、衡量、评价事业单位提供的各项公益服务,其考评结果可与编制管理、财政资金供养等衔接,可与事业单位年度工资总额、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等挂钩,实现对事业单位的精细化管理。探索动态化的资源配置制度,统筹盘活用好机构编制这一重要的政治资源,建立动态化的编制和岗位管理制度,根据社会发展和工作需要,不断调整事业单位总体布局,让资源在事业单位之间合理配置。其中,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要按照均等化可及性的要求,推动机构资源向基层一线下沉,促进优质公共服务公平可及、普惠共享。面向机关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要坚持规模控制、合理可持续的原则,大力撤并“小散弱”和同质性单位。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切实加强制度建设的科学性。重点围绕人事管理和薪酬分配制度,完善事业单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有别于公务员制度、企业劳动人事制度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制度,赋予事业单位更加灵活的用人自主权,由“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打破职务和身份的“终身制”。建立以绩效为基础、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分配制度,完善绩效工资分配激励机制,合理确定工资总额,搞活分配方式,真正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培养出人才,厚植事业单位发展内生动力。